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他们这么看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0-07-04 1913

面对疫情,他们这么看

全根先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干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至今仍在各地肆虐,全球确诊人数已超1000万,累计死亡人数已超50万。中国曾是全球疫情的震中地区,同时我们率先有效地控制疫情、恢复生产。作为当下正在发生、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应当理性地思考,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一方面,我们为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奋斗精神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在向这次抗疫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榜样人物学习同时,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壮美华章。

前些天,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邀请国内外专家、艺术家、媒体人物就中国战疫发表感言,并汇编了《我思 我在 2020疫情百人语》,一经发布,在社会上立刻引起了较大反响,《中国新闻周刊》《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均进行了转载。嗣后,陈平院长跟我商量,拟征集和编辑续集。在大家的支持下,我陆续收到了几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积极回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和希望。现将其集在一起,略加整理,以为纪念。

 

二〇二〇疫情给我的五个想不到

杨冬权

(原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

二〇二〇疫情来袭,至今己经数月。虽然不知何时能了,还会有多少想不到,但目前己经给了我以下五个想不到。

一是想不到有些人竟然那样健忘。武汉疫情初起时,地方卫生官员和主政官员不以为意,疏忽大意,甚至涉嫌隐瞒,完全忘记了十七年前非典时北京主官及卫生部门主管被问责免职的前车之鉴,以至于重蹈覆辙,在疫情蔓延、国人愤怒时被罢免丢官,黯然下台。剧情何其相似,当事人又何其健忘!真的让我想象不到。

二是想不到举国隔离竟那样安然,且那样见效。一城数千万人,一国十几亿人,居家隔离,连过年也不与亲人团聚,一隔几十天,竟然无人怨怼,无人闹事,甚至无人抢购物品,一切如常,秩序安然。国民素质之高,政府治理之妙,确实出乎意料。特别是在严格隔离措施采取后,疫情那样快地得到控制,效果那样好,更未想到。

三是想不到中医药在疫情中大显身手。一些被吹捧为“神药"的西药,对病毒无能为力,但过去很多人看不起的中医中药,却对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因而中医全面或全程介入治疗,并创造出零死亡、高治愈等奇迹,让世人对中医药刮目相看。此实乃中医和国人之福也。

四是想不到年轻人这么给力。以前很多人认为八零后、九零后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但谁料需要他们迎疫而上时,他们毫不退让,毫不怯懦,集体冲了上去,并且顶上事儿,发挥作用。很多人的事迹,让我们这一代人也从心里佩服。甚至当一些“公知”言论被怀有敌意的国家利用时,他们用弹幕为子弹,射向鄙夷之人,让人们看到了其爱国精神和独立精神,知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无需担心他们被人带到“沟里”去。新一代的成长,真的太让人欣慰了。

五是想不到一些西方强国在疫情面前是如此不堪。那么多人感染,那么高的感染率,说明其防疫系统超出想象的薄弱;那么少的人治愈,那么多的人死亡,比柬埔寨那样不发达国家高得多的死亡率,说明其医疗水平超出人们想像的低;当疫情来时,或放弃抵抗,不采取有力措施,或高谈阔论,不干实事,或经济至上,不管人命,说明其执政理念和治理水平是超出想象的。

这次疫情给我们都上了一课,让我们涨了见识,丢了成见,看清了一些事情,又成长了一些。这或许是不幸之中的一幸吧!算是我们从疫情中获得的补偿?

 

面对疫情,他们这么看

 

上海书法家周崇坚先生书写

建议建立中国防疫博物馆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目前我们感受到的一切,国家所遭遇的这些,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切肤之痛。因此,我们应该要用博物馆的方式来关注当下,要给历史和未来作出交待,重要的是要通过建立一座博物馆,像纪念碑那样的存在,能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人们了解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以及传染病的厉害,要把这段历史在博物馆中完整地保存下来,以教育后人,即要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的观念。同时,也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博物馆给后人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因此,基于2003年SARS的教训,没有给社会留下一份遗产,所以,人们很快就淡忘了。这次的新冠肺炎的沉重教训,是不能忘记的,国家和社会都已承受如此的沉重。

建立中国防疫博物馆所表现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是从现在开始,要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新冠肺炎期间各种各样的能够反映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些物品、资料等,包括李文亮等人的相关资料,医护人员的一些研究成果,还有一些特殊病例的诊断资料。如此,它们能给予我们这个社会所积累的与生命关联的这些重要遗存,既能反映我们的社会问题,也能表现社会的积极作为。

目前国内差不多有十家博物馆开始在征集新冠肺炎期间的各种物品,这是博物馆人的一种积极反应,因为今天的现实就是未来的历史,而未来的历史所反映的正是我们今天的状态,其中有很多是值得记取的教训,也许有是值得反思的内容。显然,有些问题的反思不仅仅是当下,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有几代人的责任。因此,今天建立一座中国防疫博物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认为,中国防疫博物馆应该在专业范围之内,把新冠肺炎与SARS以来的中国防疫、战疫的历史,能够完整的展现出来。这是中国当代史的一部分。还可以往前延伸到毛泽东主席1958年曾经写过的《送瘟神》的余江血吸虫病的防治历史;还可以放眼世界的防疫历史,包括三百多年前欧洲的黑死病疫情等,都可以纳入到防疫博物馆来。因为防疫中的疫情和疫情灾难,不仅关乎到我们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这次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说明我们要有一个世界的概念,要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概念来对待这个防疫问题。

