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抛弃资本主义制度,就永远无法解决贫困问题
导读:贫困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困境,消除贫困需要塑造和完善符合劳动者生存发展需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科技革命推进,生产力的进步伴随着雇佣工人的利益受损和被剥削地位的固化,使劳动者陷入劳动力再生产困境,贫困程度不断加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中必然存在“异化”和“分化”的因素。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反贫困政策既没有从表面上显著提升贫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在实质上改善贫困劳动者的受剥削地位,更没有触动雇佣工人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实质是“制度性”贫困,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
01
贫困与反贫困的分析框架:劳动力再生产视角
贫困虽然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但归根到底都是劳动者获得的生活资料无法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由于缺乏生活资料,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无法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只能充当劳动力的物质承担者角色。劳动者获得和消耗物质资料,也仅仅只是为了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劳动力从数量上的更新和再生产,而且必须有劳动力从质量上的更新和再生产,这就形成了劳动力再生产的两个维度。从劳动力再生产角度看,绝对贫困意味着个人和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相对贫困意味着个人和家庭劳动力虽然可以维持再生产,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受到严格限制。
贫困的实质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困境,那么反贫困的目标就是破解这些困境,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有序向前演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向人的发展的复归。反贫困的直接目标在于使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料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关键在于塑造符合劳动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
社会主义的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社会生产目的。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内含了“合作”和“共享”的因素,符合劳动者的生产和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能够以发展和共享促进劳动者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有序演进,进而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02
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演变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产生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技术基础,大量更先进的机器被应用到生产中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要求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机器的更新换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辅相成,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其他各种社会制度成为当时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首选制度。可以说,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统治地位,同样,没有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也不可能顺利推进并释放强大的生产推动力。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私人工厂采取了增加雇佣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工人劳动消耗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但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和资本主义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产业后备军规模的扩大造成雇佣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低,甚至绝对地降低,从而雇佣工人无法消费起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陷入困境,这就是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直接表现。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发展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资本积累,资本之间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巨型资本,垄断某个行业或领域,形成铁路、石油、钢铁等垄断组织,这种由技术变革带来的资本集中和积聚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推动力,引起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过剩,而社会消费能力却相对萎缩,进而导致工人越发贫困。因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为自己工作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而为资本间工作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越来越长,剥削率提高,即使工人获得的工资等于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但他们用工资消费的生活资料占社会总的生活资料的比例也会越来越低。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新变化
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扩张,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世界市场的资本主义秩序,或者说新型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规则是由当时占资本主义世界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经过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乃至全世界的霸主,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的“华盛顿共识”在资本主义世界广为传播,并成为美国主导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普遍共识。
在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催化下,资本之间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原来的国家垄断资本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垄断资本,并发明了跨国公司这一新型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着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布局,将资本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遍布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形成了由发达国家控制、资本主导的全球分工网络,为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和技术找到出路,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贫困问题的缓解。但是,在这张分工网络里存在着三重剥削机制,即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大资本对小资本的剥削以及资本对工人的剥削,这就导致在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分化加剧,部分雇佣工人劳动再生产不仅可以正常进行,还有向前演进的趋势,而部分从事低技能工作的雇佣工人由于收入低,劳动力再生产仍有无法维持的危险,因此,在发达国家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游离在分工网络的极不发达国家,一方面,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物价较高,另一方面,工人收入极低,因此,大部分雇佣工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绝对贫困甚至深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03
资本主义反贫困政策及其效果
极度贫困国家依靠国际救助维持劳动力再生产
非洲、中东、拉美等地区极不发达地区依靠国际援助缓解贫困。极度贫困国家无法依靠内部力量支持和帮助贫困人口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过信贷、产业、贸易甚至直接援助等国际援助助力其经济发展,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就成为极端贫困国际摆脱贫困的最主要方式。
新兴市场国家依靠工业化保障劳动力再生产
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通过推进工业化缓解贫困。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绝大多数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脱节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而贫困人口大多数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带”。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些国家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下,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笃信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可以自动消除贫困问题,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实施农村发展计划和区域开发政策,努力提高农村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期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增加贫困人口可消费的生活资料,保障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发达国家依靠构建福利体系促进劳动力再生产
美国、西欧、日韩等发达国家通过构建社会福利体系来缓解贫困。在治理贫困的实践中把构建社会福利体系放在突出位置,以期拉近贫富差距,促进低收入群体劳动力再生产有序演进,从而减少相对贫困人口。为了缓解贫困状况,以缓和劳资矛盾、化解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强化资本统治地位的目的,他们构筑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收入群体劳动力再生产有序演进,缓解了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贫困治理策略的无效性及其原因分析
客观地说,无论是极度贫困国家采取的依靠国际救助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采取的推进工业化来保障劳动力再生产,抑或是发达国家通过构筑社会福利体系来促进劳动力再生产,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治理贫困的策略只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罢了,目的是为生产和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提供条件,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治理策略不可能显著地缓解贫困问题,更不可能彻底消除贫困。
04
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与资本主义反贫困
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中的“异化”因素
在资本主义时代,生产资料所有者即资本家剥削劳动者随着资本对利润的无穷贪欲而变得没有底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资料种类在增加,质量也在提高,但雇佣工人的工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甚至由于劳动后备军的存在,工资水平有降低的趋势,他们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仅能支付得起质量较低的生活资料的价格,而无法购买质量较高、价格昂贵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再生产始终只能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即始终按照资本的增殖要求进行,而无法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向前演进,无法实现雇佣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再生产“异化”并且只能维持在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
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中的“分化”因素
在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中,雇佣工人无法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和享受,保持相对稳定的必要产品并不足以维持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特别是不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性需要,日趋扩大丰富的社会剩余产品则不断满足资本家阶级对奢靡生活的需要,并且这种分化趋势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越发明显。
贫困的克服要求变革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离造成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形成劳动异化,才是抑制劳动者能动创造性,使劳动者陷入贫困,阻碍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随之而来的是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等到无产阶级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们就会摧毁让他们陷入贫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家,总之,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共同富裕且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
(作者:吴万运,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安徽大学RCEP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标题为《资本主义国家贫困及反贫困研究:劳动力再生产视角》,原文载于《海派经济学》2025年第1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