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苏:要GDP,要高质量GDP,不要唯GDP

作者:王希苏 来源:方法学苑 2023-08-18 551

1, 什么是GDP?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译为“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它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总体水平。

GDP和国家税收成正相关,因此反映国家的经济实力。人均GDP反映国民个人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

GDP的统计有国际标准。195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于2008年修订。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这个统计框架,因此各国的GDP有可比性。

有学者说中国直到晚清时期,三千年来GDP一直是世界第一。工业化之前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规模按养活的人口估算,中国当然是世界第一。如有学者加以量化,则缺乏科学依据,那时没有统计系统,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亦无货币兑换的公认比率,没有现代意义GDP的数据。

GDP是特定时段各地区、各行、各业、各单位以及个人产出价值之和。国民经济门类多,又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掌握现实和动态的数据,对于政府分析经济形势,及时调整政策,引导平衡和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第一产业是农林牧和采矿业,是民生和经济的基础;第二产业是制造业,是现代国家的核心能力;第三产业是位处高端的服务业,助力第一和第二产业,为国民提供生产、生活、社会服务。要做到三个产业平衡、同步发展,不出现美国那样的制造业空心化、服务业高达70-80%的畸形比例,国民经济核算不可或缺。

经济与GDP的关系有些像学生和考试分数。经济表现用GDP衡量,学生的功课用分数表示。我们希望经济年年增长,有如学生追求分数不断提升。GDP和分数是测量标准,可设为阶段性目标,但不是最终目的。

2, GDP和GNP的差别在哪?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国民生产总值,即一个国家的国民产出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该统计方法普遍用于1991年之前。

GNP与GDP一字之差,区别在于本土外国企业和外国人创造价值的统计归属。前者是本国居民生产总值,包括他们在国外的价值创造。后者是本地生产总值,包括外国企业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的经济贡献。举例来说,丰田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其创造的财富计入中国的GDP,不计入日本的GDP。用GNP的方法统计则过于复杂。它创造的就业、雇员工资均由中国受益,税收归中国政府,只有税后所得才属日本投资人。GDP显然比GNP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后的新形势。

80年代前,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在境外的投资微乎其微,GNP等于GDP。1992年我国正式采用GDP,衔接不困难,数据有延续性。

3, GDP是怎么计算的?

生产型企业的GDP等于其税前利润加上人员工资,它反映扣除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后增加的价值,避免了价值链上的重复计算;企业化的事业单位、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提供的服务按市场价计算其贡献;非盈利单位,即所谓“吃皇粮”的行政、科研、教育、医疗等单位和慈善机构,其GDP按人员的工资计算。

各国统计GDP时,重点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上,它们是经济的主力军。游动小贩,路摊集市,家政服务、自给自足性生产、志愿者劳动、黑市交易、非法买卖等也产生收入,这些零星活动无法统计,且数额较小,各国只做粗略估算。

GDP统计的困难,在于上报的数据中有虚报、漏报和瞒报的成分。基层政府可能伪造数据,虚报业绩。企业可能瞒报业绩,假造成本,为了避税逃税。这在私企和个企中极为普遍。

统计部门在计算GDP时,会对各地各部门的报表数字与存档的基本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检验数据质量,对应税收,耗电和物流数据进行印证、核实、调整,确保最终统计合理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GDP可能不精确,如果始终按统一标准计算,增长率是可信的。

4, GDP的增长率怎么计算?

经济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动之中,GDP的增长率反映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经济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以满足新增的就业需求,稳步提高人民生活。

GDP以人民币计算。由于工资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物价随之提高,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GDP增速以不变价格计算,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

同理,国家间GDP的比较也需考虑价格因素,因为货币的汇率和实际购买力差距不相称。例如一美元的等值人民币在中国购买的货物比一美元在美国购买的货物多。如果以名义汇率计算,我国现在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0%左右。如果以购买力计算,即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e power parity, 缩写PPP)法”计算,中国的GDP在2014年已超过美国。

前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增速保持在9%左右。现在下降至5%左右。这与GDP的基数有关,不是经济放缓的征兆。基数为100时,增值10 ,增长率为10%,基数为1000时,增值20,增长率仅为2%。我国GDP在2000年至2020年间增长了10倍,今天的增长率哪怕只有5%,增长的绝对数值是2000年GDP的50%。

经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GDP增速有时高、有时低是正常的。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条直线,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5, 驱动GDP发展的有哪些因素?

