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等7则
李捷: 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要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得民心。这是一条真理。他提出要讲四句话:第一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第二句话,“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不能又当官,又想发财。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第三句话,“寸心不昧,万法皆明”。第四句话,“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提出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目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领导干部一要过好自我关,二要过好人情关。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生存的温床,即滥用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要抓住重点、常抓不懈,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是动真格的,敢碰硬的,是真正要惩治腐败的。为官有四要。一是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人民;二是为官之理,在于奉献;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也就是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根据自己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的体会提出,古人把理政治国之道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高度重视领导者的修养问题。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是共产党人建功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他提出,领导者要具备五方面的修养。一要有党性观念。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要有度量。“天下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一个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发挥得如何则看他的度量。三要有气节。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在原则性问题上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讲策略。四要讲诚实。要把实事求是精神贯彻到为人处世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五要有气魄。领导者要有快刀斩乱麻的气魄,不能犹豫不决、当断不断,要果断、大胆、正确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5日)
张维为:拒绝“市场原教旨主义”
实际上“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弊病在非西方世界早就暴露显形:西方 2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在非洲推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削弱原本就很弱小的政府职能,结果这次“调整”只能以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告终;西方 90年代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也以彻底失败告终,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还是执迷不悟,最终把西方自己也拖入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局限在于其“理性人”的假设,实际上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或者是“有限理性”的。此外,今天这个世界上,“看不见的手”已经包括了大量虚假的“看不见的手”。今天是全球化的经济,世界上用于投机的资金数十倍于世界贸易总额。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没有必要的政府干预和保护,中国所有的资产都可能被西方投机大鳄洗劫一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西方许多人士就开始反思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英国女王曾询问伦敦经济学院的学者:你们为什么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到来。西方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场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
(来源:《环球时报》2014年9月22日)
《环球时报》社评:莫让“宪政”之争干扰推进依法治国
近年的“宪政”之争已经有一段时间。宪政这个词有其字面含义,也有历史含义和一些人在中国舆论场上自造的含义。它的字面含义同法治、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等很接近,它们彼此的细微差别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具有政治意义。因此,前段时间可能有一些人是从推进法治的善意角度,强调宪政。然而还有另一些人,他们只认宪政,贬低依法治国。他们经常在强调宪政的时候,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到对立面,从而逐渐形成宪政之下的特有含义。他们所说的宪政已经同社会主义法治无关,成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特指,或者暗示。宪政本来是个中性词,与依法治国混用未尝不可。然而“自由派”围绕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大合唱改变了这一情况。应当说,那些人把这个词给异化了,招来了主流社会对这个词非正常使用的警惕。在上述真实的背景下,官方没有使用宪政的提法,而是按照改革30多年业已形成的传统强调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建设,是恰当的。如果掉入宪政之争的陷阱,会带来大量思想混乱,中国依法治国的制度建设,就有滑向质疑中共执政合法性等政治纠葛的可能。新中国1954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宪法,60年间,对宪法进行过数次修改。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庄严宣示要忠于宪法,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既是中国正在开展的实践,也是改革要不断强化的国家目标。在中国主流社会里,围绕宪法、法治这些概念的共识是强大的,思路也是清晰的,宪政之争却在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强行拉走,将加强法治建设的主张搞成政治上的脑筋急转弯。
(来源:《环球时报》2014年9月12日)
詹勇:反腐是一场必须赢的价值观较量
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最可怕的腐败,正是社会价值观的腐蚀堕落。正风反腐进行到今天的地步,不仅事关政治生态净化,更是一场社会价值观的较量。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的,当前“不敢腐”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向“不能腐”和“不想腐”迈进。要实现这样的跨越,既靠制度建设,也靠思想改造。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为用,才能激发出最强劲的正能量。 “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纵览兴衰治乱,学者们常常有此感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反“四风”、反腐败的时代洪流,是荡涤更是唤醒,是除弊更是拯救,惟有建构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廉洁政治、清正风气才会成为社会常态。这是我们输不起的价值观较量,更是我们必须赢得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9月23日)
强世功:反腐败更要反对政治上的腐败
苏联解体的原因不是由于党的领导干部在法律上有多少不法作为,而是由于他们整体上的政治堕落和腐败。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实际上就是针对这种可怕的政治腐败。当前,不少人都说反腐面临两难格局,因为从不法的角度来反腐,可能为数相当多的干部有不法现象。这是由于中国转型期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如果区分法律上的不法和政治上的腐败,反腐败就可以走出两难境地。首先,当前大面积不法的根源在于官员政治上的腐败,尤其是领导干部。然后要区分法律上的不法和政治上的腐败。区分了之后,反腐败就不能只盯着不法,而要有政治观念,有政治大局观。反腐要与整顿党的思想作风、清理党的干部队伍这些政治任务结合起来。从法律上看,腐败问题可以定义为是法治问题。但是,要在中国建立法治,必须走中国道路,而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尤其是美国法治的“法律帝国模式”。不顾中国实际,完全照搬西方模式的法治建设,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腐败。
(来源:《经济导刊》2014年第9期)
向志强 袁星洁: 如何提高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力
如何提高我国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力,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和软实力?第一,要制造对自己更有利的国际新闻话语,重视本土化网络传播,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愿意看、看得懂的语言和故事报道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实践;通过更迅速、准确、充分、深入的报道弥合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阻隔,增强亲和力,不断提升中国信息的原创率、首发率、覆盖率与点击率,培养对象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忠诚度和社会精英受众比例。第二,要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新闻议程,主动设置国内外议程。第三,要发挥互联网“天然”的民意表达场所的传播特性,传递民间意愿,表达观点主张;要充分发挥学界、跨国企业、NGO组织等民间力量,向西方传递中国的民意影响。第四,要夺回“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这些基本概念的定义权。第五,要制造更多有利于我国议程的媒体事件。将国际舆论斗争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巧妙地避开矛盾与冲突,将本国利益融入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在引发共鸣、建立共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置话题,形成话语优势和舆论引导。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9月20日)
孟威:媒体融合是传媒变革的关键议题
近年,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等影响力指标缩水,经营效果、市场占有率面临严峻挑战,“夹缝中生存”步履艰难。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形态的抢滩占位,布局了新的意见空间和舆论场域。舆情调查显示,热点舆论中2/3源于网络事件,传统媒体只占不足1/3的份额,且首发新闻一般离不开网络的推动。在公共领域,新媒体正取代传统媒体,发挥议程设置、组织动员、舆论公器的强大效应。同时,依托于“关系”、“链接”的长尾效应进一步改变了用户对“主流”的定位和评价指标,塑造了新的媒体消费习惯。 基于我国媒体融合态势,目前可选取四个方面作为着力点。第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实现采编流程再造,推动一体化融合。第二,打破媒体产业边界构建立体化传播,以新型主流媒体、新型媒体集团实现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引领。第三,破除思维定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系。第四,克服“恐慌”借力发力,锤炼、培养人才队伍,做强新型媒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7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