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老编辑宗寒回忆录:八十自述(十三)连载

作者:宗寒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5-06-23 520

 六.研究中国发展新阶段 

1.中国崛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时代;中国正在崛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同步前进,世所公认,万众瞩目。我国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发展变化呢?今后怎么进一步发展呢?胡绵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1)我国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长时期处于先进地位。根据有文字可查的资料,不说公元前7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或公元前200多年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代的情况,至少在公元170年的东汉到1820年的清朝中叶长达170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一直占1/41/3,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则领先达14个世纪以上。世所公认,在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发展的300项重大科技发明中,中国发明的有175项,占近2/3。只是由于封建制度延续时间太长,僵化封闭剝削残酷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地束缚压制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来才落伍了。1840年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我国更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中国,广大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进行了无数次的可歌可耻的斗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向和举措,不掌握社会发展规律,也由于时机不成熟,统统失败了。有人想模仿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必然被碰得头破血流。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情况下,强大的资本帝国主义的本性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而只会企图使中国永远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剝削的对象和附庸。有人要走第三条道路,更是幻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我们掌握了观察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武器,才终于找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见根,事实求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领全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带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和继续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在于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广大人民发展建设国家、强国富民的愿望和要求;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基本经济制度看,这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和实践探索的巨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创造,也是我国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根大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状况,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又居核心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必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应或基本适应,就能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否则必定起阻碍作用。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旧制度的基础。旧中国之所以贫困落后,受人欺凌,根本原因是主要生产资料和政权掌握在少数剝削者手中,创造财富的人不能享受财富,少数私有者却凭借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这就不能不压制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资料是解放生产力的前提。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劳动者的地位,使生产资料由少数人掠夺多数人劳动成果的工具,变成劳动者共同为自己谋利益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和物质手段。劳动者由生产资料的奴隶变为主人,由为别人劳动变为为自己劳动,能够从劳动共同利益和客观需要出发来应用和支配生产资料,按劳分配和享受自己劳动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和经济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最重要表现,也是我国飞跃发展的最基本原因。

我国人口多,整体生产力水平低,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整体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人口多,长期存在就业问题,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那样建立完全公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必须支持、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支持、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加速现代化建设。这样做,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我国飞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和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加以排斥。而计划指标又一律是指令性的,企业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经营的权利,从生产什么,投资方向,原材料采购,产品分配,以至招一个工、工资怎么定,都由上面说了算。这就不能不限制企业发展经营的积极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破除了原有思想的禁锢以后,我们对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同时对金融体制、价格体制,流通体制等进行了改革,尤其是通过对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宏观控制下由市场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和受宏观经济的必要调控,可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宏观比例的协调,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又打破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改变了企业是政府附属物的状态,企业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改变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机制,使经济活了起来。企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有重大区别。前一种体制是一切由计划说了算,由国家说了算;后者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由企业说了算,市场说了算。这样企业就有了动力、活力、自主经营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从而成为生产力不断增长的基础性源泉。这是很重要的,是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人民的重大创造,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光辉一笔,这一体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将长期起作用。如果只调整所有制结构而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经济不会具有这么大的活力和动力,所有制结构的优越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如果市场体制不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市场经济就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生产发展与社会主义方向偏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就会显露无遗,我国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交往联系中发展自己。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加强国际交往,不与世界进行相互交流和交换,取得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个大国,是个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自己之所长,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整体上落后,拥有的自然资源不平衡,人均水平低,如果不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积极参予国际竞争和合作,努力学习、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积极引进和利用世界上一切可为我所用的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就不能缩短差距,更快地发展壮大自己。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和平发展的原则实行对外开放,利益是相互的,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也是其他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尊重。

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互通有无、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学习和利用别人的长处和成果来补充自己,缩短发展过程,使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创造。扩大对外开放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发挥自己人口多、成本低、市场大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扩大市场容量,扩大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并交换回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出口是进口的前提。走出去才能引起来。引进来又有利于走出去。对外开放是相互的。对外开放越有广度、深度、尺度和质量,我们越融入世界,就越能了解、接纳世界,世界也越了解和接纳我们,越能吸别人之所长,补自己所短,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加快自己发展壮大的步伐。扩大对外开放,实质上是将资源配置的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将市场交换和生产组合的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扩大开放,将资源配置和交换的空间,放到更大范围,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将资源配置和交换的质量提高到更优程度,就越有利于发展壮大自己。对外开放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从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和中国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发展崛起的一个条件,同时也体现了世界发展的要求。

