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力图公平的基础教育制度
需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力图公平的基础教育制度
杨 远
近日,一篇18岁女生“感谢贫穷”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王心仪,女,毕业于河北枣强中学。2018年高考以707分位居河北省理科第38名,其中数学150分,全省第一名,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因家境贫困,高考结束后,经高中物理老师介绍,她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做辅导员。
——百度百科】
王心仪的这篇文章题为《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描述了家里的生活状况,表现了“贫穷”;而后半部分则写了贫穷激励自己更加坚强,更加努力学习知识,追求精神的充盈,表现了“感谢”。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各路媒体纷纷以“感谢贫穷”作为这篇文章的主题。
从文章的内容看,这位18岁的小女孩确实值得我们充分的尊敬。每一个出身寒门、通过自身刻苦学习努力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并力图改善命运回馈家人的学子,都值得我们深深致敬。他们是这个社会真正的正能量。在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成为胜利者的王心仪有足够的资格可以说“感谢贫穷”,但是,有这资格的也就只限于王心仪本人而已。如果有别的人,作为社会的旁观者也趁机鼓噪“感谢贫穷”,似乎贫穷是造就王心仪成功的根源,那恐怕是站错了位置没搞明白自己的身份了。以这种论调写出来的所谓“感谢贫穷”一类的文字,不是包藏祸心的混淆是非,至少也是没皮没脸的灌输鸡汤,理应被明确拒斥。另外顺便说一下,除了炒作“感谢贫穷”的声音之外,有些声音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王心仪在考上大学后为了作秀,炮制了这篇文章,甚至以此为理由对王心仪进行人身攻击,这样的声音我们也需要反对。根据网上报道的消息看,这篇文章并不是王心仪在高考后写的,而是在高三寒假准备自主招生材料时给目标院校写的一篇自述,只不过是在她考上北大后被翻出来发到了网上而已。换句话说,这可能原本就是一篇较为私密的文章,因此认为她怀着炒作自己的动机去写这篇文章,这样的想法是不成立的。
回到我们的主题,比起王心仪的文章,去年的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说的那段话则更具有现实性:
【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近几年的高考状元,也很难再看到农村里面供养出来的,很多都是家境又好,自己又厉害的人。但我还是觉得,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也正是因为这段话,当时一些媒体和个人也蹭了一波“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热点,一时间有说他耿直的,也有说他瞧不起农村的,甚至更有骂他“已经把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统治阶级思想,塞进了自己的头脑里”的。但如果我们抛开各种预设立场去体味他的这段话,毫无疑问,他说的是比较符合现实的,即便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其所揭示的“阶级固化”现象却是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年过去了,到了今年的这个夏天,媒体又报道出好几起出身贫困家庭、但考上了名校的孩子。他们或是在工地上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或是成为励志偶像如本文主角王心仪凭借“感谢贫穷”蹿红,总之,大有推翻去年熊轩昂结论的势头。若是有好事者从阴谋论的角度解读,可能还会觉得这是媒体故意为之,欲消除熊轩昂的“坏”影响,给寒门子弟以更多信心。不过话说回来,当一两个寒门子弟考上名校值得这么多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时,本身也就说明这已经是个稀罕事了。像两千年前孟子所说的那样: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这个存在着阶级固化倾向的时代,真的已经不适合了,尽管它很励志。可能有时会有几个底层人民逆袭成功的例子,但是相比之下,更多的穷人是就此沉沦的。
所以在被感动之余,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王心仪的成功,真的是沾了贫穷的光,或者说应该“感谢贫穷”吗?当然不是。天下的寒门子弟那么多,他们中努力向上的也很多,为什么考上名校的就那么少呢?所以,还是要从别的地方找原因。王心仪在文章里面写道,贫穷使得她“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给她带来了“精神的极度充盈”,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深地扎根”在她心中。实事求是地说,她所描述的这些都太中性了,贫穷不一定会触发这些想法,这些想法也不一定只有贫穷才能触发。如果说王心仪一定要感谢什么,那一定不是贫穷。我们可以把她的成功归结为她个人的努力,但是个人的努力与社会、国家也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我们想说的第二点。
王心仪毕业的河北枣强中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通过简介我们可以知道,河北枣强中学是一所建于解放后的公立学校,而公立学校正是王心仪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优质中学教育多集中在公立中学,当然一些私立中学同样具有优质教育,然而这样的优质教育是伴随着高昂的学费的。公立教育较低的学费,以及较高质量的教育,毫无疑问为企图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高等学府的门。
