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星

作者:夏歌 来源:豆瓣 2019-02-06 1260

《流浪地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愚公移星

在分析《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之前,先吹一波。预祝《流浪地球》破60亿票房。《战狼2》56亿票房,《红海行动》近40亿票房,《流浪地球》当然有资格破60亿!换个角度看,《星际穿越》5.5亿美元,《2012》8亿美元票房,《明日之后》5.4亿票房,《流浪地球》当然有资格破60亿人民币!

《流浪地球》既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也是世界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它需要拥有与之匹配的票房和影响力,来为中国电影带来希望,为世界科幻电影指明方向。

《流浪地球》有这样的资格,首先它是拥有非凡科幻想象力的好科幻电影;然后,它作为中国电影,为世界电影贡献并注入了正宗的中国文化和思想;最后,包装在一个主流灾难电影剧情外壳下的,是一个宏大的人文主题,是科幻电影真正的社会责任所在。

我们先讨论一下《流浪地球》的科幻元素吧。有许多影评已经细细讨论过这部电影的科学设定,视听呈现,特技效果;有这样那样的优点,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想谈的是这部电影的科幻审美。

“审美”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让观众享受到文本上的美感,才能在此之上传递任何有价值的思想。

文学性是小说的基石,音乐性是歌剧的基石,演技是话剧的基石。电影作为工业时代的艺术集大成者,评价的尺度也更加丰富。对于张艺谋、扎克施耐德而言,画面的美感就是基石;对于卓别林、周星驰、金凯瑞而言,喜剧情节和表演是基石;对于诺兰、盖里奇而言,曲折悬疑的剧情是基石;对于卡梅隆、阿方索卡隆而言,非凡想象力的视听呈现是基石。

所以说“科幻”电影的基石,毫无疑问是“科幻”本身带来的美感。这种科幻的美感,是《2001漫游太空》里的黑石,是《星球大战》里的死星,是《异形》里的抱脸虫,是《终结者2》里液体金属终结者,是《星际穿越》中黑洞喷射出的超级射流。

这种美感也是口中喷出蓝紫色伽马射线的哥斯拉;是在“可曾记得爱”的歌声中穿越千万星舰突破的Macross;是一炮抹杀千万人生命的雷神之锤行星巨炮;是在新东京市上空,身插朗基姆斯之枪,开启guf之扉,升起黑月的eva……

从公元2019年己亥年正月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开始,我们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科幻”里程碑。它是裹住东方明珠塔,高达数百米却被冰封住的滔天巨浪;是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在地球表面喷出的等离子蓝焰;是地球的大气在太阳系的无边虚空中遗留的尾迹;是覆盖在地球天空中,肉眼可见,沉默无言地藐视着人类文明的木星大红斑。

居然还有影评人在吐槽《流浪地球》的剧情和演技?简直就像过春节时亲戚家的熊孩子,给他打了个六百块的压岁钱,可是封钱的红包上没有花边亮片和小猪佩奇的图案,结果熊孩子把钱摔在地上躺下哇哇大哭了起来……这么矫情,都是大人天天点赞惯坏了!

又有一波电影评论,计较起《流浪地球》的视听效果,比起好莱坞来还稍显稚嫩和单调,不如洋玩意的精致。

我就这么说吧,在科幻电影中,拯救地球次数最多的是美国人。他们用老旧的战列舰把能穿越星海的外星飞船给炸了;用拿着小钢炮的步兵人海,把若干光年之外的虫族文明推平了;用石油工人的地钻钻破彗星,塞进一颗核弹把彗星炸了;用不过两马赫的F18把能够无视重力悬停在人类天空的外星母舰的菊花给捅了……

而我们这部中国人的科幻电影,为了拯救人类文明,干了啥?我们用行星发动机满负荷喷射出来的五千公里蓝焰,烧着了一个满载数十万吨燃料的引线,把众神之王朱庇特连带着它的大红斑一起,当个春节炮仗给点炸了!

我就替电影主创们问一句:还……有……谁!!!