2)促进中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四个因素

党的十七大已经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在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2年内,从经济上说,我们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程度,加速自主创新,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两翻以上,将超过5万亿美元,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将居更高位置,人民生活达到世界中上等国家的水平,人民将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并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我国也将成为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我们要把我国发展放到国际范围和世界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考量和审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这是制度的优势、生产关系的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的优势一定会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还要发挥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就会形成为更大的生产力。同时,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矛盾,尽力克服不足,解决矛盾,使不足和矛盾向优势和实现既定目标方向转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国不仅在生产力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体制上也存在并且会不断产生一些矛盾和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我认为,其中最需要重视的有四项:

一是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基础制度的优势。通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的飞跃发展起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基本制度、基本方针是对社会发展长期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不能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崛起。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如何正确处理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仍然需要长期关注。

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基本完善的,但不是没有问题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公有制比重和控制力下降的趋势。

这些年来,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我国国有经济拥有的生产资料绝对额有所上升。到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为29万亿元,比2003年年增长45.7%。实现销售收入16.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50.9%;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由1998年的67737亿元,上升为2005年的251619亿元,增长了2.7倍。但公有制拥有的资产的比重和产出比重则明显下降。据2005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公有资产在第二、三产业企业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已由1996年的83.3%(国有占58.6%,集体占24.7%),下降为2004年的56%(国有占48.1%,集体占7.9%),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由16.7%上升为4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7.3%下降为2004年的35.2%,集体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3.9%下降为6.6%;同时,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及私营企业所占比重,由33.5%上升为47.9%。这就是说,私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拥有的资产已占我国资产的近一半,生产的产品总量已超过公有制产品总量。而且,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远比公有制经济更高的速度发展。公有制的优势日益难显,主体地位面临削弱境地。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逐步下降。下面是不同所有制资本在我国第二产业中的分布状况: 

不同所有制经济在第二产业主要部门中的分布状况

2001/2006 

部门

注册资本(亿元)

比重(%

国有

私营

外商合资

外商独资

国有

私营及外资

1、汽车

 

 

 

 

48

52

2、水电设备

 

 

 

 

70

30

3、火电设备

 

 

 

 

75

25

4、高附加值钢材

 

 

 

 

60

40

5、发电量

 

 

 

 

55

45

6、民航运输量

 

 

 

 

82

18

7、水运货物量

 

 

 

 

89

11

8、石油、天然气开采

18.68

0.03

0.83

6.61

71.4

28.6

9、电子及通讯设备

5.34

3.45

35.83

32.99

6.8

93.2

10、电器机械

6.04

13.03

20.61

10.76

11.9

90.1

11、专用设备

17.72

17.95

10.27

7.97

32.8

67.2

12、普通机械

15.77

22.01

12.63

6.93

27.5

72.5

13、医药制造

18.05

7.29

19.27

4.09

37.0

63.0

14、化学工业

21.85

12.20

12.77

7.01

40.6

59.4

15、黑色金属

34.32

7.16

7.65

2.84

66.0

34.0

16、食品加工

13.54

21.8

16.96

7.8

40.4

59.6

17、食品制造

10.38

18.26

18.01

16.03

16.5

83.5

18、纺织工业

11.72

23.54

15.24

7.3

22.8

77.2

19、服装工业

2.1

25.64

22.24

19.0

0.3

99.7

20、印刷工业

17.93

20.47

17.26

8.89

27.9

72.1

1~27项为2006年数字,8~20项为2001年数字。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求是》杂志2007年第16

