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问题,只能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经济来解决
1941年到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封锁,根据地的财政发生了极大的困难。毛主席指出,党必须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事业,并且号召根据地的机关、学校、部队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以便克服财政和经济的困难。1942年12月,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做报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其中第一部分被选入《毛泽东选集》,题名为《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就是针对根据地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在报告的这一部分,毛主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毛主席说,有许多同志,片面地看重了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的重要性。他们的脑子终日只在单纯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打圈子,打来打去,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毛主席还说,这些同志不知道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可以使财政充裕的。
毛主席在报告中列举了陕甘宁边区很多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事例。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有关政策的正确性。生产发展了,农工商业建立起来了,财政上也就宽裕了。毛主席总结出我们政策的正确性,那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说到财政问题,不由得让人们想到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的土地财政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的成立,宣布土地国有,农村的耕地为农村集体所有。这一政策为土地财政的推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上的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土地财政导致某些地方政府一味地依赖于这一政策,以至于土地财政在推行过程中,由于土地资源已经告罄,难以为继的时候,地方政府就陷入了财政上的较大窘迫。
这种土地财政的做法,真的是验证了当年毛主席所指出的,财政问题的解决是要靠经济发展的。如果只在财政收支上打圈子,那么是解决不了财政问题的。土地财政没有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的思路作为支撑,土地财政的路子总会走不下去的。
所以,毛主席才一再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的问题,发展经济才是最根本的做法。然而,毛主席的这一思想在近年来却并没有被一些地方政府与官员们所认识到。在近几十年的时期中,很多地方政府在财政上是依靠土地使用权的出售和土地的租赁。在他们的头脑中,所谓发展经济主要是招商引资,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如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说,有的地方确实适合这种招商引资的做法,甚至也能够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于这样的做法。如果在并不适合招商引资或者吸引外资的地方,硬要强行推行这样的做法,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工作一定是做不好的。
有些地方甚至给政府各个职能不同的部门下派招商引资或者吸引外资的指标,这种用强行下派指标的做法来发展本地经济,所取得的成效是很有限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地方政府以及部分官员,虽然也知道解决财政问题要靠发展经济,但他们对于发展经济的理解却是片面的,或者是有偏差的。如果没有招商引资,没有引进外资,就不算是发展经济。这种观念一个是背离了自力更生的原则,另一个就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我们发展经济,主要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再来招商引资,或者引进外资,确实能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起步产业,完全是一种单纯依靠招商引资,或者引进外资来发展本地的经济,那么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是靠发行债券,这样的做法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不是说债券绝对不能发行,但如果只靠发行债券来筹集财政所需的款项,真的无异于饮鸩止渴。没有经济发展作为财政的支撑,总有一天,这个债务就会把地方政府压垮。
现在还是有相当一些地方政府不懂这个道理。当然,这也不排除某些地方官员有那种我现在欠了债,将来我就一走了之,后面擦屁股的事我就不用管了。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害人的。所以我们现在对官员的追责就包括不能让官员心存这样的侥幸心理,断了他们这种无耻的念想。
过去在六十年代,我们强调自力更生,后来有人就批评这是闭关锁国。这样的批评毫无道理。因为我们面临的是美国帝国主义与苏联修正主义的封锁,根本不是我们自己要自己关闭起来。正是有了自力更生,我们的经济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恢复了起来,而且有了更快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强调了对内对外的开放政策,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开放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力更生。可惜的是,在某些人那里,似乎一讲开放就不需要再讲自力更生的。这是非常片面,也是非常要不得的。事实证明,丢掉了自力更生,就丢掉了我们最重要、最根本的灵魂,就是自废武功。
我们的开放程度还会不断扩大,这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越是开放,我们越是要坚持自力更生。丢掉自力更生的开放,只能让我们受制于人。就像我们面对在芯片问题上的困境与尴尬一样。我们确实应该认真地接受以往的教训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