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第一面军旗诞生的地方》后续报道
作者:卢金鑫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4-08-04
1088
《修水,第一面军旗诞生的地方》后续报道
军旗引领下 修水人民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
记者 卢金鑫 整理
2月20日本报三版以《修水,第一面军旗诞生的地方》为题,报道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诞生的史实,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红色文化网转载以后,更是激起了各界有志之士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考证。从修水“高高打出”的这面军旗,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开始,无数修水儿女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投身革命,浴血奋战,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涂开荣: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后,是如何带到铜鼓、安源等地的秋收起义部队的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组建和第一面军旗制作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秋收起义中的这一系列细节问题,铜鼓县党史办曾三次写信给军旗设计者之一的陈树华征求史实。陈老回复三封信,详细介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经过,以及第一面军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的诞生经过。其中,铜鼓县党史办同志就问到这面军旗是怎样从修水带到铜鼓的,为什么修水打的是镰刀斧头旗,铜鼓打的也是镰刀斧头旗。陈老在1988年11月3日的回信中说:“军旗图案是(农历)八月初旬一个下午决定的,我即当夜设计绘制,翌日即交街上裁缝制作,并没有中央的统一布置。这个图案,当然是由何坚、伍中豪带到铜鼓的。这是一致的原因。”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率先在修水升起,秋收起义第一枪也在修水打响。1958年,何长工同志在中直机关党校作报告时这样评价这段历史:“从此,在中国,在东方,就有了红旗和白旗的对立,有了红军和白军的对立,在后来有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和白色政权的对立。”
修水人民在第一面军旗的引领下,献身革命,不畏牺牲。土地革命时期,修水人民参加革命热情高涨,在湘鄂赣苏区就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修水老表好大胆,捶直啄钩就造反。”鼎盛时期,修水苏区面积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版图,两度成为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驻地。江西是著名的烈士省份,烈士在全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全省一共有六个县市的烈士达到一万人以上,修水就是其中之一,居全省第五位。由此可见修水贡献之大。
县委党史办主任龚九森:诞生在修水的这面军旗,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而且有研究资料表明,这面军旗还是我党公开打出的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面旗帜,是我党“成立苏维埃”的第一面旗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10万余名修水志士举着这面旗帜,在参加秋收起义、两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等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在册烈士达10321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我们若不做好当前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就有愧长眠红土地的革命先烈。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驻扎在修水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及第一团的部队构成情况:除余洒度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余贲民率领的平江工农义勇队、罗荣桓率领的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之外,还有修水农民自卫军。很多党史军史资料没有将修水农民自卫军列入部队序列,是不符合真实历史的。修水党组织动员200多人到部队参加秋收起义,其中有余经邦率领的100多人的修水农民自卫军、新招募的100多名新兵和20余人的县政府法警队。此外,师长余洒度还收编黔军残部邱国轩团作为第一师第四团。修水驻军兵力达3000多人。应当说,秋收起义的主要军事指挥力量和战斗力量集结在修水。
县宁红集团退休干部朱正平:我今年93岁,曾在县党史部门工作多年,对于秋收起义也研究了几十年。据我所知,没有任何资料上登载,秋收起义第一面军旗是在铜鼓制定的。据我了解,何长工从武汉一直到修水,这一个多月都跟警卫团在一起,直到1927年9月19日到浏阳文家市时,才看到毛主席。在这之前,他没有去过铜鼓县城,说毛主席在铜鼓当面指示何长工设计军旗是不符合史实的。党史要遵守“存真求实”原则,不能移花接木,更不能乱点鸳鸯谱。
国家一级作家叶绍荣:我曾经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日出苍山》,是一部全面反映秋收起义的历史题材纪实小说。在写这部作品之前,我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的设计制作等细节进行了实地考证,并专门写了一章“第一面军旗”详细叙述。我花半年多时间,沿着秋收起义的路线全部走了一遍,查阅了沿途所有革命纪念馆的馆藏资料。这些资料表明,这面军旗是在修水设计的,而不是在铜鼓设计的。
县林业局退休职工邓新华:我的外公梁幼陶,曾经多次跟我讲起过他参加制作第一面军旗的过程。由于年幼丧父,外公八岁时便开始当学徒做裁缝,凭着勤奋好学,成为县城有名的裁缝师傅。20多岁时,外公一边做着裁缝,一边看守着修水商会(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制作地)后面的熊家祠堂。
1927年8月左右,修水商会驻扎了一支新部队,外婆有时会去帮部队洗衣服,外公听说他们是来搞“秋收暴动”的。有一天,部队里的军官得知外公是个老裁缝,还带过几个学徒,便找到他,请他制作军旗。外公是个非常胆小的人,刚开始很犹豫,他不清楚这支部队是什么性质的队伍。当军官说到制作军旗付工钱时,外公看看他也不像坏人,就点头答应。天黑后,外公召集自己以前带过的学徒,同县城的一些裁缝如朱菊英等共20多人来到商会。他主要负责裁剪军旗,妇女们负责手工缝线,用马灯照明,整整一夜,他们一共制作了100余面“镰刀斧头”旗帜。由于一晚上这么低着头赶制军旗,导致外公的脖子痛了一个多星期都抬不起来。外公跟我说,那时候是白色恐怖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制作军旗后,连出门都害怕。
完工后,部队给每人付了10个铜板的工资。直到1989年外公去世时,他还一直保留着制作军旗用的剪刀。他常说:剪刀就是裁缝的饭碗,这把剪刀还含有特别的意义,说明我曾经为共产党做出过贡献。
县委党校原教务主任徐康平:东港乡东港村西源组有一处我的祖屋,叫徐骆驼屋,建于1845年,至今已有170年历史。现在的祖屋墙上还保留有秋收起义部队写的革命标语,叫“工农兵暴动起来,打倒土豪劣绅”,落款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据说,秋收起义部队写了口号并落款的标语,目前全国就剩下这一处。据我父亲讲,秋收起义部队还在骆驼屋里住过。1930年,湘鄂赣苏区步入鼎盛时期,这栋祖屋还办过红军医院,解放后,政府在槽门口长期挂过“红军第一医院旧址”牌匾。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