目前,国有资本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尚占优势。国有经济提供了发电量的55%,水电设备的70%,火电设备的75%,高附加值钢材的60%,汽车产量的48%,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的82%,以及水运货物周转量的89%。但非公有制经济在其他领域中则日益占控制地位。私有和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本和实力在我国38个工业部门中超过国有企业的已有24个部门;其中18个之业部门私营资本和外资独资企业资本占绝对统治地位。私营及外资资本在行业资本总量中占70%以上的,有电子及电子通讯行业,电器机械行业,普通机械设首制造行业、食品制造业,纺织工业及印刷工业;占5967%的,有化学工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服装制造业的私有及外资资本已达到99.7%

与此同时,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严重下降。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1978年为7451万人,2005年下降为6488万人,减少了近1/5;国有企业职工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为2005年的23.7%。集体经济就业人数1978年为2048万人,2005年下降为810万人,减少了60.4%;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与此同时,私有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由1990年的123万人,上升为2005年的4083万人,15年中增加了3960万人;私有企业就业职工在城镇就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上升为2005年的49%。由于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劳动管理体制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口有所下降是可以理解的;私有经济就业人口上升,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但是,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口下降得这么多,以至个体私有经济就业人口(1.022亿)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7298万),全国三、四千万过去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成为私有企业的打工仔,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公有制生产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基础。我国公有制的结构和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但调整和改革要促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削弱它。有人认为,只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私有经济,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整个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对巩固和发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忽视。充分发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我国科学高效发展,也才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改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改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存在了。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或轻视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都不符合我国发展壮大的要求。

二是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质量。这些年来,我国生产力有了重要发展,工业化水平达到中期阶段,经济总量达到占世界第三,经济结构也有所改善。我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我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低,创新能力低和质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去年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将我国15个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国外的情况作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汽车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36.25%;化学工业为36.9%,机床工具工业为27.65%;钢铁工业为54.03%;水泥工业为11.63%;船舶工业为24.37%;食品工业为36.14%;纺织工业为53.06%;造纸工业为22.01%[1]。这就是说,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的石油开采、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和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水泥工业和煤炭开采业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0%;其他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30%左右。经济学部还对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作了分析,认为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6省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其中上海、北京已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但上海和北京实现工业化的时间分别比日本晚了16年和20年,比中国香港晚了13年和17年,比新加坡晚了11年和15年,比韩国晚了5年和9年;上海在2000年、北京在2004年才达到日本20世纪80年代和四小龙”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换言之,目前上海总体工业现代化水平仍比日本落后20多年,比四小龙落后近20[2]。我国中西部地区比上海、北京落后得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经济学部对现代化水平指标的设置和计算方法学界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其所得出的结论在总体上是符合实际的。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现代化水平的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际差距。

我国生产经营总体粗放,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严重,投入产出比低。目前我国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但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原煤占31%,钢材占30%,水泥占54%。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日本的1/2,美国的1/10,德国的1/6。吨钢可比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1%,乙稀综合能耗强度高70%,供电能耗强度高23%,水泥综合能耗强度高44%,大型合成氨能耗强度高2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消耗高,同样的投入只能得到较低的产出,不仅造成资源紧张,价格上涨,加剧资源供应与生产的矛盾,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而且表明许多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消失了,不能转化为应有的最终产品和消费,必将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过程。

我国生产方式粗放的另一个表现是,主要依靠扩大基本建设投资和出口增加经济总量,而许多投入项目重复,水平低,不仅造成高投入与高消耗的恶性循环,而且形成生产能力过剩与闲置。据估算,由于一些地区盲目投资,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约大于市场需求量的1.2亿吨;电解铝约大于需求量的400万吨,铁合金约大于需求量的1000万吨,汽车约大于需求量的200万辆,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的利用率低于50%[3]这说明,许多投资实际上是白费了,钱花的不是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起作用,至少是在一段时间中不能起作用,带来经济损失,恶性竞争,效益下降,务虚名而得实祸。

以上两个方面,一个消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一个投入新形成的生产能力部分是低效和无效的,前者以高1/3计,后者以低效无效20%计,两者合计每年造成的相对损失和绝对损失高达8万亿元(20万亿×30%+10万亿×2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040%

当然,生产发展、技术进步总要有个过程,不会一口吃成胖子。但是,如果注重发展方式,有的事如重复投资不是不能减少或避免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4]不至于出现像全国办了119家汽车整车厂、292家特种车厂和改装车厂、98家车身厂,3900家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厂和配件厂,以及一个省竞办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钢铁厂这样的奇事。

