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升级了,需高度警惕“间谍”变形计
它们升级了。需高度警惕“间谍”变形计
孙立华 孙龙海
导读: 挖空心思“培植”生物“间谍”搜集情报的做法,其实并不是个例。
今年5月30日,有关媒体报道称,某国国防部拨出4500万美元专款,研发“持续性水栖生物感应器”——利用发光浮游生物和伊氏石斑鱼等海洋生物对海底环境改变的强大敏感度,以获得更大的灵活度去观察水下或海底物体,监视他国核潜艇及水下载具的活动。
如此挖空心思“培植”生物“间谍”搜集情报的做法,其实并不是个例。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间谍技术手段也随之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防不胜防。如可在千米之外通过感知房间玻璃的震动、电磁辐射等来判断房间里人的谈话内容,利用预先安置的微波、激光、纳米窃听器窃取房间里的谈话记录……可以毫不客气地讲,一些国家为获取情报,在技术手段应用上真可谓是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尤其需要引起高度警惕、提高预警预防能力。
辐射“间谍”
在某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辆挂着某大使馆牌号的蓝色小轿车每天准时驶出大使馆,停在一条公路上修理,两小时后又准时驶回大使馆。这种异常行为引起驻在国反特机关的警觉。特工人员设计了一场车祸,装扮成交警对小轿车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小轿车的顶棚材料是喷了漆的玻璃板,打开后里面有大型线圈和电子线路,实为一种窃听装置,窃听的对象就是那条公路旁架设的载波电话。
小轿车中的装置是如何窃听的呢?原来,载波电话是利用载波技术进行通信的,通信中为了能使一对线路实现多路同时通话,在发信端将各个用户的信号分别调制到不同的频率上,收信端再将其区分开,调制后分别送到相应的用户那里。载波电话传送的信号频率一般很高,传输中不可避免地会辐射到线路周围的空间。用大型线圈把这些辐射电波接收过来,经过解调,便可窃听到载波电话的内容。这种窃听方式就叫辐射窃听。
此外,如果你在电脑键盘上打字,间谍人员使用一种窃听技术设备,在千米之外也能通过电磁辐射,浏览你电脑屏幕上的文字。
子弹“间谍”
上个世纪50年代,一种名叫“蝎”的微型无线电窃听器问世了。它比火柴盒还小,可用气枪将它发射出去,黏附在任何建筑物的外壁上,能清晰地窃听到室内的每一种细微声响,再将这些声音转换成电波,经过放大电路,用超短波发射出去。在直径8公里范围内,超短波接收机就可把这些电波记录下来,用解码打字机打印出窃听到的内容,形成文件。这种窃听器在当时是谍报机构的秘密武器和从事间谍活动的“撒手锏”。
几十年后,一种更为先进的“子弹窃听器”问世了。它的外形与普通子弹没什么两样,但它的弹壳内装有一个超微型的超高频收发射器。用微声冲锋枪把它发射出去,然后戴上超高频电子接收耳机,就可听到远处敌人的对话。为了更远距离和更大容量地进行窃听,还可把它改装成“炮弹窃听器”,用火炮发射到敌方的纵深阵地去。某国军队曾在一次军事演习中,用这种刚刚试制出来的窃听器,非常清晰地听到了隐藏在远处峡谷内伏兵的低沉对话。
激光“间谍”
一谈到窃听,人们就会想到安放在电话、饰物等物品内形态各异的电子窃听器,很难想象到可以用光来搞窃听。实际上,在秘密战线上,光已被利用制成间谍活动的窃听设备——靠光波工作的激光窃听器。现在,有的国家谍报机构利用激光窃听器对外国大使馆、领事馆及戒备森严的外事机构进行窃听活动。
激光窃听器,就是用激光发射器产生的一束极细的红外激光,射到被窃听房间的玻璃上。当房间里有人谈话时,玻璃因受室内声音的影响而发生轻微振动,从玻璃上反射回来的激光包含了室内声波振动信息,再在室外一定位置上用专门的接收器接收,就能解调出声音信号,用耳机监听室内人员的谈话。
由于激光本质上是一种频率极纯、极高的电磁波,加上其方向性好,照射和反射的能量集中,所以解调并不困难。
纳米“间谍”
据报道,目前一些军事强国正在竞相研制纳米微型武器。现在已有超微型信息系统和攻击系统悄然走出实验室,将投向战场。
利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袖珍侦察器,在信息化战场上可令对方防不胜防。这些“间谍”个头极其微小,很难被发现。装备有敏感的微型摄像机、窃听器和感应器等,可大面积散布,通过网络感知外界各种信息;可将微型智能侦察系统植入昆虫体内,并进行操控,让其深入“虎穴”搜集情报,甚至引导己方导弹实施攻击;大量微小的纳米“间谍”布撒后组网,可连续监视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即使有少数失灵,窃听网也不会受到影响。
