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谈亲历大学西化的灾难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要比西方优越,而高等教育不如西方,应该仿效西方的模式。然而,真的如此吗?我上大学一年以来的感觉则完全是两样的:恰恰是大学对西方模式的仿效导致了高等教育严重的灾难!
一、从“学业与素质不可兼得”说起
现在包括我所在的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不再是以成绩说话,而是实行了综合素质测评。综测与奖学金以及保研有关,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学院主管综合测评的副院长明白地说了:“学业与素质测评不可兼得,要有舍有得。”因为综合测评的很大一部分是文体活动,如果要是缺了这一块的成绩的话,那么即使是学业再好,综合测评的成绩也不会高。这就导致综测影响了在学业上的专注力,影响了专业技能的提升,毕竟专业的精通需要大量时间。
学生是干什么的?学习。这句话在高中无疑是金科律例,然而上大学后,在校领导眼中,综测排名跟学生是否“优秀”直接挂钩——综测排名低,也就没有机会争取奖学金以及保研,无论你成绩再好。也就是说,在综测这个评价体系中,成绩好的往往是“没素质”的那一类人。这样一种测评的导向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多年来教育注重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系成功满足了中国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技术人才庞大需求。但如今大学校园还剩下什么?文体终究不是学业,只是业余活动。素质教育,真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听说,综合测评这种模式,是模仿西方国家大学中的先进教育经验。然而,西方国家的这种测评体系就真的是先进的吗?恐怕不尽然吧!如果要是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真的比中国强那么多,为什么还要从中国吸引一些科技人才呢!就个人的感觉而言,西方国家搞这一套综合测评,很有可能是因为白种人在成绩上拼不过华人,就用这种花架子来开后门。
二、西方式教授治校与学生治校的真面目
综测考核,排名靠前的一般是学习较好,身兼班级、团委和学生会职务的人。文体等方面的荣誉也比较重要,但仍然比不上行政类,而且很多文体活动学生干部也有参加名额的优先权。导致我校历年保研的都是有行政类职务的人。
记得以前去校学生处办理私事时,与学长偶然聊起学生会换届。学长认为被涮下来无非是“说得多,做得多”,因为容易出错,也容易被嫉妒。学长的意思是要我们稳重,少说话,做好该做的事情,也给别人事情做,特别是能力不如你的,这样会少一些阻碍。这些话的确有道理,但这些话的出现,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呢?
学长又说了,在学院内学生会勾心斗角比较多,因为要争荣誉,奖励,要升部长,副部之类的,而在校学生处,就固定的5个学生助理,没法继续升职,彼此之间关系融洽。我的朋友担任团支书,她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之所以学生处看似更纯洁一点,不是因为当学生助理没有荣誉和奖励,而是因为他们平级,只听老师的;而在学院里,一般还要对比自己级别高的同学们负责,层层分级之下,也就官僚主义,勾心斗角多了。举例到这里,校园中的权谋之术,也就更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在这里我便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人们都推崇西方式的所谓教授治校和学生治校,说这么做可以防止高校行政化。然而,这种西方模式真的能防止高校行政化吗?难道办公室里有办公室政治,校园里就没有校园政治?记得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好像说过,西方的政治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那么我要说,西方式的教授治校和学生治校,应该也是一种“去行政化的行政化”。表面上虽然没有什么行政级别,但说到底,仍然是学生干部要听教授们的,一般学生要听学生干部们的,官僚主义和实际的行政化反而加重了。
三、虚化的成绩和扭曲的创新
如今在综合测评体系的影响下,大学学分获得已经不全看成绩了,比如用考察(通过平时表现,比如出勤情况,或者小论文,实践成果等等)取代考试,实际上,更多是在帮助我们通过考试,而不是加深对课程的了解。以文科为例,每次考试“划重点”,“给原题”等行为,不仅让成绩拉不开差距,更助推了对课业的忽视——学生即使不学习,考前背背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了。所以,成绩也会变质。因为教育会变质。
必须承认,能力的确是重要的,但如果重视提高所谓的社会能力的代价是忽视课业,这会造成个体成长阶段的错位——在学校,以模拟出来的社会环境,取代本该积累专业知识的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更何况,优质学习资源本来就处于稀缺状态。假若因为顾及素质教育,高校再减少专业能力的培养,那么请问,大学究竟是要教什么?教怎样创业?
现在大学里普遍提倡创新,这本身是个好事儿,然而在现在测评体系下,创新却也变了味儿。大创最典型。大创全名“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项目申报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活动,对我们以后考研,就业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以下是16年的选题要求:
本年度立项国家级和校级重点项目优先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科技应用类项目。调研类项目原则上不予立项。
“互联网+”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数字娱乐、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商务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旅游户外、房产家居、高效物流等;
5.“互联网+”公共服务,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
显然从这些项目中也能看出来所谓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只不过是培养大学生怎样为商业资本服务罢了,而且还不乏骗取国家经费的嫌疑。且不说一些重要的理论性基础性专业被忽视,真正促进科学和技术开发的项目也是没有的。
四、被商品化的校园
正值新生季,15、14、13级的学长学姐们纷纷在街道旁占位,做起了买卖。我的朋友兼同学也不例外,她跟我们班内几个同学一起逃课去做买卖。且不论挣钱多少(新生人数毕竟有限,加上校内超市,周围商贩“围追堵截”,不赚不赔就算好的了),守夜对身体健康的损害(为了争取看似数量庞大,实际上需求有限的新生),就这种“为了买卖不要学业”的行为,本身就不值得提倡。然而,学校无疑是提倡了——同意即提倡。虽然至今没有看到学校官方的文件,但是历年如此的话,毫无疑问是默认了。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一方面,同学们浪费了时间精力,也只是做了廉价劳动力,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另一方面,还有同学做微商,利用人情,甚至虚假宣传,恶化了校园风气。
学生不学习,而去追求金钱,究竟是为了学费、生活费而勤工俭学(需要勤工俭学的学生数量不小,这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问题),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物欲横流,无法树立正确价值观呢?个人认为恐怕还是由于资本对社会的掌控比一天比一天加重了,大学生毕业以后想找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越来越难。我们恐慌于“毕业等于失业”,不得不提前学习如何进入社会。
企业进大学这种商品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听说好像也是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产物。然而,还是那句话,西方的就真是好的吗?至少我感觉不到……记得在高中时,老师常常会说,现在吃一点儿苦,到了大学你们就能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了。然而真的到了大学以后,我才发现看到的不是隧道尽头的亮光,而是亮光尽头的隧道。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可是,恐怕是因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所以才把光明看成了黑夜。他们那一代人给我们指的这一条西化的道路,让我们想回到那个年代也不可能了。但正如长期被美国当局迫害的海明威所说的,你可以击倒一个人,却永远无法真正打败他,我对未来仍然抱有信心。我相信,当前大学西方化带来的种种乱象绝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