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总量中本来可以形成最终产品用于消费,的部分被粗放的生产过程吃掉了。如果改变增长方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样的投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提高40%,或者说,取得同样规模的经济总量,投入可以降低40%。何况我们不应满足于达到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而应该有新的创新。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多么重要。

第三,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解决好就业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我国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居世界第1位,专业科学研究人员占世界第4位。世界上不少国家缺少劳动力,惟独我国不缺乏。我国的劳动人口比美国大3.7倍,比法国和英国各大20倍,比德国大14倍,比澳大利亚大63倍,比日本大8.7倍,比发达国家的总和大近1倍。我国劳动者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能吃苦也是天资极聪慧的劳动者。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生活环境和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悲惨生活,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所畏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他们成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主人,技术、文化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具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我国发展的巨大的决定性力量。同时我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7亿当家作主的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是我国崛起巨大优势。成本低意味着消费水平低,是落后的表现,但我们通过依靠自己的劳动发展生产增加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生产又会转化为消费。这样一股巨大的生产力,排山倒海般地发挥出来,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国家的面貌一定会日新月异。

但人口多、劳动力多,又存在就业问题,吃饭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我国农村有5亿劳动人口,富裕2亿左右。全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人口需要就业。还有一部分待业人口。我国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技术素质低,具有复杂劳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少。一般劳动力富余,专业人才短缺。加快文化教育和整个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做到充分就业,尽力使人人有适合的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岗位,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安定,关系到国家当前和长远的发展,是一件大事。抓好这件事,是我们长时期的艰巨任务。这件事抓好了,富余劳动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负担就会转化为财富,压力就会转化为动力,人民就会高兴,社会就会安定,经济就会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正确处理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产业、一二三次产业和多种就业方式,解决好这个问题。同时我们始终不要忘记7亿劳动力这个现实,始终不要忘记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权益,不要忘记保护低收入人群。注重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使全国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第四,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自己。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发展。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连续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投入国。现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0万家,利用外资累计2575亿元。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6亿美元,由1978年的居世界第32位上升到第3位。外汇储备达1.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方式,扩大了我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了我国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据计算,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达到1/4,外资经济提供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4。外商投资中最密集的行业是微电子、汽车制造、通讯设备、制药化工等技术资金密集行业,这些都有利于我国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技术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但必须看到,外资不会把关键技术卖给我们。外资经济进入中国,是看中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和广大市场,是为了赚钱。由于我国一些地区违反政策争相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对引进外资不加选择,许多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和加工项目转移到我国,对我国的环境和市场竞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外资巨头还企图通过并购控股形式收购我国重要行业的排头兵,控制我国经济命脉。有的地区无原则地提出让外资寡头来改造中国国有企业调整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并没有看到被外商控制的经济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结构不合理。我国是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大国,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小国。三资企业出口产品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64.8%。我国技术专有和特许权收入不到支出的3%,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占到10%。我国境内登记的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家的运营能力比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上占优势的情况一时还不能完全改变。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使对外开放为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关键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利用服务,为发挥我国的优势和促进劣势向优势转化,尽快改变我国在科学技术和竞争力落后于人的被动状况服务。只有我们从根本上改变科学技术和竞争力落后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竞争力和外贸结构达到新的高度,具有优势的时候,我国在全球化中才能取得更大主动权,在平等交换、互利合作中更好地发展我国,同时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正处在一个光辉灿烂,前景无限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已经奠定了比较好的物质基础与生产关系基础。我国有正确明确和科学的发展方针、奋斗方向和基本政策。广大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无比高涨,社会安定,国际环境良好。党的十七大又规划了到2020年的奋斗兰图,指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吹响了向新的目标进军的号角。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依靠广大群众,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一定能够解决,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健康幸福的日子指日可待。 

2.新阶段的特征

到今年十月一日,新中国已经走过57年的历程。57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到3倍,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7倍(扣除价格因素),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4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初步小康的水平。人民高兴,也得到世界各国友人和政治家们的首肯和赞赏。应该说,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好的标志是:有一个坚强正确的党的统一领导,有一个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现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条件比过去好,我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过了二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以及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总结以往经验,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中国变了样。

