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人与战争胜负关系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作者:赵万须 翟清华 来源:察网 2019-03-24 1358

论毛泽东人与战争胜负关系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了革命战争的一般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建立人民军队,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其重要内容。

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思想的论述,又是其中最为精辟、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内容之一。

对于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人是战争力量的主宰者

在我们党走上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后,随着革命战争实践的不断发展,毛泽东对人在战争中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

特别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他对人与战争胜负关系进行了精辟论述,系统揭示了战争规律,为我们党夺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战争是综合力量的竞赛,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战争力量。

对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军事理论家们以不同视角提出了武器论、意志论、经济论等各种观点。

毛泽东在 1936年精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一年之后,他提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的论断。

从战争理论看,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主观能力,都是战争力量的组成因素,由其有机结合构成的综合力量,无疑就是毛泽东所指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人则是有机融入诸要素之中。

毛泽东结合战争实践,深刻阐述了战争力量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作用:战争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分不开的。

他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战台儿庄战役的例子,强调战争、战役的结局一般是以战争力量的绝对优劣而分胜负。

毛泽东当时还对抗日战争的态势、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和判断,认为“一切想要缩短战争时间的人们,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之一法”。

人是战争的主体,是战争力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战争有它的普遍规律。战争是“人的事”,是由以人为主构成的武装集团之间的暴力冲突。

毛泽东所指战争力量的诸条件,都与人密切相关。他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力量损毁的范围和大小来决定的,多数战争中的败者,就是力量被摧毁得更多些的一方。这个结论符合战争的一般规律。

其实,战争过程就是双方的人运用战争力量对抗、博弈的过程,也是人的力量释放的过程。

战争的本质决定了战争的一切事情都是需要人去操作,一切战争力量皆是在人的作用下发挥威力,所以其胜负与人的因素直接相关。

1964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指出:

【“人是第一,武器是第二。武器同机器差不多,都是人手的延长而已。”

这里阐述的是人与武器的关系,核心是强调人在战争中的主体性。

虽然人在战争胜负中地位的逻辑起点是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战争的本质意味着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不变的,可变的只是这种决定作用的实现方式会随着环境、时代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反对机械论和唯心论,以客观和全面的观点考察战争。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在《实践论》中,他批判了唯心论和机械论,指出二者“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在《矛盾论》中,他也批判了唯心论和机械论,强调运用矛盾的观点全面认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用较大篇幅全面、系统、发展地分析了战争形势,针对有些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而产生的亡国论,因平型关、台儿庄打了胜仗而产生的速胜论,一一进行了批驳。

他指出:

【“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他的论述说明,在研究战争胜负问题时,不仅要看到武器因素的作用,也要看到人的因素的作用,还要看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战争理论问题。

二、强大的物质力量是胜利的必要条件,但实现胜利还要通过人的努力

战争实践证明,强大的物质力量与具有高超谋略艺术的领导者,是获得战争胜利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谈及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时,除了注重发动群众之外,还强调发挥战争指导者和战场指挥者的重要作用,要求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争取胜利。

战争是双方的全面较量,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特别重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作用,首先提出了“自觉能动性”概念,在理论上升华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在战争中的能动性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并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的能动性,一种是脱离并违背客观实际的错误的能动性。

同时,他还认为能动性有强弱、优劣之分。

战争的复杂性使人在许多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有时导向正确和成功,有时引发错误和失败。

【“战争的学问拿在讲堂上,或在书本中,很多人尽管讲得一样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

可以说,错误的、低劣的自觉能动性是不能取胜的。人是战争力量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一个时刻他不能改变物质力量的大小,但决定着现有物质力量效能的发挥程度。

毛泽东强调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这说明,物质力量与主观指导能力的科学结合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在战争中,物质力量是决定胜负的主要方面,主观指导能力是次要方面。

但如果只是有了比对方强大的物质力量,只能说具备了战胜对手所必要的客观条件,还不能说就一定获取战争的胜利。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需要靠发挥人的能动性来实现。

人是物质力量的运用者。毛泽东明确指出: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要实现胜利的目标,需要参与战争的人的主观努力。