此处权且以GDP为经济的代名词。西方经济学认为拉动经济靠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个理论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有指导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民收入低,消费能力弱,利用劳动力低廉的优势,用“出口导向”战略开拓国际市场,赚取外汇,支持国内建设,最终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我国底子薄,资金缺乏,曾经推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外国投资或合资的企业一度接近全国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中国政府量力而行,将有限的资金投向装备制造、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搞活了经济。房地产投资的财富效应巨大,在短短的20多年间将中国人均住房的7平米提升到42平米,让90%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产,私房率世界第一,极大改善了民生。这些投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都长,拉动经济的效果十分明显。

随着人民收入提高,消费成为推动经济的主力,从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的老三大件,到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的新三大件,再到空调、电脑、手机、汽车、住房、旅游,全民消费推动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消费,有三个条件:一是老百姓要有钱能花,提升中低阶层收入是关键;二是老百姓有钱敢花,免除大病、养老等后顾之忧,降低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价格是关键;三是老百姓有钱肯花,前提是市场上有不断升级、满足各类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这些正是中国政府拉动消费的着力之处。

从实践看,拉动经济发展的不止三驾马车。例如人口,现在生育率下降,老年化上升,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各国都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西方国家并推迟退休年龄,吸引移民、难民,填补劳动力缺口。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国都在加大科技投入,争夺高端人才,鼓励创新和创造,从供给侧发力,拉动经济。

从我国的实践看,政府的指导和计划,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布局,人民的勤奋好学和爱国奉献精神等,是中国特有的驱动力,是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平衡发展的秘诀。制度、组织、文化和精神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经济学家需要学习和研究的新课题。

6, 制约GDP发展的有哪些因素?

从宏观的角度看,战争、国际冲突、内乱、流行病和自然灾害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不合理的制度、过时的法令规则、恶劣的商业风气、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等,也制约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举例,对私有企业加以不适当的限制,征收不合理税费,不利释放基层积极性和培育民间经济活力。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破坏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选人用人不当,官僚主义和敷衍作风等等,也拖累经济的发展。

从微观方面看,商业活动普遍存在不诚实、忽悠、欺骗行为,造成社会缺乏信任感,徒然增加交易成本,至少拉低GDP一个百分点。假冒伪劣、勒索欺诈、逃税漏税、行贿受贿、地方保护、价格垄断、不公平竞争、盗窃知识产权等违法和不道德行为,增加行政监督和治理成本。

违法行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人们应该还记得三鹿奶粉事件。收奶站为了提升蛋白质检测指标,在原奶中掺进三聚氰胺。检验部门已查出问题,企业不知后果严重,害怕影响声誉和市场地位,雇佣公关公司,利用社交媒体掩盖真相。地方政府和中央电视台也帮助企业维护消费者信心。2008年事件爆发,污染的奶粉致使数万婴幼儿患病,并致死四人。违法者被绳之以法。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一年达上百次。尽管错误已经纠正,消费者对商家失去信任,五年后仍有70%的家长不愿意购买国产奶粉。奶制品业每年损失几千亿人民币,十年后才逐渐缓过气来。

这些负面现象的存在,是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

7, 什么是高质量的GDP?