第二阶段的发展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行的,但第二阶段的发展比第一阶段明显快得多,也顺利得多。第一阶段的社会总产值从1952年的1015亿元增长到1977年的6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4倍,年平均增长7%;第二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16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23万亿美元,增长了9.3倍,年平均增长9.6%。现在,我国每天创造的财富(374亿元),比建国初时一年创造的财富都多。生产力之所以高速增长,根本原因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办事,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在,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更为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但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怎么完善,至关重要;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生产力发展应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方向转化,能否完成这一步飞跃,关系到人民生活可改善的程度和发展远景。

我国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任务可以用三个重大变化、两大基本不变和一项基本任务来概括:

三个重大变化是:

1)建立了比较扎实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18.3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3倍。其中第二产业为8.6万亿元,占47.5%;工业化程度达到中期,工业中高新技术达到1/3左右。第一产业的比重和人口下降(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为2005年的12.6%;农业人口由70%下降为50%),而绝对值则由3624亿元上升为1.36万亿元,增长了2.1倍,说明农业基础比过去好了。城市化程度提高到43%,城市中心的作用增大。主要工农业产品多年来居世界首位,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并有节余,这种情况是我们过去所没有的。这对进一步发展极为重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建立起来。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体制基本形成,对国有企业运行的监管逐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充足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已经留的很少,95%的产品和投资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法制建设逐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0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还有一部分企业走了出去。这是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条件。

3)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这一点人们早就知道,可是过去很大程度上是名义上的,现在则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感到了中国市场的拉动作用。世界的第4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每年增长7%,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每增长1%,都代表几千亿的需求量和市场容量的增长。我国经济整体上还是落后的,到处都有空白点,落后的生产力多于先进的生产力。广大农村和广袤的西部极待开发发展。全国农村仍有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2%的村没有通电。农村实现小康生活的程度仅为28.5%每修一公里高速公路,就是几千万元的投资。一个农户增加一个电视机,就要增加2亿多部电视机。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1000多美元,达到3000美元,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要增加4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万美元,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要扩大20倍,达到40万亿美元,将超过目前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2004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为34.5万亿美元)。目前我国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将逐步达到并超过。这是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条件,又是我们前进的责任和动力。

两大基本不变是:

.人口多,资源少的情况基本不变。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的近21%,人口总量相当于5个美国,2个欧洲,10个日本或70个澳大利亚。但耕地只占世界的9.3%,人均耕地占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只有美国的6.6%,法国的13.9%,德国的15%,英国的19%和澳大利亚的5%;水资源占世界的7%,人均水平为世界的1/4,美国的1/5;森林资源占世界的3.3%,人均水平占1/10;草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20;石油、天然气探明资源占世界的2.3%和12%,人均水平占11%和45%;煤炭资源占世界的11%,人均储量占世界的79%。资源分布不平衡。国土面积大,但沙漠、戈壁和3000 m以上的高寒面积占很大比重,山地丘陵占65%以上,自然环境对生态的应力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是后者的1.25倍。这种情况是不容易改变的。

目前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人均自然占有率低,资源消耗率却高,单位产品能源和主要资源消耗率平均比发达国家高几倍,污染严重,因环境污染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损失。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资源占有率低,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的矛盾只会越来越突出。

与人口多相关的另一点是,经济总量大,但人口平均水平低。经济总量占世界第4位,人均水平占世界的109位。除非人口零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排位靠后的情况才能改变。但即使那样,人均水平仍会受到人口基数的巨大制约。

.劳动力数量多、素质低的情况基本不变。我国有7亿多劳动力,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26%。全世界每四个劳动力中,一个是中国的。我国的劳动人口比美国大3.3倍,比日本大8.7倍,比澳大利亚大63.9倍,比发达国家的总和大近1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聪慧、吃苦耐劳,当家作做主,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拥有一批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我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数居世界第一位,科学研究人员居世界第4位,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一位国家元首说:贵国科学家的人数比我们的总人口都多。到处都能看到高科技人才,真让人羡慕。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巨大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的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但是我国劳动人口平均文化技术水平还低,体力劳动占的比重大。从业人员中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占75%左右),具有本科以上水平的仅占1.3%,受过高中教育的也仅占12.7%。工人中初级工占42.5%,高级技工仅占3.5%。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更低,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占40.3%,大专以上的仅占0.12%。全国劳动人口约70%仍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其中重体力劳动达1亿人。这种情况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改变。

