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毛泽东思想诞生的里仁学校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里仁学校
初秋时节,我在细雨蒙蒙中走进浏阳南川河畔这个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古镇——文家市。
这个叫做“市”的小镇属九岭山脉西南延伸部分,相传明代年间文姓聚居于此,文家市因此得名。曾3次来过文家市的毛泽东,因母亲姓文,他把这个亲切而温暖的地方,称为自己的“外婆”家。
雨中的古镇显得格外宁静,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冲刷得更加清亮,似乎在娓娓诉说着小镇力挽狂澜的红色故事。
拐过几条街巷,便见到了载入史册的里仁学校,它位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左边,建于1841年,初名文华书院,1912年更名为里仁学校,尽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但经多次维修,仍保存完好。校门口清晰可见当年留下来的一些标语,如“建立工农政权”“红军万岁”……这些年代久远的标语不禁让我联想到当年此地的风云际会。
轻轻推开学校高大厚重的大门,犹如翻开一部鸿篇巨制,一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在这历史的危急关头,以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毅然决定拿起枪杆子,武装保卫革命。这年的9月初,“八·七”会议后,时任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湘,帮助改组湖南省委,并与新省委一起发动和领导了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后,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击。
9月9日,湘赣边界旌旗猎猎,起义部队向西挺进,目标直取省城长沙。因敌强我弱,部队途中受挫,前委会只得临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10天后,3路起义部队集结文家市,进驻在镇上的里仁学校。
这所百年的古校文化底蕴深厚,1926年,校长陈世乔在这里建立了文家市第一个共产党支部,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学校的大成殿是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地方,殿内孔子牌位居于其中,今天仍可让人嗅到一缕来自历史深处的书香。
在学校左边一个寂静隐蔽的小院里,4间房子一线排开,从外到里,当晚依次住过李立三、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等秋收起义的指挥员和参与者。
伫立在毛泽东的旧居前,仔细打量房间里的陈设,一桌一凳,一床一被,与其地方见过的简陋旧居没什么区别,唯一引人注目是桌上的油灯。这可不是一盏普普通通的油灯啊,它可是中国革命之功臣!爱熬夜的毛泽东,每晚几乎都是与油灯相伴的。
进驻学校的当晚,乌云笼罩,天黑甚早,点亮油灯,前委书记毛泽东久久徘徊在窗边,陷入沉思……
这个月初,火苗闪烁的油灯下,风雷激荡,他在萍乡安源张家湾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秋收起义事宜,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制作了绣有镰刀斧头标志的军旗,成为大革命失败后我党自己建立的第一支革命队伍。
起义前夜,火苗闪烁的油灯下,面对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毛泽东挥笔兴奋写就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一段血与火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当年在革命浪漫主义的诗人笔下,演绎得那样气势磅礴与荡气回肠。
起义受挫,火苗闪烁的油灯下,乌云压境,毛泽东禁不住思绪翻滚。突然一阵秋风吹进来,灯花左右扑闪,似乎随时可将灯火吹灭,间或油灯还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更是令人心烦意乱。马上就要开会决定讨论部队下步行动方案了,部队应开向哪里,如何统一大家的思想呢?
火苗扑闪,秋风醒脑,伟人心中忽然有了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非凡决策:长沙不能再打了,部队退向敌人薄弱的湘赣山区,保存和积蓄革命实力。
秋雨越下越大,扑闪的油灯下,前敌委员会的代表聚集在学校文昌阁后面的教室里,围绕起义10天来的战斗情况,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在讨论下一步“全军进军的方向”这一中心议题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师长余洒度与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意见完全不一致。他的发言尖锐且带有火药味,认为部队应继续攻打长沙,这是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应坚决执行,更不能当逃兵。
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夜幕,毛泽东站起来发言了,他分析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后认为,再攻打反动力量强大的省城长沙,无疑是“鸡蛋碰石头”。他力主实施战略退却,退到湘鄂赣3省边境去,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天明时分,万流归宗,前委书记毛泽东的主张终于得到了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等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会议通过了“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的决议,中国革命由此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道路,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油灯微弱的红色火焰,避免了随时可能被扑灭的命运!
次日清晨,雨过天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1500多名秋收起义部队官兵在学校操场上召开会师大会。余洒度首先讲话,情绪低落,气氛低沉。
“欢迎毛委员给我们讲话!”队伍中有人情不自禁地喊起来。
这时,毛泽东从里仁学校侧门走了出来,只见他身材魁梧高大,留着长长的头发,上穿刚过膝的蓝布半大褂子,蓝色的粗布裤子,脚着草鞋,打着绑腿,一付地道的江南农民打扮。他向前跨了几步,站到队伍前,以坚定的目光扫视一下部队,开始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他精辟而生动地阐明了暂不去打长沙、打大城市,而是到农村去,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找落脚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理。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砸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
毛泽东的讲话,像一盏明灯,不仅吹散了当时笼罩在战士们心头的迷雾,重振了士气;如一股清泉,给困惑迷茫的革命将士灌输了前进的力量,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转兵。
毛泽东在作动员讲话时,其时还有两个细伢子正趴在操场院子的墙头上,他们正在这个学校读书,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带着浓重湘潭口音的激情动员。这两个细伢子,一个就是后来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另一个就是英勇善战的开国上将杨勇。
海伦·斯诺是首位访问文家市会师旧址的外国记者。她写道:“1927年,毛泽东主义在湖南浏阳县文家市一所学校问世。”这所学校指的就是著名的里仁学校。学校里那盏普通的油灯,从此一直陪伴着伟人毛泽东,井冈八角楼、瑞金的樟树下、延安枣园窑洞、西柏坡的四合院……每个晚上它都默默地贡献出自己微弱之光。
今天,这盏油灯的微弱之光,已经化作指引共产党人前进道路的火炬,成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光!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05日 11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