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这篇“高考作文”是如何诞生的
毛主席的这篇“高考作文”是如何诞生的
秦 明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著作的名篇,与《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并称为“老三篇”。
全篇不足800字,文字精悍而言简意赅、思想性极强。这篇只有今天高考作文篇幅的短小文章,却涵盖了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等重大政治命题,寓意深刻而深入浅出明白如话,集政治感召力、理论透彻力于一体,乃深刻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政治美文”,迸发出撼动人心扭转乾坤的巨大力量。
我们今天见到的毛选版本的《为人民服务》正文有765字(解放后毛主席亲自审阅修改的),而在当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第一版正文只有757字,不算标点只有688字。这篇文章是毛主席根据自己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即兴演讲记录稿删减数遍而成。记录稿15000余字,虽为即兴,却旁征博引、含义丰富,通篇都很重要,毛主席竟于一夜之间将其压缩到不足800字。这个小花絮,却让我们见证了“文章大家毛泽东”的风范。
《为人民服务》的诞生
据《党史博采》霞飞同志的文章《陈伯达与<为人民服务>》介绍: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十分悲痛,提议为张思德开追悼会。在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即席讲话,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依次讲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以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并团结全体人民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气呵成,思路清楚,逻辑严密。既高度概括了张思德29年短暂一生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又把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使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共讲了一个半小时,旁征博引,阐述道理深刻,内容十分丰富,确实是一篇启发性非常强的讲话。但就毛泽东本人来说,他只是把这次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当作即兴讲演,原来就没有任何讲话提纲,讲后从来也没有打算形成文字。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在场的毛泽东秘书陈伯达,在毛泽东讲话一开始就被讲话内容所感动、所吸引,掏出身上带的笔和纸,把毛泽东的讲话记录了下来,用以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的参考材料。也没有打算整理出来发表。但在追悼会开过之后,陈伯达反复研读这篇讲话,自己深受教育,同时也认为毛泽东的这次讲话很重要,对全党也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便抽时间将毛泽东这次口头讲演记录稍微整理了一下,抄清楚后,送给毛泽东审阅,并且提议:可否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表示,那就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即兴讲话,事先也没有准备,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但陈伯达一再说,这篇讲话中讲到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对自己教育很大,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略加思索后,说:你把记录稿放在这吧,我看看再说。
夜晚,毛泽东在处理完军政要事后,在油灯下把陈伯达记录的这份厚厚的,共有几十页纸的文稿,看了一遍。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精神,但这份记录稿有一万五千多字,太长了,虽然讲的内容都很重要,没有废话和重复的话,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体现。这篇文稿需要压缩,精炼,把讲话中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稿进行删节压缩。毛泽东第一遍删节后,剩下八千字,毛泽东觉得还是长,便再次提笔删节,第二遍删节后,剩下五千字,毛泽东仍然觉得长,第三次提笔删节,删节到三千字,毛泽东还不满意,再删节,剩下一千多次。毛泽东对这一千多次的文稿再次修改删节,最后将讲话记录稿压缩至757字,不算标点符号只有688字。毛泽东觉得行了,可以定稿了。
原来中共中央秘书同志记录稿拟的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讲话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然后,在文章的上方写下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作为文章标题。今天我们看到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就此成稿。1944年9月21日,经毛泽东删节压缩定稿的《为人民服务》,以新闻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发表。
从《为人民服务》看毛主席文章的特色
毛主席诞辰1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载了梁衡同志的文章《文章大家毛泽东》,用了大量事实无可辩驳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著作和文章的思想与气势、说理与用典、讽刺与幽默、通俗与典雅四个显著特点。《为人民服务》恰恰生动地体现出这些特点中的诸多内容。
张思德的追到会开始时,毛主席率领全体人员向张思德同志遗体默哀,一些战士伤心得哭出了声,全场为之动容。在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指战员们才从悲痛中醒来,他们为有张思德这样的战友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要化悲痛为力量,下决心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重于泰山的人。
《为人民服务》突破了传统追悼会单纯寄托哀思的狭隘,见微知著,将普通的追悼会升华至共产党为谁奋斗、如何奋斗的誓师会,将纪念张思德的主题转变为共产党奋斗目标和使命的宣言,将张思德同志转化为千千万万个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缩影。“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不仅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而且把张思德同志作为普通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号召同志们继续前进。真正是立意高远、气势磅礴!
《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是在一个战士追悼会上的讲话,作为领袖,除表示哀悼之外,还要阐明当时为民族大业牺牲的意义。他一下子拉回两千年前,解释我们这个民族怎样看待生死。你看,司马公有言,自古如此,一下子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司马迁的这句话也因他的引用有了新的含义,更广为流传。
毛主席的古文功底十分扎实,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自己能写出《祭黄帝陵》这样的精绝古文,而他的古诗词更是奠定了一代诗词大家的地位。然而,中国革命的主题毕竟是受尽残酷剥削、压迫的底层民众,他们参加革命前很少接受到教育。为了斗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毛主席放弃了自己青年时代熟悉的文体,学会了使用最通俗的文字。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这段文字通俗易懂,却又朗朗上口,后来被人民群众广泛引用,堪称典雅与通俗的巧妙结合。
毛主席曾经说过,革命夺权要靠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毛主席的文章,堪称理论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这篇《为人民服务》和他的诸多名篇鞭辟入里地分析中国社会,高屋建瓴地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远见卓识地勾画中华民族灿烂未来,传递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舍我其谁气势,显示出令敌人心惊胆寒的居高声远气派,成为指引和鼓舞中国革命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章大家,毛主席是其中一个。比起文辞之华美,毛主席的文章与那些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或许不算是出众的。但比起立意之深远却是其他大家很难望其项背的。因为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个角色是一般文人无法替代的。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文风特征及思想内容归根结底都是作家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的结果。胡乔木的女儿胡木英同志在回击那些“《沁园春·雪》是胡乔木所写”的历史谣言时直言,“我的父亲没有参加过长征,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词”。毛主席毕其一生投入和亲自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并为世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没有这种同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斗争的最伟大壮丽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毛主席鲜明特色的“文章大家”。正如郝贵生同志所言,毛主席的所有文章和著作“都是反映和回答与时代和社会极其需要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不是历史上的文人一般的、大量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抒发,更不是某些现代文人那种卑琐下流的生理欲望的所谓人性描写。”
赶考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
《为人民服务》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从事和正在从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形象而精炼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未来前进道路的鞭策和砥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决定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句话概括了中国革命队伍的构成,既要搞“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要反对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告诫大家不要忘记“革命目标”。
《为人民服务》一文发表几个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毛主席在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文的讲话中说:“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第二天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说:“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毛主席还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最后,毛主席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了每一个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宗旨。1945年党的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句话被写入了党章。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鲜明地表明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为人民的利益接受批评、纠正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体现。
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这些就是革命精神弱化和衰减的表现,需要不断改进和克服。
七届二中全会之后的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主席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从此,“赶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话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感召下,涌现出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这样一大批在各个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业的人物典型,塑造出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友爱互助、团结奋进的社会风貌。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将一穷二白、落后、愚昧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跻身世界六大工业强国之一的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然而,正如毛主席所担心的,革命队伍的不少人在“糖衣炮弹”面前渐渐遗忘了那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诸脑后,甚至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文以载道、士以弘道,毛主席一生都赶考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践行共产党人的诺言。他晚年更是耗尽心血,艰苦地帮助他那些革命的同路人在赶考的路上不要掉队。毛主席晚年在观看49年解放军进城的画面时,不禁泪流满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