微波“间谍”
微波窃听的原理同激光窃听比较相似,但微波的方向性不如激光那样强。它的反射波在一定区域内都能收到,所以窃听者可藏在被窃听房间周围的许多地点。
上世纪40年代,某国官方向另一国大使赠送了一件珍贵的礼物——一枚雕刻非常精致的大使所在国的国徽。大使把国徽悬挂在了自己的书房里。他总是习惯在这里和人密谈,并不知道国徽里藏了一个微波反射器,声波会引起它的振动。某国特工就在与大使馆一街之隔的房子里向国徽发射比较强的微波,同时用一个灵敏度很高的微波接收机接收反射回来的微波,从而窃听到了大使在书房里的谈话。
生物“间谍”
虽然生物测定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我们并没有多少机会了解到相关信息,不知这一技术在如何改变着全球的情报界。前不久,一家维基揭秘网曝光了某国情报部门的一份秘密文件,其中的相关描述才为我们初步揭开了生物“间谍”的面纱。
如目前有的国家科学家已研究出了一种用细菌传递暗号密文的方法:人们可以通过基因技术修改细菌基因,让细菌达到人们所要的功效,也就是让其充当“间谍”,从而传达暗号密文。一段时间后,这些细菌不再发光,原有密文就成了过时密文而自行销毁。
有的国家执行“持续性水栖生物感应器”计划,研究利用海洋生物去观察水下或海底物体,监视敌方无人机、核潜艇和水下载具等的活动,也收到满意的效果。
APP“间谍”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不断普及,机关单位逐步推广使用APP办公,各类网络安全威胁也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延伸。如果一不小心下载了被间谍组织设置的钓鱼软件后,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就拿健身追踪器来说,由于用户在离开家或走路锻炼时习惯打开健身追踪器,而在回家或到单位后将其关闭,这些都无意中将自己住宅或单位的位置标注在地图上,有的用户就有可能成为间谍或不法分子窃取秘密信息的目标。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2018年7月10日报道称,一款健身APP被发现可描述军人和政府特工的活动模式,其中包括显示自2014年以来使用者日常锻炼的记录,包括其在军事场所和家中进行锻炼的个人心率、路线、日期、持续时间和步速。一家荷兰新闻媒体通过它准确掌握了多个西方国家情报机构特工及众多国际秘密组织成员的确切动向和活动地点,并能通过Polar的“极流”网站找到使用者所在的军事基地。
定向“间谍”
英国反间谍影片《雌雄侦探》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对英国侦探化装成恋人依偎在草地上,在他们中间,隐藏着一个形状如长柄小伞的“伞枪窃听器”。这支“伞枪”正对着两个距离几十米远的间谍。此时,公园里人声鼎沸、一片嘈杂,但从“伞枪”的耳机里却清晰地传出两个间谍的谈话声。
这一影片中的“间谍”,现实中当然存在。如一种叫“鸟枪”的“追捕”声音设备,就是远距离定向话筒窃听器。借助这种窃听器,可以听到几百米甚至更远的声音。它的工作原理和扩音机的原理差不多,只是其话筒比较小、灵敏度更高。“鸟枪”枪管上有规律地开有许多小孔,当声波从正前方传来时,经过小孔进入枪管就会增强,而当其他声波从枪管两侧传来时,穿过小孔就会互相抵消。
办公“间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办公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出现了针对各种办公设备的专用窃听器。
如复印机窃密装置:装在复印机内的窃听器,可在用户复印材料时,将信息变成电波辐射到空间。还有碎纸机窃密装置:当你在销毁文件时,隐藏在入纸口内的扫描装置,可将纸张两面的内容转变为电波辐射到空间。人们在这些操作中,不知不觉间就泄了密。
此外,计算机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室内的烟雾报警器、电话等设施都可装上对应的窃听器。这些窃听器的特点是隐蔽性强,本身就是电子设备,多几个元件一般难以认出。它们平时不工作,操作时才有电波辐射,而且由设备供电,只要未被发现,便可长期工作。可以说,我们办公室内能见到的任何设备都有装上窃听器的可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