 

我们要保存这段历史的记忆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研究馆员)

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对某些人来说是悲欢离合,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奋勇拼搏,它将会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在前方战斗,但同样能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我们所能做的,不仅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还要祈祷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国家、我们人类,早日走出阴影。作为图书馆员,我们也应该努力去保存这段历史的记忆。

 

面对疫情,他们这么看

解放军装备学院副政委孙南京少将的书法

生活在当代中国,你知足吧

钱茂伟

(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疫情下如何让14亿人吃饱?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今年举国疫情斗争,如果不是处于富裕社会阶段,是难以想像的。中国高歌猛进地发展了四十年,使一个落后的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其成长速度是惊人的。

中国很多人总是缺钙,找问题总找到制度上,对中国的制度缺乏自信。比如这次新冠疫情,很多人想象着,如果在欧美民主制度下,应对不会这样的。事实上我们看到,欧美的民主制度,应对方式与能力比中国更糟糕。因此,我只能说,生活在当代中国,你知足吧。

某些国人总会有心理优势,高人一等,以洋人自居,感觉其他国人低人一等,这种人可称为“假洋鬼子”。他们的普遍心态是,美欧的做法总是对的,中国的做法总是错的。因为别人是民主体制,天生的先进;我们是专制体制,就是天生的落后。有人说美国疫情闹大了,货架上东西都卖完了。有人立马写文章,说你们想多了,美国好好的,那货架空空的照片是盗用的老照片。你们无法理解美国高人的做法,是因为你们的境界与格局太低。可惜,今日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晒出的照片,英国超市某些货架真的是空空如也,这可不是盗用老照片。

现在的世界不需要战争,一个新冠疫情就让东西各国的治理能力,原形毕露。有人感叹疫情让中国社会分裂。其实,这个社会本身存在多层次的群体认识,面临重大事件,舆论出现多重认知、多种结论,这十分正常,只不过此前没有机会反映出来;现在有了手机,有了自媒体,就像新冠疫情经过检测以后就被反映出来。

 

美德或因疫情而复苏

李继锋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宁静本可滋养心灵,可2020年的宁静令人不寒而栗。鼠年春节,是记忆中最寂寞的年节,传统的脱帽致敬变为戴着口罩用眼神致礼。更匪夷所思的是,地不分中外,年无分老幼,全球生灵均为冠状病毒所困,难以动弹,可谓“环球同此凉热”,谁能料到,此局面竟缘于新冠病毒。

生活节奏的骤然放缓,或许是人类思考何为真正人生的新契机,毕竟人类的演化在不断加速,过度追求财富与效率,己有误入歧途之嫌。欲望的节制,行为的自律,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人类的兄弟之爱,这些美德若为抗击此次疫情而复苏,岂非应了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曾一生面对他父亲自杀前留下的这个疑问,也一生带着“侪不出如苍生何”的苍凉使命感去思考与奋斗,未曾恐惧与懈怠。他的自我选择启迪着我们后人。

 

面对疫情,他们这么看

众志成城 中国必胜

——用发雕作品表达抗击瘟疫心情

2020年春节,对于我国著名微雕大师、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冯耀忠先生来说显得尤为特别,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他创办的微雕馆暂时无法正常开馆展览。尽管有着一系列的创作计划,可以使他忙得非常充实,但他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表达对武汉乃至全国疫情凶猛发展的担忧,对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壮举的敬佩与支持。

早在1992年巴赛罗奥运会期间,为了表达期盼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深切心意,他在刚刚探索成功发雕《张学良怀乡诗》后,继续奋进,夜夜通宵挑灯,对世界最小的艺术作品~0.03毫米人体汗毛微雕《为国争光》进行了成功探索,一举打破了世界纪录。于今他已经多年没有再摸毛发微雕了,他思忖自己此功是不是已经荒废了?如果能用毛发作品来表达抗击疫情发展的心情,也许是最恰当的选择。

腊月二十九日,他对当年自拟的《毛发雕刻技艺方案》穷理尽微,究幽极渺,进行了反复修改。从毛发的选择、刀尖形状的改变、毛发的处理、固定技法的改良、运刀的角度与姿势、雕刻后的填色技巧、毛发周边污垢的清理等各个细节,甚至到拍摄新技法,全部疏理修正了个透。从大年三十夜开始至大年初三后半夜,在失败了177次之后,他终于完成了两件圆径0.06毫米、高1.6毫米的白发微雕作品《众志成城 中国必胜》《除天灾 铲人祸 同舟共济 笑迎未来 》。

这次创作不亚于当年人体汗毛的难度,尤其是落款的微书,每字的宽度已不足0.01毫米,已经超越了汗毛微度,还要力争体现出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准。这两件新作的技艺效果,使从不满意自己作品的冯耀忠也深有感慨。这是作为微雕艺术家爱国精神的一个表达,值得我们学习!

 

声声慢·共建家园

谢为群

(作家、诗人,瑞典)

天有九重,地设七层,上下各划方圆。

鸟兽花草分界,共建家园。

人类却谋非分,恶念生、欲望无边。

鬼影动、黑天鹅侵入,肆虐尘间。

 

总有英雄好汉,持剑行、偏向毒焰妖山。

此去归期难定,告别无言。

为了乡亲父老,走刀锋、命搏平安。

在牵挂、爱心相陪伴,壮阔波澜。

(晁补之体)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11
0
0
4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