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角的弹痕是永不褪色的勋章

作者:萧海川 来源:中国军网 2018-07-26 626

额角的弹痕是永不褪色的勋章

萧海川

历经抗日烽火洗礼的复员退伍军人王默村,如今已是93岁高龄。初次见面,记者惊讶于老人除牙口不好外,依然耳聪目明,手上尚有几分不输青年人的气力。通过老人有条不紊的口述,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捐躯赴国难”的战争年代。

“额头上的这个伤疤,就是鬼子子弹留下的。”王默村老人侧着头,用手摩挲着左额角上1条长约10厘米的浅沟。老人说,他忘不了那场薛盖战斗,忘不掉通讯员孙凤霄。

19421月,为进一步拓展抗日工作局面,八路军115师教导616团进入处于敌我拉锯状态的德平县薛家、盖家地区。部队司令部设在薛家,在该团担任连指导员的王默村,则率部进驻临近的盖家。当晚因走漏消息,附近的日伪军借夜色在八路军驻地周围加强了兵力,妄图一举消灭抗日军民。拂晓时分,原本平静的村庄霎时响起密集的枪炮声。

在突围过程中,位于侧翼的盖家牵制住敌人攻势。王默村老人回忆到,当时自己的连队约有120名战士,手中枪械参差不齐,既有老套筒、汉阳造,也有缴获的日军三八大盖。子弹更是稀少,人均不到20发子弹。凭借这样的武器装备,战士们借助地形顽强阻击着装备精良的日寇。

这时,日军坦克出现了。盖家的阵地上,一时炮声震耳、烟柱四起。为看清敌人进攻态势,王默村微微起身观察,结果1颗子弹紧贴着他的左额角飞了过去。“那感觉,就好像被1台很大的车直冲到头上。70多年后,王默村依然对那时的痛感记忆犹新:当时就被迎面而来的重创击昏。

之后的事情,老人脑海中还有些记忆片断:负伤的他一会儿躺在门板上,一会儿身下是担架,一会儿由人力抬送,一会儿又被大牲口驮着。枪炮声与喊杀声忽远忽近、不绝于耳。通讯员孙凤霄则一直护送着自己。可就在即将跳出敌人最后的包围圈时,1发炮弹落在了王默村的跟前。王默村的腰部被击伤。为了掩护王默村,孙凤霄不幸当场牺牲。

说到这,王默村老人的声音低了下去,“凤霄是山东无棣人。平常总与大家伙说说笑笑,帮了很多忙。”这场突围战,王默村的连队战斗减员近半,最后只能与其他连队合并。养伤归来的王默村,则与战友、乡亲们一道,迎击1942年侵华日军华北大扫荡。

时至今日,这位目睹过日寇烧杀掳掠、经历过战争枪林弹雨的老军人高兴地说,那时候谋求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愿望都已实现。艰难的岁月都挺了过来,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维护胜利果实呢?

换上旧军服、戴上军功章,93岁的王默村说他最喜欢的抗日歌词就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