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成:爱党爱国教育导读

作者:王学成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9-08-17 571

爱党爱国教育导读

——庆祝建国70周年感思

王学成

作者按: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红船”,承载着“解放劳苦大众,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与使命,在浙江省嘉兴市的南湖扬帆启航。经历近百年来革命、建设、改革的惊涛骇浪航行,有些人成为红船护航者,有些人却变为红船落水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全党全民要加强正义政治意识,抵御邪恶政治侵袭,护航党的“红船”巨轮正向前行。

共产主义信仰的味道

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革命运动和社会建设的航标。

1920年4月,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语文教员陈望道同志,在浙江省义乌县分水塘村家中,翻译了第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著作;在该著作的理论指导下,1921年7月,全国共产主义小组第一次代表会议在上海召开,因遇秘探临时转移到浙江的嘉兴市南湖一条木船上继续开会,宣誓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望道当年翻译著作时,曾留下一则感人的小故事:有天,母亲给房间里译书的陈望道送上一碟粽子和红糖吃。过一会,母亲在房外问儿子:“望道,红糖够甜吗?要不要再加点”?他埋头译书随口答道:“够甜,不用加了”。后来,母亲进房间见他满嘴黑乎乎很感吃惊,原来陈望道专心孜孜翻译,误将砚盘里的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吃了,居然还说“甜”。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甜入心里,这是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对解放民族的深切盼望,值得我们学习与赞扬这种可贵精神。

弘扬“红船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会议闭幕后仅一周,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与南湖,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红船,在两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并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是从中共一大开始的,我们走的路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习近平早在2005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由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首次提出“红船精神”,阐述它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以此不忘红船启航的初心与使命。

红船精神是掀起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力量,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源头,务必挖掘和传扬好红船精神,这仍是党的“红色基因”,尚如丢失了红船精神,那么就会丢失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本质与伟大使命。

毛泽东思想是“民族魂”

毛泽东同志系湖南韶山冲人,博览群书,智慧超常,成为新中国开国领袖,杰出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

毛泽东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成员,从1935年~1976年期间担任过党、政、军的主席,他对建党、建军、建国的睿智卓见积淀成“毛泽东思想”,在国际上极有政治影响与学术价值。毛泽东思想核心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民主集中、独立自主、灵活应对、大公无私。毛泽东思想真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思想可谓是党魂、军魂、国魂——民族魂。

然而,在毛主席仙世后的我国体制改革中,许多人产生拜金思潮,出现损公肥私、害人利己等严重的党内腐败和社会乱象,从中央到村委一大批党政干部犯罪。究其根源何在?在于丢掉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魂”。

治标要治本,管人要管心。我们必须用毛泽东思想强化党性、锐化军气、净化民心。2012年习近平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时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红歌唱出爱国赤心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哪里人民得解放……”。这首温馨、心悦的《东方红》歌曲,让全国各族人民深情敬爱毛泽东,衷心拥戴共产党,激发万众齐心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智慧和干劲,使战乱后一穷二白的祖国,工农业和国防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建国时连火柴、铁钉、肥皂都缺乏生产技术,竟然到1964年爆炸原子弹,1967年爆炸氢弹,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该卫星播放着《东方红》乐谱环绕地球飞行。可见,毛主席时代的社会建设发展速度很快的。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震慑了所有敌对国家,为维护我国与世界的和平起到重大作用。

坚守红色政治阵地

政治,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政权巩固。百姓如鱼,政治似水,若水质变坏了则鱼儿难活,全民必须关注政治,就是关注自己命运。

在国际上,由于美国采取“和平演变”阴谋,导致南斯拉夫、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审视这些国家有一个共性,就是在解体之前,都大肆诋毁自己的开国领袖和革命烈士。中国长期来,也出现不断污蔑毛泽东领袖与丑化方志敏、刘胡兰、黄继光、雷锋及狼牙山五壮士等英烈的妖风,使很多党政主要领导“忌讳”红色政治,可见中国也处于美国的“和平演变”诡计之中。

毛主席早就警示过 “和平演变”问题。我们千万不要麻木政治,要拿起笔杆子,捍卫毛泽东思想真理;拿起笔杆子,创作红色文学、剧本,歌曲;拿起笔杆子,批驳中外邪恶势力的黑色政治谬论。把笔杆子当作枪杆子,坚守红色政治阵地,抗击没有硝烟的“和平演变”战争。习近平在今年“两会”上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四个伟大”的内涵

党在十九大提出: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

一、伟大斗争:就是“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2年在习近平主持下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讨论时,他一定要把这句话写入报告之中。他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二、伟大工程:就是要在当前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工作。早在1939年毛主席提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三大革命法宝,而党的建设起关键作用,把它称为伟大工程。迄今,在国内外形势多变下,更加显示党的建设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