对于物质力量强大的一方而言,主观努力的结果存在两种可能性:物质力量运用得好,就能把优势转化成胜势、胜利;运用得不好,已有的优势可能就转化为劣势,甚至引发失败。

对于物质力量弱小的一方而言,主观努力的结果同样存在两种可能性:

物质力量挖掘、发展、运用得好,就能够把劣势转化成相对优势、胜势;

挖掘、发展、运用得不好,原本的劣势可能更为恶化,导致失败。

能否运用好物质力量,主要在于领导者的战略素质、指导能力。

毛泽东指出:

【“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因此,要赢得战争胜利,物质力量弱小不行,物质力量强大了运用不好也不行,关键还在于人对物质力量的运用。

从战略方面看,战争指导者的主观努力是获得胜利的关键。

人是战争实践的主体,战争的战略制定与战役战斗的实施,都离不开战争指导者的主观努力。

在具备一定物质力量的条件下,战争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强弱与发挥程度,对战争胜负起着关键作用。

【“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因此,毛泽东告诫:

【“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 ”

由此可见,毛泽东认为战争胜利除了取决于物质基础外,还需要主观上指导的正确。

这就需要战争指导者首先正确认识战争规律,理性地分析战争局势和特点,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理论指导。

从战术方面看,战场指挥员运用物质力量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决定成败。

对于战场指挥员来说,主观努力是获得胜利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争取胜利的内在动力。

但仅在主观上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对他们的最基本的要求,此外还需要具备打仗的专业能力,即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较高的军事素养,以期不断取得战斗、战役直至战争的胜利。

简言之,运用物质力量的能力就是打仗的能力,包括判断敌情我情、把握战机动态、确定战术、因势利导等指挥能力。战争物质力量与战争指导能力是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客观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

为使二者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以赢得战争胜利,毛泽东从优势和主动的角度阐释说:

【“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谈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经验时就明确指出:“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三、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也是人心的较量

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毛泽东对于人在战争胜负中的作用、表现形式等问题有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他以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世界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认为战争是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不只是军力的比赛,也是人心的较量。

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种力量是指综合力量,其竞赛方式一般是以战场上反映出的作战力量体系的战斗力为标志。

在战争力量体系中,军力与政治力、经济力等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强大的政治力、经济力为军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强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作。”

另一方面,战场上军力的比赛是通过人的组织指挥来完成的。

毛泽东指出: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在一定的环境、时期内,军力的比赛往往成为指挥员智力的竞赛。

他说: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因此,获取战争胜利,以上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战争也是人心的较量。人心向背不仅影响着战争综合力量的变化方向及其发挥作用的效能、效率,在一定条件下也决定着战争的结果。

人们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向往友爱、反对侵略。因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历史真理。

在战争中,正义一方终会赢得国内外的尊重、同情与支持。

这种精神鼓舞会转化为一种战争力量——精神动力。非正义一方则会受到国内外道义上的谴责、政治上的压力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制裁,其战争力量会不断消耗、降低。

战争力量的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随着人心的变化而变化。

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中国的、日本的、世界各国的大多数人站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一边,那么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日本在军力和经济力方面原有的优势就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军力和经济力就会逐渐地加强,由劣势变成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都验证了毛泽东这一论断。

“联系群众永远不会失败。”

战争胜负与人心向背密切相关,即便经济实力再强,武器装备再好,如果政治上不得人心,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也注定要失败。

毛泽东说:

【“我们党为什么能取得政权呢?为什么能和有外国援助的军队打仗呢?就是因为有人民。我们在延安时,只有几根破枪,国民党有四百多万军队,又有美国援助,但是我们打胜了。 ”

在他看来,虽然美国钢铁多,有核武器,但人民在政治上不赞成它,只要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而胜之。

毛泽东分析古巴人民革命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时,强调的也是有人民的支持,并由此断言:

【“联系群众永远不会失败。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脱离群众,他们总有一天要失败的”。

毛泽东对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认识是多视角的、辩证的、发展的。主要目的是阐明真理,鼓舞人民坚定信念、敢于斗争。