如何充分利用前三个重大变化,促进后二个因素加速转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3.一个至为关键的发展时期

中国正在进入成熟成长期。成长发展的条件比较好,但面临的任务比过去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比过去复杂,要求比过去高。立足于我国国情,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握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攻克对象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中央的战略部暑和既定目标,推动我国社会转入科学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将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得好。

毫无疑问,这一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始终是必须放在首位的第一要务。经济是基础,物质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国家的盛衰,人民的穷富,最终要用生产力发达程度来说明。经济不发展,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了,国家才能强大,人民才能富裕;我们在国际上才有发言权;也才能拿出更多钱来搞建设搞科研,促进技术进步,抵御自然灾害和社会风浪,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党的十六大布置了我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100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可以看出,这一战略规划部暑是很全面的,也是很科学谨慎的。它既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制定了发展步骤;高瞻远瞩,而又实事求是。按照规划,以年均增长7.5%计算,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6.1万亿元,人均19270元;以年均7.2%计算,2020年可以达到36万亿元,人均25000元。届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将由目前的5%上升到8.4%10%左右,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位置可能还会靠前。

从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潜力看,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翻番不是难事,难在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上。而这正是这一阶段需着力群解决的主要问题。

提高质量,改善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提出了多少年,不能说没有取得成效,但成效甚微。原因在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管理体制的严格制约和保证。

必须看到,单纯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有重大区别。

粗放增长主要是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物资短缺匮乏的情况下应该放在首位。但当短缺匮乏基本解决以后,就应及时转向质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消费的要求在变,市场在变,如果产品不变,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老样子,不能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要求,经济总量再多也是无用的。我国2005年钢产量3.5亿吨,居世界首位,但大路货多,建设急需的管板材生产不出来,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进口,进口量超过产量的1/10。我国机床厂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年产三四十万台,但一般机床占一半以上,不少产品压在库里卖不出去或卖不出好价钱,而精密自动化多功能的工作母机产量甚微,也不得不每年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多年以来,我国化纤制造装备100%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80%以上靠进口,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装备、纺织机械70%以上靠进口。

质代表更多的量。发达国家的工业已达到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阶段,当代高新技术占到产值的70%左右。我国工业尚处在粗放经营阶段,一般的落后的技术占2/3。发达国家电子元器件片式化率达70%,我国不到10%。化学制药,美国能生产15万种,德国6万多种,日本4.4万种,我国只能生产4千种。一种原料药,国外可以生产8~12种制剂,我国只能生产3种;复方制剂,国外超过150个,我国不到18个。生物工程专利,美国占世界的59%,欧洲占19%,日本占17%,中国不到5%。这就是它们用不到我国1/10的劳动力,1/2的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却比我们高10倍、几十倍的原因。不同的技术所含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出口50彩电,才能换回一台集成电路装备。人家出口的是技术和知识,我们出口的是体力、资源和血汗。我们居低端与人家交换,不能不吃很大的亏。将量转化为质,将拼劳力拼资源转化为拼创新拼技术进步,才能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

任何经济增长都建立在劳动和资源付出上。但增长的不同方式和不同质量所付出的劳动量和资源量是有很大差别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们所能得到的收益也有很大差别。建立在高技术、集约经营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消耗低,污染环境低,收益高;反之则消耗高,收益低,还污染环境。由于技术水平不同,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比工业发达国家高20%至几倍。如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吨钢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稀综合能耗高31%,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高10倍。200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材占7.4%,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钢材占27%,水泥占40%。这些年来,我们经济总量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粗放发展不仅过度消耗资源,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元。只有改变增长方式,才能改变这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状态。

我们到了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也到了有能力改变增长方式的阶段。关键在于认识转变的迫切性,严重性和必要性,并采取具体措施促进之。必要性在于这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严重性在于不改变会使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继续吃子孙饭,并难以持续。

