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作者:石泰峰 来源:《求是》 2014-02-08 375

  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稳定大计。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两个率先”大局,把提高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有力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

  一、致力保障粮食的自求平衡

  江苏地处沿海,既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流通,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重视粮食的基础性地位。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江苏省多数年份保持人均产粮千斤的水平。进入新世纪后,江苏省粮食供需形势不断转好,粮食总量由产需不足逐步向产需有余转变,且盈余数量不断增加。近3年来,江苏粮食总产稳定在660亿斤以上,小麦、稻谷自给有余,不仅保障了省内消费,而且大量销往省外,成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为国家粮食供需平衡做出了贡献。

  加强耕地保护。耕地的保护、利用和培育是粮食生产及其产业发展的基础。1993年以来,江苏省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开展土地利用省、市、县、乡四级规划的修编,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体系。各级政府之间、乡镇与村、村与农户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在全省先后设立5个国家级、7个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着力打造高标准基本农田。经过20年的努力,全社会基本农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全省基本农田质量明显提高,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32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62万亩,旱涝保收农田5160多万亩,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进入新世纪,江苏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65%,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近7万个,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3.4万家;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15.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76亿元,对全省农民免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大力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2013年总产达到684.6亿斤,比上年增产10.1亿斤。江苏用占全国1.1%的土地,生产了占全国5.8%的粮食,人均产粮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搞活粮食流通。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建立地方储备粮规模动态调整机制,采取政府委托、部门监管、企业运作的管理方式,确保储得实、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搞活粮食流通市场,在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基础上,形成央企、外企、地方国企、民企、个体经纪人多元主体互为补充合作共赢的格局,加强粮食购销,切实掌控粮源,实现产销平衡。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供机制,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保证了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质量安全。深化地方国有粮企改革,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粮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建成粮食物流园区22个,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2000亿元。

  落实惠农政策。2001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全省全面免征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等农业四税,农民负担由改革前的90亿元下降到10亿元,人均减负159元,亩均减负149元。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一亩地年补贴达120元左右。实行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对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等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各级财政保费补贴原则上不低于70%。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及时启动小麦、稻谷最低价收购,2006年以来全省累计最低价收购620亿斤,带动农民增收124亿元。

  二、准确把握当前粮食发展形势

  从全国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已实现“十连增”,发展形势喜人。但是,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正在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而与此同时,发展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难度加大,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步入上升通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状况已经凸现,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比较突出,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从江苏看,粮食生产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困难。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资料高位运行,人工费用、土地流转费用呈上升态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幅度明显快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农民务农种粮难以获得合理利润。另一方面,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江苏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多,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守着土地而是选择外出务工,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同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生产要素投入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地方重农抓粮的主动性也有所下降。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多地少是江苏的基本省情,全省人均耕地已不足0.9亩。这些年我们采取多种办法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依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实现增产的空间十分有限。同时,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仍存在盲目追求高产和农牧业发展联系脱节的现象,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

  三是种田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一方面,年轻劳动力普遍不愿务农,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9岁左右,且大多体力较差、知识和技能偏低。另一方面,粮食生产的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较为薄弱,“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在粮农科技素质不高和公共服务不足的双重制约下,提高粮食单产水平面临着挑战。

  四是粮食收储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江苏省小麦、水稻成熟和收购期正逢多雨季节,粮食水分含量普遍高于国家标准,容易霉变和损坏,对粮食的收购和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储粮的危仓老库还占有一定比重,亟须改造。同时,由于粮食烘干设施的普及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有效满足农民售粮烘干需要,保证粮食储存安全的压力增大。

  三、大力提升粮食生产供应能力

  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省份,江苏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城乡发展一体化阶段。面对新形势,江苏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积极实施粮食丰产增储计划,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做到“一个坚持、两个确保”,即坚持基本口粮立足省内自给,确保6323万亩基本农田,确保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水稻总产330亿斤。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做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粮食增产路径上,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在区域分工上,控制苏南地区种植面积减少,稳定苏中地区生产能力,释放苏北地区增产潜力。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扶持粮食大县产能建设,稳步推进亩产吨粮县创建,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粮食产业基地。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集成推广高产种植技术与模式,扩大优质高产品种覆盖,持续提升粮食单产。依托农业“三新”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育种技术创新团队、粮食生产新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和现代粮食产业园区。加强先进适用粮食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大幅度提升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种植规模效益。加快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推广粮食经济合作组织和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流通业态,组织粮食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进行对接,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一批以种养能手、合作社带头人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种粮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保障粮食收储供应安全。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粮食丰产增储行动计划,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大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加快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形成以物流中心为龙头、中心库为重点、一线收储库为支撑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继续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并购,建立区域性粮食龙头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粮油品牌,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充分运用粮食物联网技术,加快“数字粮库”建设。建立完善粮油质检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成品粮油市场供应体系,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加大粮油安全监测力度,有效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财政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关键技术、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10亿斤以上粮食大县产能建设。推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自给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水稻规模种植农户实行价外补贴。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把基本农田特别是水稻田作为重点,逐步加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严格执行国家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和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经营主体入市收购,满足农民售粮要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