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力量处于弱小的土地革命战争之初,还是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他始终把正义性、人心所向看成是取胜之本。

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工业先进还是落后,“不能用钢铁数量多少来作决定,而是首先由人心的向背来作决定的。历史上从来就是如此”。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都是就革命战争来讲的,是对站在正义的一方、人民的一方来讲的,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来领会。

四、积极的战争态度和主动的战斗精神,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也是人的精神意志的较量。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斗精神,是影响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特别是在武器装备明显落后时,人的主动性和意志力更为重要。毛泽东认为,对战争要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他指出:

“【中国人民就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对于强大的敌人不要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超级大国。对于美国发动的战争怕不怕?

毛泽东的回答是:“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59年与毛泽东谈话时问:西方国家里对战争普遍地怀有恐惧,中国人为什么不那么害怕战争?

毛泽东回答说,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你害怕没用,

【“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仗,我们就同它打。把问题这样想透了,就不害怕了”。

如果对战争怕得要死,就束缚住了手脚;把战争本质看透了,就不会患得患失,就能解放思想、放下包袱。

战争中人的作用对于双方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各方的条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战略、策略和态度,出现不同的效果。

毛泽东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鼓舞世界人民要敢于与侵略者作斗争。

1964年在会见越南军队领导人时,毛泽东就越南怕不怕美国时强调:

【“你越怕它越欺负你,该怎样办?只好不怕,只好干。”

战争中充满着辩证法,在一定条件下怕与不怕就出现两种不同结果。当人树立了不怕的精神,才能超越自己,充分发挥所能支配的力量。

“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战争与和平是世界呈现出的两种社会状态。“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 ”

一个国家或政治集团,不能因战争就停止建设,也不能因建设就逃避战争。

毛泽东对待战争与建设的关系有鲜明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平时重视战争的物质准备,大战来临之际从容应对。

关于战备问题,他说:

“准备打,也许打不起来;不准备打,打起来就措手不及了。 ”
“抓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了,那时打起来就不怕了。”
“打起来还可以继续建设,你打你的,我建设我的。”

毛泽东向来不惧怕敌人的威胁,包括核讹诈。1956年他讲:“我们无原子弹,不想打。苏联有,也不想打。但如果帝国主义丢下原子弹,我们准备打。”

1958年在谈论打核战争问题时,他说:“还是横了一条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

如果每天总是怕帝国主义打原子弹,在干部和人民里头不鼓起一点劲,是很危险的。

对战争必须在思想上、物质上充分作好打的准备,包括经得起损失、甚至失败。

积极作好战争准备,就有可能推迟、甚至避免战争发生。

针对有人说作了战争准备敌人不来是浪费的观点,毛泽东持反对意见,强调一定要作准备,“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敌人来了总要打掉一些坛坛罐罐。不是浪费,敌人不来也不是浪费”。

对待战争必须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能将准备战争所花费的物力、财力、人力因为没有使用就说成是浪费。和平环境是经过努力换来的,我们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正是敌人不来的主要因素之一。

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中国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这既是毛泽东研究战争的逻辑起点、领导人民战争的实践起点,也是毛泽东坚定胜利信念的基石。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使他更坚定了这一观点。

自古以来,任何国家和军队面对战争,首先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特别是处于劣势地位时,更要树立这种精神。中国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毛泽东就教育群众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奋勇杀敌的精神。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同美军作战心里有了底,觉得“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

他强调:

【“胜利的信念是打出来的,是斗争中间得出来的。比如,美国人是可以打的,这是一条经验。这条经验,只有打才能取得。美国人是可以打的,而且是可以打败的。”

人对战争的认识、战争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战争胜负采取的态度,影响着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敌人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并积极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同它作斗争,坚定夺取胜利的信心。

勇敢是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对于武器装备比较差的一方,人在战争力量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在绝大多数时间不仅性能落后,而且供应不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主要靠全体指战员勇敢的精神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如中国革命战争之初,红军战士在参军之前大都毫无军事基础,由于战争的紧迫性,常常是入伍后马上就要参战,缺乏训练,武器装备、军事技术都很差,“作战只靠勇敢”。

