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3-06 3188

这些年来,笔者学习与研究红色文化,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及其所收藏的红色文献,还结识了不少致力于红色文献收藏人士。特别是去年秋天退休以后,我应邀协助编辑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纪念馆研究》杂志,了解不少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工作与发展现状,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受益良多,对于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献保护利用有了新的认识。

全根先: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收藏与记忆

人类似乎天生就喜欢收藏。收藏是一种生活习惯,又是一种社会风尚。收藏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与古代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收藏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西周时期,中国已建立了堪称完备的收藏机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便是周代守藏室官员。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秦国王室中就收藏了许多来自各诸侯国的稀世珍宝。在古希腊、罗马帝国,人们将神庙作为藏品存放之所,藏品中有精美的艺术品,还有罕见的自然物种。每当举行隆重庆典时,人们就会高举这些物品加入盛大的游行队伍。

人类收藏的物件林林总总,千差万别,其中最具文化内涵的当数人文之物,是能够唤起人们记忆的,诸如图书、手稿、艺术品,以及曾经用过、陪伴过人生历程的那些物品。收藏这些物品,不仅是为了日常使用,还能保存记忆。事实上,这些物品本身,就是我们记忆的一种“物化”。

记忆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记忆对于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我们如果没有记忆底帮助,则我们在思想中、推论中和知识中,便完全不能越过眼前的对象。”记忆是认识与思维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自我;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记忆,这个社会就无法进步。记忆可能会随着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消失,然而通过“物化”的记忆却可以长久地保存。

历史文献就是可以保存人类记忆的那个东西,是记忆的“物化”。历史文献是文明的见证,是文明不断前行的必要基石。什么是“文献”?按照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说法:“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不仅指“典籍”,还指那些“贤人”。许多历史资料通过“贤人”的口头传承,记录下来而成为“文献”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口述史学的迅猛崛起,“文献”的内涵与外延有了很大变化。在当下,“文献指一切历史材料”。

全根先: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与红色文献

历史就是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历史是由什么组成的?在我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是人类文明的不断累积与发展。历史既有物质层面,又有意识层面,还有制度层面,即广义上的文化概念。文化概念中的任何层面都是可以传承的,只是内容、质量和数量会有所区别,因而其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

中华文化中,红色是一种特殊色彩,代表着喜庆、吉祥、权威、激情和斗志等。红色及其文化象征意义,恰好与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品格情操、精神气质高度契合,形成了异常完美的同构关系。因而,人们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凝练地、形象地称为“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融合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一切先进文化成果,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体。

由“红色文化”自然而衍生出“红色文献”。“红色文献”是由“文献”与“红色文化”结合而成。红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创造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所形成、发展起来的特殊文献,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的重要见证,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而其文献价值决非一般文献可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当前,红色文献收藏机构众多,既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党史研究单位等,又有大量民间红色文献收藏者。红色文献品类十分丰富,数量极为庞大,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而其保存和利用状况则千差万别。因此,如何保存和用好红色资源,挖掘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全根先: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用好红色文献 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红色文献是极其宝贵的红色资源。早期红色文献因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时间短暂而又风云变幻的重要历史时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光辉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然而,由于民国时期正值中国印刷业从传统手工制造向近代机械化制造过渡时期,加之造纸材料混杂,制浆工艺落后,现存许多民国文献老化、酸化现象十分严重,有的早已经不起翻阅,不少红色文献保存状态堪忧,甚至面临失传危险。因此,如何物质层面保护好红色文献资源,是文物、文献保护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保护和利用红色文献,传承红色基因,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红色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而要做到这点,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学养、没有一支专业化队伍是不行的。当前,不论是博物馆、纪念馆,还是档案馆、图书馆等红色文献收藏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红色文献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红色文献数量庞大,研究力量偏弱,这也是事实。2021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这是重要的政策创新,推动了馆校合作,有利于红色文献的深入研究。

红色文献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的光荣历程。因此,这些以革命文物、书籍、报刊、手稿、照片、文件、宣传品等形态存在的红色文献,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传承,是社会记忆的“外化”与文化象征。

红色文献体现在其对革命精神的诠释。红色文献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承载着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精神。红色文献还体现在其对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红色文献记录着近代以来国家曾遭受的屈辱和压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不懈奋斗。红色文献还记录着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顽强拼搏和牺牲精神,反映了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公平,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和与之相伴的红色文献,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必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前程似锦,任重道远!在此,谨赋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表达对红色文献保护、利用一点敬意和期许:

东方欲晓灿云霞,

遥见飞鸥拍岸沙。

一代英雄开伟业,

千年古国绽丹葩。

探寻足迹初心壮,

传播精神使命嘉。

日月争光唯此志,

收存记忆好生涯。

2024年3月5日于稻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5
1
1
7
3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