当然,科幻电影的审美并不是爽就完事了,《流浪地球》的科幻审美其实是非常严谨的。以我个人科幻电影的观影体验而言,科幻审美集中在三大主题:

【1.通过科幻题材里独有的设定,探讨人类本性中对无穷未知的好奇,敬畏,恐惧与好胜心。并在这一过程中,回视人类的本性,讨论着我们的文明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经典如《2001漫游太空》里伴随"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的咚咚咚咚声而出现的黑石。
2.将资本主义秩序下对现代工业无序发展,使人类高度异化,物化,阶级分化的社会体验,塞入科幻的主题中,反思“工业乌托邦”以物化人类、摒弃人性为路径的现代化进程会诞生一个怎样的自我毁灭的未来,人类又要如何自我拯救。这类主题佳作甚多,如《Gattaca》,《银翼杀手》,《银翼杀手2049》,《终结者》,《猿球崛起》,《疯狂的麦克斯》等等。
3.对人类在工业时代展示出来的社会化大生产,高度组织化与理性化的自我陶醉。也是对人类理性,集体性,组织性和巨大创造力、执行力的歌颂。经典如《新世纪福音战士》里巨型eva用全日本供电的巨型阳离子炮轰穿使徒的那一幕。】

这三大主题或许不能覆盖所有优秀的科幻电影,但不涉及这三大主题的一定不是科幻电影。 比如漫威的超级英雄,在科幻艺术的视角下简直是工业时代的有毒副产物,和汉堡可乐一样除了给资本带来巨大利润之外,只给普通人留下苟且一时的愉悦,却要付出身体与精神双重虚弱的疾病。

《流浪地球》对科幻的三大主题都有涉及,但自有侧重。

背景故事本身就建立在地球驶离太阳系,远离真正的"故乡",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前往黑暗与希望并存的未知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未知,巨大的危机,巨大的希望,会给人类的文明会怎样变化,人类的本性会如何呈现,会诞生怎样的社会形态和结构?这是刘慈欣原著小说主要关心的主题。但在电影中着墨甚少,毕竟流浪地球一百代人的计划才经历了一代人,地球刚刚到达木星的轨道。

至于人类工业文明的无序发展会导致怎样的反乌托邦未来,也并非《流浪地球》的核心主题。毕竟人类在太阳衰亡膨胀的空前危机下,不是因为生产力高度发达,而是因为共同面临空前巨大的危机,而高度团结直接进入了共产主义。这并非马克思所预想的富足未来,更接近以《守望者》为代表,历届无政府主义恐怖分子所认定的,只有"必要之恶"才是人类团结的唯一契机。

所以《流浪地球》的真正主题,还是对人类社会高度社会化,组织化而生的创造力的自我审美和陶醉,是对人类集体精神,牺牲精神,战斗精神的集中歌颂。

许多人认为《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很相似,但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星际穿越》的故事中一直隐瞒了一个真相,派少数航天员迁往太空探索类地行星,其实本质上完全是一个出于失败主义的"火种计划"。地球和NASA并不相信全体人类的团结,不相信人类的力量,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完全寄托在个别精英对文明的延续上。

《星际穿越》最终通过父女两个个人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文明赢得了希望。但这本质上却不是对NASA失败主义计划的否定。因为人类的拯救最终主要依赖于两个超级精英的努力,来自于科学家喊出的尤里卡,来自于宇航员父亲对亲人超越时空的爱。偶然中夹杂着某种必然,命运,天定。只不过衔尾蛇式的因果关系背后,拯救人类的上帝,换成了未来的人类自己。在这个逻辑里,拯救人类的始终是少数精英,只是超级精英是否要放弃自身的道德,是否要放弃其他人类。从这个角度来看,《星际穿越》和诺兰《黑暗骑士归来》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右翼精英主义+ 道德唯心主义的设想。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说诺兰是个右翼的优秀导演。

《流浪地球》中,联合政府的首脑制定了一个和《星际穿越》类似的失败主义计划。他们早早认为流浪地球计划必然失败,准备了"火种计划"。在剧情设计中,点燃火星的计划虽然早早被科学家设想,但估算的希望值为0%,然后MOSS就像《IRobot》里的机器人一样根据概率做出了看似拥有理性美感的,残酷的选择。只是在剧情中,这个判断并没有计算人类和空间站做出牺牲的可能性。不敢于牺牲,则一定归于失败。

《流浪地球》剧情设计里,点燃木星的计划之所以成功,并非一两个人的作用。它设计了一系列的条件。首先必须有全球的救援队不惜代价驰援,重启了熄灭的大多数行星推进器,这一点是决定性的。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这个过程中大多数的失败和绝望,但有许许多多的团队成功了。第二点,则是空间站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失败后,以主人翁为代表的救援队们仍不抛弃希望,拼死重启了行星发动机,把火焰喷射到5000公里的高度。做到这两点,才有主角刘培强可以彻底抛弃火种计划,分离休眠仓,驾驶空间站撞向射流,点燃木星。这不是用单个人的爱与道德拯救人类,而是用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的牺牲精神和共同努力,才能达成这一救赎。