我们不是什么都落后。我们已经有一批先进企业,掌握了一批先进技术,落后企业中也有一些先进点。利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技术,持之以恒,由点到面,质量很快就会上去。我国的大学、科研单位和许多大中型企业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并使之相互结合,新技术、新产品会不断出现。各地各部门不要再把精力放在追产值上,而应放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技术进步也是政绩。科学技术第一流,增长质量第一流,发展和政绩才能达到第一流。要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改造和淘汰落后产业、产品和技术,使先进技术上升到主体地位。要加强宏观管理,支持发展先进企业,防止重复建设,防止落后产业上马。要看到,创新和先进技术代表着更大的生产力。改善结构,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不仅是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而且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在重点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同时,仍然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劳动密集产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发挥我国劳动力,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满足市场多种需要的优势,现在不可缺,将来也不可缺。劳动密集产业也要注重技术进步,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技术更新和设备更新,防止污染,创造优良的劳动环境和生产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动密集产业应该而且能够用较少的物质劳力和活劳力消耗,创造更多的先进适用产品和附加值。在这一阶段,像农产品加工,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产业的技术、管理、消耗和产品应该达到并尽力超过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4.二个转化,二个坚持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转到质量提高上来,要做到二个转化,二个坚持。

一个转化是转化发展观,克服片面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这就要讲实效,讲目的,而不能追求表面形式;是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不能单打一,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是协调发展,即统筹地方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和效果,而不能有片面性;是可持续发展,即要实现发展目标,又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防止吃子孙饭,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些,都要求讲究质量。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另一个转化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体力劳动为主转化到以脑力劳动为主上来。当代世界是脑力劳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脑力劳动已成为主导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已主要不决定于拥有多少自然资源,多少个一般性的公司、企业和工厂,而主要决定于拥有多少智力,尤其是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有了智力,没有公司可以生出公司,一个公司可以顶十个公司、百个公司,生出成万上千个公司;缺乏资源,可以创造出资源,同样的资源可以办更多的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劳动力素质低的状况必须首先转变。中华民族要腾飞,脑力劳动能力必须首先腾飞。中国要繁荣强大,脑力劳动能力必须首先繁荣强大。我们的大脑水平和创造力达到世界最高峰,我们社会的发达强度才能达到世界最高峰。

目前我国粗放经济占的比重大,发明创新不足,根本原因是脑力劳动能力不足,劳动者平均文化科技水平低。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美国为12年;我国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龄低于7年,美国为13.2年。发达国家劳动人口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90%,大本以上的占40%,而我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不到1%。这就是美国以占世界人口不到1/20,创造的财富占世界1/4以上,而我国占世界人口的21%,创造的财富仅占5%的主要原因。改变劳动者素质低的状况,才能彻底改变粗放经济占大头的状况,使经济质量上升到新层次。现在,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能因此而对提高素质有任何忽视。必须看到,体力劳动多,创新能力差,是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又是生产力落后的原因。劳动力成本低,实质是工资收入低,消费水平低,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仅仅依靠体力劳动和低劳动成本,是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只有加速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才能加速实现现代化。劳动力素质不仅是文化技术水平,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优秀键全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人们提供发展方向、目标和动力,也是推动文化技术素质提高的精神源泉和思想支柱。一个有优秀思想道德素质的、高度文化科学技术和高度创造性能力的劳动大军,才能使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经济文化高峰,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峰。

一个坚持是坚持四项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化代,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6页)江泽民同志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发展中得出的一个真理性认识。(《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219页)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团结调动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统筹兼顾,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到全面协调键康发展;社会主义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可持续发展。这都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我们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和不正常现象,是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带来的。更好地坚持贯彻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再是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体制中仍有许多弊病没有铲除,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完善是粗放经济的重要原因。市场调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宏观管理也有待加强。这些都是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对外开放已取得很大成绩,但质量有待提高,范围有待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好地为提高我国经济技术的质量,壮大我国实力服务,为更多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出去服务。



[1]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6~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第6747页。

[2]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6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第6747页。

[3]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研究机关》(20062007),第8994页。

[4]《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页。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