《中国合伙人》:不灭的美国梦

作者:曹豫生 来源:草根网 2013-08-04 977

  昨天晚上在网上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趁着现在有点时间,把自己看时的感想写一下,现在不写,以后就懒得写了。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以前炒股,在股市里沉浮几年后,赔的挺惨的,于是这哥们转行搞股评,还开班授课,挣了不少钱。我的同事言之凿凿说此事绝对真实。我们且不管此事的真伪,看了《中国合伙人》后,我发现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大概是那个故事的翻版。当然,这样说这部电影,太俗了点。略微“雅”一点的说,《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追逐“美国梦”失败的文化精英,通过帮助别人去实现美国梦,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当然这个描述是问题的,比如他们仅仅是把人送到了美国,呆在美国和实现美国梦之间,还有太远太远的距离,但是把人送到美国,毕竟有了实现美国梦的前提,也算是帮助别人实现美国梦吧。我上面对该电影的“雅”的描述,基本上是我看到影片后半部分的感觉,但是到了影片的最后,我才猛然发现,我的描述大错特错了,我高估了影片的编导。

  很显然,《中国合伙人》的故事取材于俞敏洪的新东方学校的故事,我凑巧以前也看过俞敏洪的励志演讲,所以对电影中有关他演讲的表现也是会心一笑。电影开始表现了三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主人公,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追逐美国梦的失败,但失败方式不同,成东青想去美国,但是他办不下签证,这样他连实现美国梦的前提都没有达到。王阳因为有了一个美国女友,就有了美国梦的替代品,但是最后美国女友离他而去,他的美国梦也破灭了。追逐美国梦的三个人中最成功的孟晓骏到达了美国,但是最后在美国混不下去,只好回到中国,他的美国梦也破灭了。这三个人美国梦的破灭,大概也是多数新东方或者新梦想之类的学校的学生的归宿。

  但是,残酷的现实浇不灭中国文化小资及其后备队的美国梦,成东青三人利用有文化的国人的美国梦,办起了新梦想学校,帮助中国文化人去获得签证,前往美国。新梦想或者新东方的巨大成功,从侧面说明了想远走他乡追逐美国梦的国人何其多也。当然,我们常能听说的西方人在中国大陆成功猎艳的故事,也是国人向往美国梦的体现。正是如此众多有文化的国人促使新梦想取得巨大的成功,电影中成东青也被媒体称为“留学教父”,一个从农村出来,靠着母亲借钱读书的普通孩子,最终通过传授大家如何去美国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影片并没有到这里结束,而是随后发生了逆转,这种逆转让我恍然大悟:三个主人公不是通过帮助别人实现美国梦而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是通过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迂回实现了自己曾经失败的美国梦,实现中国梦不过只是实现美国梦的手段,而美国梦才具有终极意义。

  影片中,成东青已经成了“留学教父”,已经实现了中国梦,但是仍然被美国梦最坚定的追逐者孟晓骏说成是土鳖,是落后,类似于我们的文化中暴发户的形象。成东青一开始并不服气,甚至和孟晓骏为此翻脸,但最后还是幡然醒悟,不被美国人认可,不在美国出人头地,不实现美国梦,你还是混的不像样,是老土,和美国梦相比,中国梦又算得了什么!

  三位主人公首先实现了中国梦,继而开始了追逐曾经失败的美国梦,影片中表现了三个人去当年孟晓骏洗盘子的饭店,享受了当年的老板现在给自己端盘子的乐趣。又跑到孟晓骏当年喂小白鼠的实验室,收购了它,并以孟晓骏的名字命名。再后来,通过新梦想在美国上市,“只有我们在纽交所挥槌的那一刻,他们美国人才会真正地看见我们”,这看似民族主义的宣言,不过是面对美国自卑心理的一种体现。三个美国的场景,宣告了美国梦的实现:在美国获得成功,被美国人认可,在美国出人头地。

  对于这部影片表现的内容,我们还可以从更深层分析一下。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上个世纪的中国了,今天的美国也不是上个世纪的美国了,有关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的言论不绝于耳,但是我看其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媒体联合吹出来的,但是这种新旧更替的趋势事实上的确是存在的。美国人没有以前自信,是正常的,这体现为从美国的精英到美国的普通民众,都对美国梦产生了怀疑,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梦不过是“神话”。按理说,相应的,中国人没有以前自卑,也是应该的,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和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太大的改变,面对西方的自卑仍然是绝对主流,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精英的精神思想和上个世纪后期是一样的,而这些人今天依然掌握者中国的文化领导权,他们生产出的文化产品,如媒体和文艺,还在向我们灌输同样的东西。当然,这种东西外在表现形式会有所改变,但内核不变。就像《中国合伙人》最后的内容,就引起了另一些文化精英的不满,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就看到一篇评论,说影片的最后是败笔,是阿Q式的“意淫”,对影片似乎表现出的民族主义的精神进行批判。我上面说了,这只是表象,影片编导真正所表现是“美国”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对应中国精英的终极意义,这或许才是编导真正的潜意识里的东西。至于编导怎样看待民族主义,影片倒是有所表现,一群面目扭曲的人围攻成东青,大骂汉奸,这些人表现出的狂热和狂躁,恐怕才是影片编导对待民族主义的真实感觉,当然也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精英的感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一个“中产阶层”,这里说的“中产阶层”和传统的“中产阶级”有区别,按照学者强世功的说法:“是全球化背景的产物,这个阶层尤其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并拥有很大的势力。一方面,这个阶层透过跨国公司在经济利益上依附于西方世界,从而分享全球化的收益,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迅速崛起的新贵阶层,甚至主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另一方面,这个阶层在文化思想上羡慕西方文明、渴望被西方世界承认并接纳为其中一员,他们成为全球化和普世价值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推广者,往往在发展中国家中掌握着话语权。”这个阶层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小资”,这些小资精英掌握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掌握了媒体,掌握了教育,进而生产出一批批的新的小资,这个“小资”主要是思想上的,像孟晓骏以及他的崇拜者成东青,以及新梦想的成千上万的学生,恐怕也包括今天众多的网民,不论日后他们或成为精英,或沦落底层,本质上都是这种被打造出的产品。

  掌握了文化领导权的中产阶层小资们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构建的西方图腾,而美国是“西方”中的佼佼者,小资们的精神世界里,美国就成了具有终极意义的神圣之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美国”最忠诚的未必是美国人,而是第三世界千千万万的小资们,他们对美国的维护,甚至远远超过美国人。学者刘擎曾发出疑问:离开美国我们就无法思考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真是这样。当然,文化精英并不是铁板一块,对于美国梦的终极崇拜是主流,但并不是没有反对者,当然反对者少的可怜。就像学者黄纪苏就曾在电影《色戒》上映后,写文章把小资的这种精神内核称为“跪抱”,跪抱的对象当然是西方,当时从黄纪苏随后受到的批判,挖苦,谩骂来看,他得罪的是真正的文化主流。还有学者这种文化精英的西方崇拜不满,提出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类主张,还有近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民族主义的崛起基本上民间普通民众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自发性,与文化精英关系不大,这些呼吁和反对,至今仅仅改变了表象,今天的文化小资们已经很难像上个世纪那样对西方刻意的,直接的,甚至肉麻的吹捧,但从《色戒》到《中国合伙人》,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也就是说,这些小资的文化产品和政府的主旋律影片一样,都在改进,都注重潜移默化,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

  好像有一段时间,政府也特别强调文化建设,软实力建设,强调和西方话语权对抗,不过看看今天的文化人和媒体人,了解他们的精神实质,就知道这只是个笑话。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