对于没有怎么经过军事训练的士兵来说,勇敢是在战争中作战取胜的主要条件。

毛泽东谈到,在作战中红军既没有强盛的火力压倒敌人,又没有军用化学可以制胜,全凭着一腔热血、誓死斗争的决心和敌人搏杀,每次胜利全靠官兵勇敢吓倒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与强敌相比,我军的武器装备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甚至有代差。

毛泽东重视发挥人的作用,这不仅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增强我军战争力量的唯一选择,也是将自己有限的战争力量充分转化成战斗力的最佳方法。他在谈论如果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时就断言: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

五、准确把握毛泽东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科学指导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

毛泽东认为,战争力量的对比既是军力和经济力的比赛,也是人力和人心的较量。

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和结果,充分证明了毛泽东这一思想认识的正确性。

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战争、作好战争准备、赢得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要根据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进行丰富和发展。

第一,充分认识战争胜负是战争力量竞赛结果这一论断的规律性。

与毛泽东生活的时代相比,今天的科技、观念、战争方式等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当代战争的本质没有变,依然是通过武装对抗决定胜负;战争的目的没有变,依然是通过武装对抗来实现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最大利益。

因此,毛泽东所指出的战争是力量竞赛的规律没有变。为确保国家安全,必须加强战争力量建设,发展高性能武器装备,建立科学有效的编制体制,广泛进行社会动员等,以求得与对手在战争力量综合对比方面占据优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大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和后勤、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信息化人才成为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挖掘人的潜能,以理论、认识上的清醒,思想、精神上的准备,提高战争准备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充分认识战争胜负决定于战争综合力量对比这一论断的科学性。

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都遵循着同一个定律:战争胜负决定于双方战争综合力量的对比。

世界科技革命、军事变革的快速发展,使人的思想观念、武器装备、制胜机理等发生了改变,但毛泽东关于战争胜负决定于双方战争综合力量的论断没有过时。

毛泽东将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纳入战争力量体系之中,创立了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力量的体系论。

他还明确把野战军、地方武装、民兵组织看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作战力量系统与国家战争力量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依此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当今战争双方的较量,依然体现在双方作战力量体系的对抗上。

尽管当代战争的作战形式与以往不同,构成作战体系的内容有别,但体系对抗的本质没有变。人在其中都具有关键作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打现代战争,人还是决定性因素,但武器装备的作用也决不能低估。

现代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打的是科技战、资源战、经济实力战,应该把胜利的基点建立在强大的战争力量基础上,既要建立高效能的作战力量体系,又要充分发挥人运用战略战术的艺术。

第三,充分认识战争胜利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论断的永恒性。

战争是社会集团的武装对抗。人是社会集团的主体,是战争力量体系、作战力量体系的构成因素,更是体系对抗的操控者。

无论时代、科技如何发展,战争的胜败都是人的胜败。归根结底,战争胜利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是作为领导者的人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另一方面是作为执行者的人的能量发挥程度。

抓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如果有了钱和装备,没有人也不行。特别是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凸显人的作用。

现代战争是体系和体系的对抗,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要确保赢得战争,需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接续奋斗来完成。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军人的素质,特别是指挥员的战略战术素质,战斗员的技术、精神、文化、身体素质,把发挥每个人的“自觉能动性”作为赢得战争的重要内容;

必须客观、科学地看待当代战争综合力量体系、作战力量体系中人的作用的变化。

在武器装备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条件下,必须既要防止矮化人的作用,也要防止脱离实际把人在战争胜负中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

毛泽东研究战争问题,是站在战争正义的一方、广大人民一方、国家民族利益一方来进行的。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军事家的优秀思想,密切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得出的科学论断,不仅符合世界战争的一般规律,也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中国革命战争以及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是其关于战争的规律性认识的正确性,不等于他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同时,他个别观点带有历史局限性,不等于他所有观点都过时了。

总之,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问题的思想,必须把坚持其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放在首位,坚持全面、系统、客观、理性地认识其相关论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4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