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豪:经济“世界第一”,西方要捧杀中国?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在2014年9月29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中国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过世界银行和IMF的一“估算”,西方媒体的一报道,全世界都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知道了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美两国占世界GDP的份额分别为16.5%和16.3%。
那么,这两个国际机构的估算准确吗?说服力怎样?西方媒体为何如此高调炒作?有什么目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所谓的经济“世界第一”呢?
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IMF,它们这个数据对中国GDP的估算都是采用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而在平时,官方的数据都是采用汇率价格计算GDP。那么,到底是汇率价格计算科学还是购买力平价科学呢?
事实上,两者都有一定局限性。譬如,若按汇率价格计算,中国的GDP现在距美国还有一段距离,2014年中国GDP大约为10.4万亿美元,而美国的GDP则达到17.4万亿美元。若按当前汇率价格计算,中国大约到2020年左右才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现在的确应和美国基本相当,不相伯仲。
汇率价格和购买力平价两者中,前者局限在于,如果只考虑汇率价格的GDP,就会忽略相等货币量在不同国家经济体内所拥有的购买能力的不同,那么以汇率价格计算出的GDP就和实际的GDP存在误差。后者的局限在于,如果只考虑购买力平价来计算GDP,就会忽略不同货币在国际上可以购买商品的能力,当然相应的GDP也还是无法准确表达,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更是如此。
打个简单的比方,同样一件商品,在美国购买花费若是1美元,而在中国购买则只需4人民币,那么在这件商品上,中美的实际汇率就是1:4。两国货币对所有商品购买力的加权平均之比,就应该是实际汇率。但是,由于商品价格受商品本身供求和货币供求两个变量的影响,而两国货币供应量和商品供应量都是变化的和不一致的,商品的价格波动自然也是不一致的。如此一来,就给两国国际汇率带来了一个价格波动因素。但是,汇率波动还受另外一个因素影响,那就是国际市场货币供求情况。当前,国际汇率是自由浮动汇率,考虑到多重浮动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国际货币市场供求的影响,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并不一定能够充分体现购买力指数,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币值也可能存在差异。那么,这个购买力平价指数计算GDP的方式,自然就缺乏准确性。
回到上述例子,如果在那件商品上人民币和美元的实际汇率是1:4,但在国际市场上美元对人民币要1:6以上,那么在这件商品上人民币的价值就是被低估的。两个机构的所谓购买力平价指数,就是经过对两国所有商品的一个估算。如按照两个机构的逻辑,那么这一数据其含义就是人民币的汇率被低估了。
基于上述,购买力平价指数也就只能作为参考数据,它根本无法做到准确评估一国的GDP,特别不适合两国进行对比。当然,如果仅仅以汇率价格来计算GDP,就又忽略了相关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因此,按汇率价格计算的GDP,客观上也是一个参考值,并不能充分体现实际GDP的规模。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将购买力平价和汇率价格理解为计算GDP的不同单位刻度的尺子,这两把尺子都有衡量GDP的功能,但都无法绝对准确地体现实际GDP,特别是不适合两国准确对比。因此,这也说明,简单对比各国GDP实际上也是一个参考。当然,我们是无法绝对说哪个正确或哪个错误的,也不能说哪个更能代表实际GDP,这是由两个数据本身的缺陷决定的。譬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汇率改革,人民币1979年1美元兑 1.555元贬至1994年的8.619元(年度均价),贬值幅度达4.5倍。这一时期,如果完全以美元来衡量GDP的增长,显然就是不准确的。不过,在当前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以汇率价格来计算GDP,也已汇率价格作为统计数据进行对比。
基于此,对IMF和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估算出的GDP数据,个人认为可以作为一个数据参考,因为购买力平价也是衡量GDP的一个参考视角,其实际意义与汇率价格差不多,都有参考性。当然,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考虑到世界贸易绝大部分还是以美元计价,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GDP超过了美国。或者说,单单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得出的中国经济总规模超过美国,也是不准确的。当然,这个不准确和当前以汇率价格计算也没什么本质区别。甚至,购买力平价比汇率价格更接近真实。
数据在那摆着,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西方为什么这个时候热炒这一问题。占豪认为,西方热炒这一问题根本原因有三:
一、重弹“中国威胁论”。
中国GDP都超过美国了,威胁当然更大了!西方借所谓中国GDP超过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几乎是必然的,属于老调重弹。
二、作为督促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依据。
西方国家近些年一直督促中国承担“更多责任”。所谓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就是要中国多负担一些世界上的问题开支,更多地“帮助”世界解决问题。更直白点说,就是多帮西方人解决问题,多帮西方人承担责任,多维护西方的实际利益。当然,西方说的那些责任,绝大部分都是不该中国承担的责任。譬如,所谓伊拉克的责任,那是美国一手造下的孽,凭什么中国承担相应责任?
三、给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在美元升值时避免人民币贬值。
所谓购买力平价超过美国,潜台词就是人民币被低估了。在美元升值周期中,人民币不但不该对美元贬值,还应更快升值。更直白点说,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中国汇率更快升值,人民币汇率价格高了,就可避免在美元升值期间,国际资本向估值更低的中国流动,西方就能受益。
所以,西方这么做,确确实实是想“捧杀”中国,是想从中国身上揩油,是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是想破坏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的大趋势。
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不要过于看重这个数据,要尽量看淡。相比美国,中国人均GDP还有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还是个“鸿沟”,不是十年八年可以填平的。甚至,我们至少还得埋头发展30年以上,才有可能达到和美国基本差不多的水平。更何况,就经济发展质量而言,中国和美国也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要妄自菲薄,不能因为我们与美国今天的差距就丧失追赶的信心;恰恰相反,相比美国当前的暮气,中国的今天则是朝气蓬勃,追上美国并非不可能的事。甚至,就综合国力而言,我们距离美国已不再遥远。在人均GDP上,只要再努力发展,以中国的发展潜力,终究也还是追得上的。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认识到新中国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进步,从这些进步中我们应看到信心,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是光明的;从和西方国家的对比中,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不足,认识到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要继续发展,我们的路还有很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