所以我说《流浪地球》不仅是划时代的科幻作品,而且为科幻电影注入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许多人都注意到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的区别。西方人的神话中,面对毁天灭地的大灾难,最核心的观念是诺亚方舟。极少的精英不惜献祭儿子以示臣服于神,获得打造诺亚方舟的特权,为人类保留火种。而中国神话却是补天,填海,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可谓战天斗地,不为命运屈服。

在文艺的领域我并非倾向于一派独裁,或是一味自嗨的民族主义者。各派的香花毒草都应该有自己的舞台,让真理越辩越明。只是由于遥遥领先的政治经济和工业实力,使得"科幻电影"的赛道上长期只有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精神领跑,其它文化思想根本没有表现的空间。

《流浪地球》虽然阐述的是类似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样的中华文明传统精神,但对世界科幻电影史而言,却是额外注入的一股新鲜观点。它很好的补充了这个文艺领域的多样性,为人类公共体通过文艺手段探讨文明未来的走向,也做出了一份必要的多样性补充。

而且不仅在核心主题上,而且在方方面面的细节,《流浪地球》都体现了主创团队强烈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输出欲望。

不多说其它,就说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那个细节,运载车上身份识别后的提示音"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两句话在一个悲壮的电影中承包了大部分的笑点,一些人看完后浑身别扭地写下影评来批评这种“土味”。

能看穿这一句台词背后的角力吗?这本质上是对工业文明的参与权之争。当大部分观众潜移默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工业”就应该是全英文的,是“洋气”的,或者如吴亦凡用的那个词,“高级”的,这只说明一件事:这些人被洗脑认为工业文明只有曾经领先的西方人才有资格去主导。

而某个影评批判《流浪地球》“土法炼钢”的背后,却也是否认历经劫难的中国人,也有资格按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办法,去主导工业文明的发展。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句话不会出现在西方电影中。因为这是把现代工业秩序,和中国慎终追远,亲亲仁人的家族文化结合在一起,立刻能调动中国人的习惯价值观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秩序。这两句话简单而且高效,在春节这个阖家欢乐的时机出现更是令人易于接受。只要是中国人,无论是原生工业秩序,还是次生工业秩序,都必须要也必然会和重视亲人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无论从感受还是从理性来看,都毫无问题。

我特别喜欢《流浪地球》里一遍又一遍播放“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这两句话对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与功能性高度结合起来,甚至能超过更具标志性的五星红旗。而听不惯这两句话,认为“土法炼钢”的那波人,“食洋不化”的一面轻易就被甄别出来。他们的思维类似台湾节目里嘲弄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的专家们,甚至不如人家《地心引力》里对中国发展的敬畏。

类似的中国元素贯穿了《流浪地球》的整部电影,无论是随处可见的标识,还是各种操作系统的中文界面,或是各种刻意播音腔的汉语广播,都体现出主创团队为每一个环节倾注心血。无论他们是否主观意识到,这都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成果。

孔子说“礼云礼云,金帛云乎?乐云乐云,金骨云乎?”中国文明本质就是历经天灾人祸的“命运共同体”,如何团结起来战胜困难,发展壮大的历程凝结下来的组织方式和价值观。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团结,如何斗争,如何牺牲,这些剧情比起主旋律里的一面国旗,或者好莱坞和日本“东方主义”题材里常见的奇怪发型,特殊口音,旗袍和大盖帽的“中国元素”,更能体现出真正的中华文明。

最后我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涉及的人文主义命题。这部电影的人文主义高度并非来自于电影主创,而是来自于刘慈欣。刘慈欣设计了一个存在许多bug,但异常宏大的科幻题材,构建了以下的关键环节:

【1.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极端灾难,能打破人类经验中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让人性能抛开负担探索更多可能性。
2.通过远离太阳系,远离家乡,来隐喻彻底失去安全感这一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3.用前往4.2光年外的下一个太阳,来隐喻人类对完全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人类的各种现存秩序都可以接受挑战,都会有两种或更多不同思潮相互碰撞的矛盾。

科学的合理性并不是这个科幻设定的核心;科幻设定能对人类社会,人性带来怎样的影响,才是科幻设定的核心。所以《Gattaca》里没有任何炫目的高科技,用的是八十年代的复古风格,却是特别优秀的未来主义科幻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设计下,可以探讨很深的人文命题。浅一点比如政治民主是不是必要的,经济自由是不是必要的;深一点比如亲情爱情是不是必要的,拯救他人的善良是不是必要的,亦或是一种幸存者愧疚而已?