三、伟大事业:就是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中央为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这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四、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审视世情国情,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外交关系,策谋整体方案和阶段步骤,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目标。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党中央在十九大修改新《党章》确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是中国人民所盼望的最大中国梦,一切改革要为更加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而决策。

深入探析可知,奋斗共产主义应该着力打好四个前提基础:

一、人口总量要适度:合理控制全国人口总量,减少吃、穿、住、行等生活物质的过度消耗,以便节约积累公有生产资料。

二、学校教育要更好:进行知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学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既有知识又有智慧的创造型人才。

三、人事管理要灵活:建立高学历人才与低学历人才的“双轨”用才机制,让社会青年自由选择学业成才、岗位成才和特长成才之路。

四、工农科技要提升:激励全民学科学、爱科学,关注工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与创新研究,不断开发民族优质品牌。

只有人口适度、育才更好、用才灵活、科技提升,才能有效地创造与积累浓厚的公有资料,从而去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全民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宏伟蓝图。

创建更多“共富村”

人们以集聚方式生活,很难与世隔绝独居生存,这要建立一种“抱团创业,共享财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

实行公有制有利于全民共同富裕。举例南街村、华西村等坚持搞集体发展的村庄,如今实现社会就业本村化,家庭住房分配化,生活物资供给化,学子读书公费化,医疗养老保障化的美好生活。反举在全国率先分田到户搞个体生产的小岗村,国家拨给大量扶农资金却至今不能脱贫。这充分证明:农民共富的出路在于“群干”,而不是“单干”。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70%人口在农村,振兴农村,富裕农民,这需要全国农村构思创建“共富村”的宏伟蓝图,激起广大农民返乡创业的热情、智慧与干劲。当然,鉴于全国各个农村的地理、资源、人才、风俗等情况不同,一刀切搞集体或个体也不行,应当让农民视情选择群干与单干。正如习近平在2016年到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讲话指出:“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深思“混合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至迄今,经历了三大社会体制改革:一是建国时实行公有制;二是改革后推行私有制;三是现阶段践行混合制。

剖析可知,公有制能够万众一心振兴国家,却束缚个人创立家业;私有制可以激发民众创业思维,但引诱人们肆意敛财,两者都存有利与弊。为此,党在十八大提出公有、集体、非公有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制”改革思路,主张公有制和私有制扬长避短,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与过去着力推行私有制改革有所不同了。

我们认为,践行混合制改革,必须讲“公有为主,私有为辅”的原则;不可搞“公私融为一体”的改革,公与私犹如油和水强硬混合不行,而要搞“公私同存发展”的改革,即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同存,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同存,集体群干与个体单干同存,让公有生产与私有产业各行其道;并树立诚信、尚德、守法、优质的良好私有经营行为。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么,混合制是什么主义经济呢?可以说,经过公有资料和私有资本的同存发展获利后,共同协商投资公益慈善与公共事业建设,从而呈现公益主义混合制协调经济。

简论公与私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根源,实质在于公与私的两派人心较量。

客观来看,社会福利主导着人的心态,社会福利好,人的私心就小,社会福利差,人的私心就大。优越的社会福利,可以化解阶级矛盾及斗争。

我国建国之后,限于工农业生产科技落后,地域经济发展也有差异,并且全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多,完全实行公有制一时难以保障全民的社会福利。面对这种国情,应当考虑在公有制前提下适度开放私有性,让人民一边搞集体生产积累公有物质资料,一边搞个体产业自我改善家庭生活。那么,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社会体制改革有所符合国情。最大的失误,在于瓦解公有制形成私有制,而不是适度开放私有性,导致工农住房、教育、医疗等原有的社会福利当作“包袱”改没了,结果许多人的私欲不断扩大,最后缺德违法地肆意敛财,引发社会动荡不安。

我国应当复兴公有制,保留适度私有性,让人民进行私有经营自我改善生活的基础上,还能享受公有资料分配的社会福利,体现公私两头皆顾的优化改革。

树立民族事业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理想,时常为个人生活着想;另一种是民族理想,通常为大众生存着想。

民族理想高如天,情系人民深似海。广大党政干部和社会群众,都应当抱有为民服务思想与振兴民族理想,这样才会有一种甘愿为社会拼搏和奉献的高尚精神。开国领袖毛泽东说过:“人总要有一点精神”。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人们对美好愿望的心灵表观和追求气势。它具有集体精神与个体精神,如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集体奋斗精神;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的个体品德精神。一个国家的腾飞,应该具有国人共同追求进取向上的集体精神和个体精神,使其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人的精神是多能量的,有了精神就会不怕困难,就会坚定自信,就会激发智慧,就会产生干劲。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新时代里,全党全民要树立民族理想的集体精神和个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0
6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