这些年,一些人迷信媒体传出的毒鸡汤,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口号下,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正确认识,以至于出现这样一种奇观:穷人为快乐教育奔走呼号,富人为上层地位加紧赶超。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已经占据社会上层的“精英”阶层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保持或者说继承“精英”的地位,就最大限度地堵塞下层人民子女的上升通道。为此,他们在舆论上大肆宣传中国实行扼杀人性和创造力的填鸭式教育,宣传美国素质教育的所谓“快乐”和“人性化”,竭力鼓吹“减负”“快乐教育”。这样一来,一些被他们忽悠的底层家庭的家长也跟在他们后面摇旗呐喊,而他们自己却在给子女提供各种各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保证他们的子女有足够的素质进入上层社会,从而底层人民的生存空间就被进一步挤压了。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呼吁取消中考的声音在社会和网络上传播,我们不知道呼吁取消中考的人是抱着一种什么目的提出这种要求的,但是我们至少不认为取消中考是合理的。我们认为,考试固然很残酷,但取消考试则更加残酷。很大程度上,中考成绩决定了学生能够上什么样的高中,排除个别非名校学生逆袭的情况,这也就间接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高考成绩,对他们能够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优质教育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优质高中教育更是如此。在当今社会,教育资源向普通工农兵倾斜的政策已经很难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成绩录取也就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家境的学生在考试之前所拥有教育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也是不同的,因此从源头上来说,教育资源的分配依旧是不公平的。但是,考试制度仍然可以为寒门子弟提供更多更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是在新的选拔方式产生之前所能实行的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一旦取消中考,甚至取消高考,那么原先按照成绩选拔人才就会变成按照资产或者说按照资本选拔人才,这样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就会被彻底堵死,而上层社会就会完全变为有钱人的俱乐部,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就实际上复活了。“精英”们当然是很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的,他们巴不得国家放开“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巴不得取消中考、高考,这样他们就能垄断社会上的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让自己的“精英”地位成为世袭而且不会有任何穷人来竞争。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舆论上对于一些超级中学(比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诟病极多了。的确,超级中学的运行模式确实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压力,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地学习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起早贪黑同样也是许多劳工生活的真实写照,学习和考试跟劳工们高强度的工作比起来更是小巫见大巫。以前有一部叫《高考》的纪录片的前两集,讲述了毛坦厂中学的日日夜夜,片中的复读班班主任程晓东在面对镜头时坦称:
【我时常跟学生说,我睡得不一定比你们早,起得也不一定比你们晚,你们再辛苦也就是这一年,我这样却是一辈子。……我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几年前笔者上高中时,虽然不是在超级中学,但是由于在重点班,学习强度也是比较大的,那时对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打心眼里抵触。可是毕业之后,经过这几年的认识,回过头来想一想,并不觉得那所谓的“填鸭式”教育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相反,那样的一种紧张的生活节奏能够让每一天都很充实。而见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更觉这考试制度的可贵,它所需要的是完善,而绝不是废除。
为了保证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更重要的是保证招生考试制度的公正,个人认为还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完善,使之能够为底层家庭的孩子拓宽更大的上升通道,加分政策就是一个需要改革的领域。目前取消特长生加分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做法。一般来说,特长生多出现在家境还算不错的家庭,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极个别情况,连生活都成问题的家庭是没有闲钱去培养什么特长生的。也就是说,特长生已经享有相对贫困生家庭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如果因为他们的特长就给他们加分,这显然是对贫困生的不公。要知道,在高考中,一分超越成百上千的人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特长生享有加分政策已经严重破坏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因此,取消特长生加分政策是势在必行的。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给予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以更大的机会考上大学,这是他们真正需要感谢的。至于贫困,不仅不值得感谢,反而是我们需要消灭的对象。媒体对王心仪文章的炒作,其实是给全国的考生灌了一碗毒鸡汤,甚至有为阶级固化辩护的嫌疑,这样一碗毒鸡汤,我们坚决不喝。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