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有什么错?
《感谢贫穷》有什么错?
湘 君
近日,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大,一篇她写的名为《感谢贫穷》的短文刷爆了朋友圈。从普通民众的感动,到舆论的热议,再到个别媒体的批驳,能看出,这篇文章,抓住了大多数人的痛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是各自声响,各怀心思。
贫穷,这个敏感词,刺伤着穷人,也让富起来的人感慨万千。这个字眼,似乎触动着国人群体性的焦虑。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脱贫奔小康”,“感谢贫穷”,如果被某些媒体蓄意解读,似乎又成为了一种政治不正确。然而,笔者想说,回归到文章的本意、作者的本心,“感谢贫穷”有什么错?
实际上,王心仪并不是个例。在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多所中国名校,每年都有很多像心仪这样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入学。只要置身学子中间,你能听到很多像心仪一样的,甚至比她还要传奇、感人的故事,有的学子来自偏远山区,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从小受尽屈辱,故事各不一样,但都很励志。
尽管教育公平始终是个问题,应试教育弊端丛生,农村子弟相较于城市子弟、富家子弟总要付出更多努力,但不可否认,今天中国的教育制度,依然在改变着众多寒门子弟的命运。因此,心仪的文章,虽然饱含些许辛酸,但多少是勇敢者、胜利者之作,客观上体现了一种青年的希望,上升的通路。不想戴什么制度自信的帽子,却真心想说,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寒门子弟,露出像心仪一般的笑容,取得好成绩、走入名校。
作者虽然来自贫穷的家庭,但文中体现的,并不是“底层之恶”、“失落的农村”、“黑色的童年”,相反,文章洋溢着健康的气息,体现着励志的、健康的、奋发的精神,体现着平凡而美好的亲情。不错,贫穷带来了太多屈辱、负累,“土的掉渣的衣服”、姐弟坐一辆自行车、没有玩具的童年,但另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种清净、简朴!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英雄豪杰历经繁华,却仍最怀念陋室草堂。一些真正的大家,虽然可以过奢侈热闹的生活,但也往往更习惯于在高校里骑个自行车,安安静静做点学问。前者是没有条件锦衣玉食,后者是可有而宁无,舍闹而求静,这或许说明了:学问天生喜清净,恶喧嚣!物质丰富固然是好事,也带来保障,但如果没有精神的引领,那么物质带来的种种欲望,声色犬马,感官刺激,一旦膨胀,便是无底洞。
还有一点,心仪因为贫穷,没有条件上补习班,她还能享受与大自然为伴的周末。相较于那些因为有条件而盲从地上了补习班,精疲力竭却也没学到什么东西的莘莘学子,心仪享受的青春,不也是贫穷赐予的福报么!她因为没钱,所以没有花钱去受罪!
从造字来看,“富”是宝盖头的,“穷”也是宝盖头的,某种意义上,二者都是一种宝藏。“君子固穷”也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好,“贫贱不能移”也好,讲的都是贫穷中的操守。操守,往往是在困境中体现的,顺境中看不出。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穷则生变”,则讲的是贫穷带来的张力与转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因此,“赤脚的不怕穿鞋的”。
广为人知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少年时代扎根陕北农村,与最穷苦的农民在一起的事迹。这段经历,让青年的习近平认识了中国,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可见“扎根贫穷”的历程让他终身受益。当然了,要心仪这样的青年适应城市,适应繁华、奢侈,显然需要一个过程。然而,想想假如毕业后,需要一批青年要去偏远基层当干部,是不是像心仪这样有农村生活经历、吃过苦的青年,更能够适应呢!想想同样毕业后,面对生活的困境,工作的压力,是不是吃过苦的人,相较于娇生惯养的孩子,更能够承受担当呢!因此,贫穷也是一种锻炼。贫穷可能带来贫穷之恶,却也带来贫穷之德、贫穷之力。勤俭、朴素、勇敢、善良,这样的价值观让人终身受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感谢贫穷”何错之有呢!
在“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大势下,贫困人口正在减少,但要从彻底上消灭贫困,显然不是某些媒体批驳一下《感谢贫穷》这么简单。贫穷是怎么造成的?如果可以改变,心仪会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吗?达到脱贫线了,扶贫工作就完成了吗?批驳着《感谢贫穷》,富人的代言者就没有愧怍吗?
