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热要警惕教育新殖民主义

作者:唐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4-14 576

  【核心提示】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互联网信息将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席卷全球,形成新的文化殖民主义。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在全球迅速普及,将直接或间接地改变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学术理念,而这可否看作是一种教育新殖民主义,值得我们深思。

  原题:MOOC热下的冷思考

  

MOOC热要警惕教育新殖民主义

  自2012年以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热潮迅速席卷全球,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教育大国,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跟随着这股大潮,大有通过MOOC实现教育革命,一改所有教育顽疾之势。而通过对MOOC进行冷思考,可以让我们放慢脚步,并从多视角思考问题,避免走弯路或进入误区。

  文化侵蚀之忧

  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国内外就有学者提出,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互联网信息将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席卷全球,形成新的文化殖民主义。而美国凭借其创新优势、信息产业的主导地位,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宗主国”、新文化殖民主义的受益者。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在全球迅速普及,将直接或间接地改变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学术理念,而这可否看作是一种教育新殖民主义,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我们还没有认清MOOC的本质和实际效用便全盘接受,将其当作万能良药采用,便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丢掉本民族、本文化中的思维习惯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这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理念、MOOC这样的教育形式不好,而是说它们能否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我们是否做到了辩证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数据主权之患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不仅作为资产的价值日益突出,其作为政治和战略资源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美国已经把大数据作为国家创新战略、安全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信息网络安全战略的交叉领域,对大数据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尤其是斯诺登事件后,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从国家战略安全、数据主权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和大数据。

  进入社交网络和自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自我进化、自我组织、自我推广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新的网络应用能够在极短时间迅速得到全球用户的青睐,MOOC当然也不例外。有朝一日,MOOC平台在全球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时,必将会有百万、千万量级的网民参与,随之产生大量的用户属性数据和在线学习数据,而这些数据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涉及数据主权的。因此,应当充分考虑在线教育数据的潜在价值,努力建设并推广应用我国自己的MOOC平台,避免过度依赖国外产品。其实,在搜索、电子商务、社交、门户网站等诸多领域,我国都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品牌,这一点对MOOC来说是很好的借鉴。

  顶层设计之思

  回顾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可以发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是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由民企到国企。这种影响是渐进式的,但一旦进入某一拐点,就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同时,这种影响也是倒逼式的,由于缺少有效的顶层设计和应对策略,传统领域往往行动迟缓,或在试图做出改变时发现收效甚微。

  同样,面对MOOC大潮的冲击,国内很多高校、教育机构积极参与,主动迎接挑战,但这种参与多是自发性的,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保证MOOC规范、可持续开展,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提前考虑是否在地域层面、学科层面、学校层面进行规划,尽快出台推进MOOC应用的指导思想、框架原则,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及考试标准或规范,明确在线课程学习成果(微证书)跨校互认、学位挂钩、社会认可程度、收费标准,指导教师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完成角色转变。为避免上述“行动迟缓”、“收效甚微”等问题,在MOOC发展初期,就应提前考虑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且需加快制定相关政策出台的步伐。

  运营模式之选

  从门户时代起,互联网企业就面临着生存、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互联网走过混沌期,成为大家公认能够产生社会价值、资本价值的领域时,资本的力量便开始蠢蠢欲动、发挥作用。从搜索引擎到电子商务,从网络文学到网络地图,几乎每个互联网应用领域都离不开巨额资金投入,MOOC也是如此。Coursera、Udacity、edX作为MOOC三巨头,虽然其定位不完全相同,比如edX定位为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其他两家则需要营利赚钱,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费用包括前期建设涉及的硬件购置、软件开发、带宽租用,还会有平台的营销推广,以及开通运行后系统运维、课程开发、人员配套等一系列工作。如果说之前我国的互联网大潮,大多是外企私企的身影,那么MOOC则需要众多公办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公办教育机构的资金大都是国家财政投入,这就需要考虑MOOC的运营模式问题,比如是否允许公办机构的MOOC课程营利,是成立校内机构还是成立独立的营利或非营利性组织来运营MOOC,如何有效地引入金融资本,如何实现各类资金、资源的集约高效使用等。

  教师角色之变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也影响了传统职业。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像是一个独行者,尽管会有内部交流、研修学习,但更多的是一个人默默地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而MOOC让老师变得更像是互联网产品经理或项目经理,为了上好MOOC课程,教师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讲课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及组织协调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应对一些特殊的变化。第一,面临激烈、残酷的竞争。MOOC打破了地域界限,且模糊了公办学校和私人办学的界限。学生可能选择去听名校名师的MOOC课程,这时传统学校教师该何去何从?第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有限。MOOC课程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新设备、新技术、新应用,而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客观存在。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习惯完全不同。很多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可以滔滔不绝,而面对空荡荡的录播室和冰冷的摄像机却无所适从。此外,MOOC课程前期准备工作量极大,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的“生物电:定量方法”课程,前期课程制作涉及教授讲课420小时,助教、教学支持、技术支持、课程评估评价工作人员投入约200个小时。教师如果不借助外力很难制作一节质量上乘、受大众喜爱的MOOC课程。

  可见,互联网会对传统教育起颠覆作用,我们应把握好教育和技术结合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初期,信息技术、互联网只能是配角,发挥辅助工具的作用,但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和教育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它们的角色也将由辅助工具上升为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变革的先进生产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中心)

 链接:

  MOOC:一种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新”教育形态

  郭文革 陈丽 陈庚

  MOOC的火爆,让网络教育重新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其吸引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免费+开放”的互联网市场推广策略,在该策略影响下,Coursera平台上一门课程的注册人数动辄上百万人,这种点击率和流量被互联网企业视为成功的“标志”。二是名校效应,为MOOC“背书”的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吸引了北大、清华、港大、港科技等大学校长的注意力。三是MOOC带给学习者的“福利”,即第一批获得MOOC课程证书的外国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在申请到美国大学留学时,比较容易拿到offer。四是北大、清华、港大等区域性一流大学纷纷加入edX等MOOC组织,造成了MOOC的二次乃至三次传播。事实上,MOOC是一种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新”网络教育。这里的互联网基因包括一对显性基因(免费与开放)和一对隐性基因(大数据和社会组织变革)。“网络教育”不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技术手段”升级,而是对广义的“知识行业”业务模式的一种系统化变革和组织流程重构。这才是MOOC所代表的“新”网络教育的意义所在。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变革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方式,还有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这种多维度的综合变革将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组织模式,实现对教育的“革命性的变革”。

  (来源:《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4期;凌星傲/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