我并没有阅读过刘慈欣《流浪地球》的原著。但我读过刘慈欣许多其它的著作。我认为刘慈欣自己在小说中交出的答卷,和《流浪地球》电影主创交的答卷是截然不同的。

许多左翼认为刘慈欣是个可爱的左派,是个社会主义者;许多右翼也认为刘慈欣是个可憎的左派,是个专制主义者。而且大家共同认为刘慈欣是公认的工业党,甚至是工业党中公认的图腾人物。

我其实不这么看。单纯的左翼或者右翼对政治人物而言是一种理想和立场的体现,但对一个小说作者,尤其是科幻小说的作者而言,只代表"无聊boring"。

正如姜文的创作激情来自左翼情感和右翼情感的碰撞,周星驰的创作材料来自草根生态和精英体验的碰撞……刘慈欣作品的人文魅力,也来自于理性的集体主义,和感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碰撞。他把这两种认知赋予不同的角色,然后让他们在各种宏大的科幻题材下互相角力,构建出他大多数经典作品的故事梗概。

在刘慈欣的作品中,集体主义往往以一种高度冷静、客观的理智推断出现。无论是三体中要拯救大多数人类不惜摧毁地球,摧毁太阳的面壁者;还是极少数坚定的、隐忍的、要为人类保留火种的失败主义者,都是出于一种看似冷酷无情,又似乎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理性。

而以“圣母”程心为代表,寄寓了人类良心、公平、正义等唯心主义观点的角色;往往又是个人主义的、情绪化的、缺乏智慧的,甚至被情感冲昏头脑的。

要说刘慈欣对两种思维更倾向于哪一边,毫无疑问是偏理性集体主义的一边。为了突出这种集体利益至上的理性主义审美,刘慈欣特别喜欢构建伤害无数个体利益,却要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幻设定。为此刘慈欣把人类杀了一遍又一遍,在《地球大炮》中杀了孟姜女和长城下的奴工,在《超新星纪元》杀死所有年长者,在《流浪地球》里杀了一半地球人,在《三体》中更是把人类杀了一轮又一轮。

这种严酷的利他的集体的理性,和特别个人化的感性融合在一起,自然是推向了一种特别极端的精英主义。在刘慈欣的作品中,真理几乎永远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历史为极少数人推动。所以刘慈欣的人文气质,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和扎克施耐德是有相似性的。

这种超级精英若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就变成了历史上的法西斯,希特勒,变成今日的工业党。拥有圣子般自我牺牲的精神,就变成了诺兰的黑暗骑士蝙蝠侠。拥有圣父般的博爱,就变成了扎克施耐德的超人。若感性和理性充满矛盾无法整合到一起,就变成了刘慈欣,一位未来必然名垂文艺史的中国科幻小说大师。

所以刘慈欣的价值观,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左翼,或者右翼的价值观。真正的左翼并不是摈弃感性的,他们不仅在理性上认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利于人类;而感性上也愿意利他,奉献,在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中生存,甚至只能在这样的社会中才能获得快乐。

而真正的右翼也不是摈弃理性的。他们不仅乐意在一个人人都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遵守自己所处社会秩序,不相互侵害的社会中自我实现;也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充分巩固政治,发展经济,发动组织和动员。左翼和右翼两种观点的碰撞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为挑战传统左翼或右翼价值观而生的思想实验,无论是撞死九个人还是一个人的铁轨实验,还是炸死对面船或自己船被对面炸的囚徒困境,还是无沟通必杀的黑暗丛林法则,又或是确保相互摧毁的威慑纪元……其实都是科幻创作者分裂的感性和理性处于两者,为了自身的整合,设计出来的各种极端场景。它们只能脱离真实条件的对两种主流价值观提出形而上学的批判,却无法轻易还原到现实。

所以我说,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人文探索,并非我所知刘慈欣的一贯观点。它在理性上和刘慈欣相似,都欣赏高度社会化、组织化的战天斗地场面。但这种理性在电影《流浪地球》里不是冰冷残酷的,而是温情脉脉的,融合了人类作为整体的团结互助,相互关怀,共同奋斗,共同牺牲的情感。从感性的一面来看,电影《流浪地球》,反而应该是反对小说《流浪地球》的。我相信有许多影评会指出这一点来。