其实,哪怕脱贫了,古人早就说过,“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物质财富膨胀、两极分化严重的今天,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到底是福是祸?携带着种种生理和精神上的富贵病,一些明白过来的人心里何尝没有对贫穷生活方式的一点怀念?不知为什么,《感谢贫穷》让我想到了方志敏的《清贫》。如今,掌了权的各级官员,还有几人能坚守老一辈革命家的硬骨头和清贫本色呢?因此,把“感谢贫穷”引申为“别忘了本”,这一点也没错。
《感谢贫穷》并不是说“贫穷真好”、“为了贫穷”。无非是,人面对命运,最美好的态度莫过于接受和感恩。这是一种情怀。就像后人们“感谢长征”,绝不是说长征就好,甚至还要再来一遍。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辩证法,百姓都懂。
没有了矫情和扭曲的文章,反而被视为不正常,我们不得不说,问题不在文章,不在大众,而在某些媒体。
也想说一句,谁都是从高三过来的,想想那时或踌躇满志,或垂头丧气,或懵懵懂懂的自己,便会觉得心仪写出这样的文章,已经够厉害的了。她成熟,阳光,丝毫不做作。因此,不要再去消费或苛求这个尚未走入大学的学生,也不要总想让她明白些什么。就让这篇感人的文章,像没有网络时代的《读者》里的美文一样,久久回荡在我们心头吧。
贫穷会减少,心仪还会长大。让子弹飞一会儿。
以下为《感谢贫穷》原文——
提笔时,我是有些许犹豫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讲起这个关于走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
我出生在河北枣强县枣强镇新村。枣强县是河北省贫困县,人均收入极低。我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和我一起就读于枣强中学,小弟弟还在上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着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打工微薄的收入。
小孩子的世界,本就没有那么多担忧与沉重可言。而第一次直面贫穷与生活的真相,是在八岁那年。那年姥姥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平静的生活如同湖面投了颗石子一般,突然被击得粉碎。一家人焦急慌乱,却难以从拮据的手头挤出救命钱来。姥姥的生命像注定熄灭的蜡烛,慢慢地变弱、燃尽,直到失去最后的光亮。
姥姥辛苦了一辈子,却未换来一日的闲暇,病床上的她依然记挂着牲畜与庄稼。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姥姥的离世,让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到被贫困扼住了咽喉。可能有钱也未必能挽救姥姥的生命,但经济的窘境的确将一家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我清楚的记得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母亲无声又无助的泪水,我也开始明白:谈钱世俗吗?不,并不是的,它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让我们能尽全力去留住那些珍贵的人和物。而这些亦让敏感的我意识到:生活,才刚刚解开她的面纱。
我和比我小一岁的弟弟相继踏上求学路,又给家中添了不少经济负担。母亲由于身体原因,更因为无人料理的农活及生活难以自理的外公,而无法外出工作。只能靠父亲一个人打工养家糊口。父亲工作不稳定,工资又少得可怜,一家人的日常花销都要靠母亲精打细算,才勉强让收支相抵。
外公与妈妈一年的医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姥姥生病时家里又欠下了不少债,这也就免不了要省掉花在衣服上的钱。亲戚家若有稍大的孩子,便会把一些旧衣服拿到我家。有些还能穿的衣服经母亲洗洗,也就穿在了我和弟弟身上。
她常说,穿衣裳不图多么好看、干净、保暖就很好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母亲现在仍穿着二十年前的校服了。我和弟弟也十分听话,从不吵着要新衣服、新鞋子。
不过,班上免不了有几个同学嘲笑我磨坏的鞋子、老气的衣服、奇怪的搭配。记得初一一个男生很过分地嘲弄我身上那件袖子长出一截的“土得掉渣”的棉袄,我哭着回家给妈妈说,她只说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
是的,何必纠结于俗人的评论,那不过是基于你的外表与穿着,若他无法看到你内里的自我,不睬他也罢。人生的路毕竟不是走给别人看的。那件衣服我穿了初中三年,那句话我也记到现在。
除了衣着,上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交通。低年级可以在村里上,但升到三年级就只能去乡里的学校。家里有一辆自行车,我坐在后座。弟弟只能坐在前面的梁上,两条腿翘起来。别人眼中似乎是“演杂技”的样子,竟让弟弟坚持了三年。
当时到乡里的路破得不成样子,水泥板碎成一片一片,走起来坑坑洼洼,一到雨天还会积很多水。可妈妈每次接送,从不误时。其实本可以让我们寄宿在学校,一周接送一次,但乡里学校的伙食实在很贵。妈妈又担心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却苦了体弱的自己。
有时候免不了要让我们下车跑一会,于是每天上下学跑上一公里就成为了我和弟弟的锻炼方式。记得有一次下雪,雪积了有一尺厚,车子出不了门,妈妈裹着棉袄,顶着风,走到学校来接我们,一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雪融化在了母亲的脸上。但我和弟弟兴奋得不得了,一边玩雪,一边和妈妈说着今天学到的新知识。
我们三个人就这样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那时候我便懂得了,幸福不是因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于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并尽力地拥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与阳光。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你让我和玩具、零食、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
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的时候偷偷玩水;我的闲暇时光少了零食的陪伴,但我可以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子后面高高的桑葚树,摘下紫红色的叶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
谢谢你,贫穷,你让我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我是土地的儿女,也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与质朴的黄土地;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另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从那时起,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母亲早早的教我开始背诗算数,以至于我一岁时就能够背下很多唐诗。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又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的相信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农人们都知道,播种的时候将种子埋在土里后重重的踩上一脚。第一次去播种,我也很奇怪,踩得这么实,苗怎么还能再破土而出?可母亲告诉我,土松,苗反而会出不来,破土之前遇到坚实的土壤,才能让苗更茁壮地成长。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些话,才知道自己也正是如此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