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我们为什么能夺回战争主动权?

作者:魏希楠 来源:解放军报 2017-06-06 1110

抗战中我们为什么能夺回战争主动权?

魏希楠

孙子兵法讲,“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一语道出了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战争的主动权即军队的自由权,这种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去了这种自由,军队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因此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并尽一切努力迫使对方居于被动地位,使其失去自由,是交战双方博弈始终的命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是一场由被动巧妙转换为主动的战争典范。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为您解析中国抗战的制胜之道——

抗战中我们为什么能夺回战争主动权?

我们为什么能夺回战争主动权?

——中国抗战制胜之道分析与启示

■魏希楠

力量对比是主动被动存在的客观依据

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战争力量进行了全面比较,指出敌强我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客观形势,日军在战争初期因战争力量的优势而自然地具有主动权。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中双方总的实力对比是日强中弱。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工业强大,“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战前日军陆军总兵力60余万人,虽不及中国200余万人,但日军兵员素质较高,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员数量比中国雄厚,有各种预备部队400余万人。日军陆海空武器装备数量也均在中国军队数倍以上。但是这种优势与劣势是相对存在的,“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绝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才有可能达成”。日本的优势只是相对的,而中国的劣势也不是绝对的。日本是一个小国,本土只及中国1/28,人口只有中国的1/6,兵员数量不多,经济力也难以支撑长久的大规模战争。中国地大、人多、兵多,日军的野蛮侵略导致全中华民族誓死抵抗,这样就会使日军难以获得绝对的主动权,这就为中国军民获取局部主动提供了可能,也为通过局部主动实现全局主动提供了可能。

能战方能止战。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国防力量,是遏制战争、赢得战争最基本的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强大经济和强大军队,取得保卫和平、遏制和打赢战争上的力量优势,从而牢牢掌握民族复兴伟业的主动权,防止民族复兴伟业进程被干扰被打断。

正确的战争指导是战争格局逐步转变的枢纽

“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须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中国抗战是以弱对强的战争,要想夺取胜利,“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采取的持久战战略就是符合国情的战争指导。

战争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的变化。国民政府的战略是“持久消耗”,强调以“空间换时间”,层层布防,力保要地,在长期的战争中拖垮日本。因此,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体现为一个“拖”字,是一种被动的战略。中国共产党将抗战过程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突出战略相持阶段的地位作用,认为这个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据此,把持久战战略基点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上,强调采取积极措施,主动作为,积小胜为大胜,在不断削弱敌人的同时壮大自身,是一种完全主动的战略。因此,中国抗日战场逐渐形成了两个战场,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这就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争颓势,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和节奏,从而改变了作战双方的“游戏规则”,注定了日军必然地由强变弱、由主动变被动的命运。

战争指导是决定战争走向和进程的关键因素。正确的战争指导,源自根据战争实际发展作出相应调整的战略原则、作战理念。现在,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我军转型建设持续深化,必须“改变机械化战争的思维定势,树立信息化战争的思想观念”,塑造新的战争思维,形成新的战争指导,从而才能在军事斗争中占据主动。

 

抗战中我们为什么能夺回战争主动权?

 

1945年8月,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八路军攻克山东邹县时日军举手投降。(资料图)

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作战力量此消彼长的要诀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真正掌握主动权。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可以对敌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毛泽东认为,八路军、新四军人少武器差,“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灵活的战略战术消耗优势敌人的作战力量,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

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将战争的不确定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定性,用以争取战争优势和主动权。按照中共中央“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挺进”的方针,八路军、新四军“敌进我进”,在日军后方实施战略展开,完成战略布局,先后建立了十几块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这就是实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加上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的一整套战略战术,使己方的弱点在斗争中逐步减少,作战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增强,从而最终取得战争的主动地位。这就使中国抗战形成了内线外线相互支撑、正面敌后战略配合的有利态势。日军不得不放弃擅长的大兵团作战方式,以高度分散的配置来对付陌生的游击战争,从而顾此失彼、两面作战。

灵活的战略战术在于抓住敌人的弱点,展开有针对性的作战。未来战争,信息化程度高、联合程度高,作战样式、制胜机理已发生深刻变化。我与优势敌人的对决中,要更加注重作战的灵活性,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而以我之强对彼之弱,避彼之强补我之弱。

广泛的人民战争是陷敌于汪洋大海之中的法宝

“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把动员和组织民众视为抗战的头等大事,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挺进敌后,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作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铸就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成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武装群众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参战热情,采取“打磨盘”“翻边”“到敌后之敌后”“以进为进”等战术,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等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战等战法,创新对敌斗争的方式方法,以此争取己方的主动权。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在战争中得到充分释放,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并汇聚起扭转战局的磅礴力量,最终使中国抗战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迎来了战略反攻。

独木孤单难成行,滴水集成汇海洋。今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找到能够动员汇聚全民族力量的契合点,尤其是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方面,更需要弘扬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汇聚起科技兴军的强大力量,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制高点,从而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

坚固的战略联盟是限敌主动削弱敌之优势的助力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反抗法西斯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责任把中国和世界各国联系到了一起。战胜日本侵略者,不但需要中国的顽强抵抗,还需要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援助,从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抗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力量支持。这是中国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限制敌人主动权、削弱敌人优势地位的重要助力。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考量,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胜利”。1941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成立了“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美、英、苏等国密切关注中国战场的变化,“让中国留在战局”是盟国整体战略中的重点内容。美英两国与中国建立密切的战争同盟,在滇缅战场实施联合作战,派驻军事观察组,协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共同作战。苏美先后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不但提供借款、贷款和物资援助,而且派遣人员直接参加中国抗战。坚固的战略联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添砖加瓦,增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砝码,使日军的战争主动权和优势地位进一步丧失。

“一个好汉三个帮”。统一战线是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既不断壮大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又不断壮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