谈到这里,再说说电影中最大的彩蛋。这个彩蛋就是作为老三篇,最为知名的毛的讲话,《愚公移山》。

这个彩蛋我有高度的信心,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呼应了一段话,说《流浪地球》计划要做三件事。而"做了三件事",这种举泰山若鸿毛的表达方式,正是毛的特色,也是毛在《愚公移山》讲话中开篇点题,贯穿全文的所说的事:“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有挖山,而电影行星发动机的燃料也是挖山;故事中有太行王屋二山,而电影中人类的挑战是太阳和木星;故事中有智叟,电影中有火种计划代表的失败主义者。故事中愚公说了“子子孙孙无穷尽”,而电影里也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恨不得直接点题了。不过流浪地球是一个跨度两千年,涉及一百代人的计划,还不需要子子孙孙无穷尽。

更重要的是,毛的《愚公移山》讲话的背景,是1945年七大,不久前蒋写了《中国之命运》,而在1945年之后爆发了三年解放战争。所以《愚公移山》讲话的历史背景,正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时刻。毛在讲话中所要阐述的,是中国应该走一条依靠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富国强民的路线;这条道路抛弃了过去,奔向一个全新的未知的未来;但中国人有愚公移山一般的精神和信心能够走出这种道路。

而《流浪地球》的电影只是原著小说中的一小环,设计了原著中不存在的情节。却正好是决定地球之命运的时刻,也同样面临失败主义和地球派两种思想的斗争,要依靠全人类抛弃旧的过去,奔向一个全新的未知的太阳。

你们要说我这是借题发挥,主创没有丝毫这种意识,我是不肯认同的。

刘慈欣理性左翼的一面,毫无疑问是一名毛粉。毛的形象、气质、说话风格化用到《超新星纪元》、《中国2185》、《三体》中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出场,基本都是睿智和理性的。而共和国工业化历程、美苏冷战的历史灵感也贯穿了他许多作品。他用强烈的民族主义视角来理解共和国的历史,这种民族主义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为人类共同体主义。

我不确定《流浪地球》小说是否体现了刘慈欣毛粉的一面。但电影《流浪地球》的主创应该是毛粉。电影的整个故事暗合愚公移山,关键剧情应和了毛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名言。更重要的是,它在感性上并不像刘慈欣,而是充满情感的、利他的、团结的、赞扬牺牲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流浪地球》比原著作者刘慈欣对毛的理解似乎更真实一些。

再考虑电影《流浪地球》,在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的春节,同样也是电影中的春节,用愚公移山式的故事,把木星当成一个炮仗点燃了,欢度春节——这种文里文外出神入化的前后呼应,真是太牛逼了!

最后我修改了一下毛当年《愚公移山》的讲话,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做个点题,至于是否牵强附会,大家自行评断吧。

【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我們做了三件事:第一,決定了联合政府的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联合政府的領導下,远离衰老的太阳,制造行星发动机,停止地球自转,驶离地球轨道。第二,用太阳和木星做引力弹弓,驶离太阳系木星。第三,到达四点二万光年的新太阳。今后的任務就是領導全球實現联合政府的路線。
我們開了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
我們宣傳大會的路線,就是要使联合政府和全球人民建立起一個信心,即地球和人类一定要勝利。首先要使先鋒隊覺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使全球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願和我們一起奮斗,去爭取勝利。
要使全球人民有這樣的信心:人类文明是全球人民的,不是失败主义者的。
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干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
現在也有兩座壓在地球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太阳,一座叫做木星。联合政府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地球的山,点燃行星发动机,离开他们。
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球的人民大眾。全球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昨天有個失败主义者说地球会被木星捕获,要空间站独立逃离太阳系去,我對他們講了,失败主义者要破壞我們,這是不允許的。
我們反對放任地球坠入木星。我對空间站的moss說:告訴你們失败主义者,我們地球不会到木星去,不让空间站离开地球,因為你們的政策是放弃地球人民,牺牲灵魂,没有人民的人类文明,我們不放心。
一切失败主义者的阻止全球人民勝利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現在的世界潮流,流浪地球是主流,火种计划只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動的逆流企圖壓倒流浪地球前往新太阳的主流,但反動的逆流終究不會變為主流。
現在地球正在执行兩個计划,一個是失败主义者的火种计划,一個是流浪地球计划。兩個计划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個要放弃地球和人类,把地球引向木星,空间站逃离﹔
一個要点燃木星,用木星爆炸的推力,把地球推出木星轨道,引向新的太阳。這兩條路線在互相斗爭著。我們堅決相信,全球人民將要在联合政府領導之下,点燃木星,拯救地球,使流浪地球计划得到完全的勝利,而失败主义者的火种计划必然要失敗。】

【本文首发“豆瓣电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3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