GDP有质量高低之分么?有的。高质量的GDP是利于国计民生和推动长期发展的价值创造,是我们的主流;低质量的 GDP,损害公众利益,约束长远发展,也不容忽视。

不少大众产品处于市场低端,功能和品质大同小异,质量低,寿命短,因为重复生产,造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浪费。同质化竞争的商家靠压低价格争夺市场,结果是利润摊薄,既不能做大市场,还扼杀创新,不能带来产业进步。另一类商家靠花言巧语或过度包装掩盖低劣的质量,消费者承担了广告成本,付更多的钱却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正确的出路是服务的差异化或产品的创新升级。

我国浪费惊人。重复建设、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烂尾楼、过度包装等生成的GDP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餐饮业创造的GDP中有三分之一是食品浪费贡献的。数千亿规模的广告传达的信息虚幻夸张,老百姓反感,它创造的GDP大部分是强行分摊在消费者头上的成本。这些仅仅是公众能够看到的几个例子。

一些商家诱惑或强迫消费者购买不必要的医疗和美容服务,例如向缺乏科学常识的老百姓兜售保健品和药物,给处于被动地位的病人过度医疗,兜售不可能美白的护肤产品,推销技术和效果存疑的美容手术。这部分GDP原本是民众的财富,不是新增的价值。

环境污染后的治理,安全事故后的救援和赔偿,损害健康后的治疗,均计入GDP。用环境、生命和健康换得的GDP,数字越低越好。

政府提出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依法经商、反对浪费、减少污染、防止欺诈等,都是为了纠正以上错误偏向。只有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缩小低质量GDP的比重。

有人一见GDP增速降低,便说中国经济放缓,更有人预言终将崩溃。他们不知道中国在改革,在提高GDP质量。决定国家实力、让老百姓受惠的是高质量的GDP。

8, 为什么不要唯GDP?

我们不要唯GDP,有如学生不能唯分数。GDP和分数只是衡量标准,如果当成目的来追求,经济偏离发展为民的初衷,学生忽略德、体、美、劳方面的成长。

经济只是国家建设的一部分,需要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协调互动,同步发展。经济有社会性,需要抑制通膨和保障就业;有全局性,需要各行各业均衡发展;有稳定性,需要实行可持续的战略;有公平性,需要避免贫富过于悬殊;有安全性,需要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大面积危机。人民的需求不限于物质生活,还希望有健康的身体,清洁的环境,良好的生态,丰富的文化,高尚的道德等等。唯GDP信奉者偏重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忽视其他。

唯GDP损害人民根本利益。让我们用实例来说明;土地用于工业或房地产开发,获利丰厚,用于种粮食,收益微薄。如不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任由工商业挤占农地,粮食供给失去保障,会天下大乱。如果放任资本放贷逐利,出现类似前两年校园贷、套路贷的“市场扩张行为”,受害的是弱势群体。再一个例子,大肆推销药品和保健品,重复体检,过度医疗,得到的是商家的利润和上报的GDP。如果贯彻预防为主、“治未病”的政策,推广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让人们少看病,少吃药,国家只有投入,对GDP极少贡献,但是人民收获的是健康。这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面。

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生态,治理大气和水源污染,营造无害生活环境,防砂治沙,治理江河,减灾防灾等,都是造福人民及其子孙后代、功德无量的壮举。兴修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无处不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等,这些工程耗资巨大,投资回报期漫长,GDP只计算采购物料和劳动力部分,数额不大,但是能活跃经济,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这是中国首创的科学发展的实践。

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普及教育、普及科学、普及法律;培育公德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培育高尚价值观;进行素质培训、技能培训、管理培训、方法论培训等等,是千年大计。培养成千万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管理者、科技人员、专业人员和一流工匠,是民族复兴大业的保证。投入的是人力,收获的人才。GDP是人创造的,有高素质的人,必然有高质量GDP。

企业和商人有唯利是图的冲动,地方政府会经受唯GDP的压力,两者的思想渊源相同。唯GDP在微观层面已经产生了恶果,例如医疗和教育等社会服务和公益机构的商业化,人民群众非常不满。唯GDP不得人心。

9, GDP的最后归宿在哪里?

GDP有三个去向:一是国人的收入,它包括工资、福利、奖金、社保、医保;二是国家征收的税赋,用于国防、外交、行政,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有所谓“转移支付”,用于社会福利(军烈属、残疾人、流浪者、鳏寡孤独等)、社会保险、失业保障、赈灾救济、贫困补助、卫生保健、农业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或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三是结余和储蓄,用以科研开发和扩大再生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王希苏
王希苏
1
1
1
9
5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