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毛泽东
大科学家毛泽东
左 克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许还有人会说,毛主席是哲学家,史学家,经济管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等等。在我看来,毛主席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学家(仅限于自然科学)。
可能有人不解:如果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说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翻身解放,以及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因此是一位社会科学家,也算对;但毛主席怎么可能是科学家,而且是“大”科学家?
实际上,毛主席不仅是一位大科学家,而且还多次与诺贝尔奖有缘呢!
在给出我的理由之前,先说一个看似无关的话题。几年前,一个中国留学生被自己在美国的前任导师和大学告上法庭,因为该学生毕业回国后,把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独自申请了专利。学生认为,实验方法是自己独立发现的,自己有权使用;导师却主张,虽然学生几乎独自完成全部实验,但是自己提供了研究思路,申请到了该课题的科研经费,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研究场地和资源,因此学生不具备对课题成果的所有权。最后法庭判决导师胜诉。事后,国内外的学术界对此判决没有什么争议,因此这个判决大致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课题成果所有权的认识——也就是精英们所说的“学术规则”、“国际惯例”。至于是否合理,本文不去探究,请读者自行去思考和判断。
下面继续开头的话题。很多人听说过中国科学家60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被诺奖委员会提名并且差点得奖。其实毛主席本人参与的两项科学研究,也都是诺奖级的工作。
一、毛主席与层子模型
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左派社会活动家的坂田昌一,在总结前人关于粒子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坂田模型,认为各种介子是由基础粒子及其反粒子构成。1964盖尔曼与兹维格在坂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强子(包括各种介子和重子等)由带分数电荷的粒子组成的假说。这种假想的粒子称为“夸克”。
几乎同时,毛主席从哲学家的角度,也开始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去思考核子内部结构的问题。1955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向与会的钱三强询问有关原子核及核子的组成问题。钱三强根据当时的物理学发展水平,向毛主席解释,质子和中子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毛主席说:“我看不见得吧。从哲学的观点来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还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不过,现在的实验条件不具备,将来会证明是可分的。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
196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登出了译自俄文的坂田昌一的文章《基本粒子的新概念》。坂田在文中说,其关于基本粒子结构的思想,是遵循恩格斯关于“分子、原子不过是物质分割的无穷系列中的各个关节点”的思想和列宁关于“电子也是不可穷尽的”观点的结果。该文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1964年8月18日,他在与龚育之等一批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对坂田的文章表示极为赞赏,并再次阐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同年8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由44个国家与地区代表参加的“北京科学讨论会”。会议期间,毛主席在接见作为日本代表团团长的坂田昌一时,当面称赞他:“你的文章写得好”。第二天(8月24日),毛主席即约请于光远和周培源到中南海谈话。他从坂田的文章谈起,再一次强调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会议期间,坂田昌一对于光远说,自己以前不知道毛主席“基本粒子可分”的观点非常可惜,否则一定在文章里引用的。坂田昌一回国后,多次写文章讲到毛主席的这一观点。
1965年8月,时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接受了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交给的一个任务,要他把国内几个单位的粒子物理理论工作者组织起来,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物质无限可分思想,进行基本粒子结构问题的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们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建立强子内部结构的波函数,一直到层子模型初步建成。
1966北京科学讨论会的筹备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夸克”不能反映毛主席关于物质的结构具有无限层次的哲学思想。钱三强提议用“层子”这个名字代替“夸克”,更能确切地反映物质结构的层次性,层子这一层次也只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里程碑,也不过是自然界无限层次中的一个“关节点”,因而大家一致接受了这个名字。
层子模型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1966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巴基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萨拉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当面向周总理高度评价层子模型:“这是第一流的科学工作!”至今,仍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层子模型已经“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属于接近诺贝尔奖的工作”。
今天再看层子模型的研究过程,虽然毛主席本人没有参与具体研究工作,甚至没有推导出一条公式,但是他亲自为科研立项,并提供了指导思想,当然也少不了课题经费。按照前面讲的当今“学术规则”和“国际惯例”,难道毛主席不也是参与层子模型研究的主要科学家之一吗?
在毛主席去世后,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构成夸克与轻子的下一级结构成分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性”。这是对毛主席科学贡献的最好总结。
二、毛主席与青蒿素
1958年10月,毛主席在阅中共卫生部党组9月25日关于组织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时批示:“我看如能在一九五八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七十至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一九六○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我们就有大约二千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不久,在这个按毛主席指示所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里,出现了一名女学员,名叫屠呦呦。
转眼进入6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抗美援越时期,越共军队因疟疾大量减员,胡志明请求毛主席代为研究寻找能治疗疟疾的新药。1967年5月23日,毛主席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要寻找能够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周总理直接参与,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参加“5.23”项目。
1971年9月,经过大量失败后,屠呦呦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
1971年10月4日鼠疟实验,抑制率达到100%。
1972年8至10月进行临床研究,30例病人全部显效。
1972年11月,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81年,“5.23” 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科学的春天”被解散。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另两名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尽管屠呦呦在某些“学术精英”眼里是个“三无”科学家,连评院士都不够格,最终她却验证了毛主席当年“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的预言,获得了诺奖。在获奖感言中,屠呦呦引用毛主席当年的教导:“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大科学家毛泽东
综上所述,毛主席本人不仅为新型抗疟药物项目进行立项,为科研经费提供了保障,还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思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西医结合”。摆毛主席的功劳,并不是否定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成绩。正像屠呦呦说的,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当然也包括重要参与者毛主席。若不是诺奖只颁给健在者,按照“学术精英”们的“学术规则”和“国际惯例”,毛主席得奖当之无愧!
拿诺奖,甚至仅仅是被提名,已是当下众多科学家毕生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毛主席仅仅对自然科学问题稍微关注和思考了一下,就两次擦肩诺奖,难道不配称为大科学家吗?
历史上两度获得诺奖的得主并不多见,迄今只有四位,并且其中的美国化学家鲍林第二次拿到的是和平奖——如果把非科学领域也考虑在内,那么毛主席获奖的理由就更多了:
提出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世界”理论,无私支援亚非拉广大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美国黑人的民权斗争,力排众议(永远正确的领导人若干)支持中国科学家独立搞出“两弹一星”,支持并推广了在国际上被争相学习的赤脚医生制度和“鞍钢宪法”民主化管理,以及晚年对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哪一项不是恩泽后世,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壮举?
毛主席诗词和语录,如今在汉语言文化圈已经被普遍接受和使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难道不是巨大的文学贡献?那个出卖良知,污蔑前三十年和八路军抗战的胖小丑拿了文学奖后,被很多人无耻地追捧。当与毛主席取得的成就相比,他不汗颜吗?
毛主席一生要完成的重要事情太多了,生前他对这些奖项从不在意,更不去去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所以当他离开四十年后,我们再次回望历史的时候,越来越感觉到他的伟大: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而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中国之福,也是世界之福!
参考文献
[1] 丁兆君,胡化凯,“层子模型”建立始末,《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4期
[2] 刘金岩,张柏春,吴岳良,坂田昌一与中国科学家及毛泽东的交往,《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5年01期
[3] 李慎明,青蒿素发明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思想与屠呦呦及其大团队实践的结果——兼谈振兴中医药伟大事业的相关建议,《中国中医药报》2016.3.11
[4]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中医药学是个伟大宝库,2015.12.10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