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翻译家”瞿秋白

作者:李丛朔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7-11-30 2221

“红色翻译家”瞿秋白

李丛朔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他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6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歌词与当今流行版本不太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及天下……”,要让“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平民,也能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被鲁迅称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瞿秋白,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书香之家,少年时便有“才子”之称,十三经、二十四史、子书、笔记、丛书、诗词曲等都看过一些,且能书善画,擅长篆刻。其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留下许多故事和财富。

瞿秋白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他20岁参加五四运动(1919)23岁入党(1922)24岁担任《新青年》主编(1923)26岁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5)28岁担任中共代理总书记,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1927)1935年被捕之后,无论国民党刑讯逼供或高官相诱,都不为所动,618日在福建长汀,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饮弹洒血,慷慨就义,年仅36岁。

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从1919年到1935年英勇就义的短短16年间,译介了几十部优秀作品,不少于200万字。

在瞿秋白踏入革命道路之前,他就翻译发表了一些思想进步的作品。

他的第一篇文学译作是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闲谈》,1919年发表于《新中国》,这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1920年,相继在《曙光》翻译发表了果戈里的短剧《仆御室》,在《妇女评论》发表了果戈里的小说《妇女》,在《新社会》发表了法国都德的小说《付过工钱之后》。其他译作还有《论“不死”书》、《告妇女文》、《答论驳“告妇女书》节录、《祈祷》、《论教育书》、《社会之社会化》等。这些作品主要是从俄文出版物翻译或转译过来的。

瞿秋白还带动和影响耿匡等进步青年进行俄罗斯文学翻译。瞿秋白为耿匡等翻译的《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第一集作序。和耿匡共同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十篇短篇小说,编成《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一书。在与耿匡一起翻译时,一般是瞿秋白看着原著口译,耿匡记录,再经瞿秋白修改定稿。因为瞿秋白的俄文、中文都比耿匡要好,耿匡的译稿也多经过瞿秋白的修改。

这一时期,瞿秋白的翻译涉及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体现了以科学民主对抗封建愚昧、以改革社会、救国救民的核心思想。如译介托尔斯泰的《闲谈》,旨在号召人们不再信仰上帝,上帝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百姓的谎言。译介托尔斯泰的《祈祷》,是以仆人的口道出:“各人应该各自尽力,只有自己尽力的人方才能够得到益处”。译介果戈里的《仆御室》,以揭露俄国下层社会的黑暗和官场怪状。通过果戈里的《妇女》、都德的《付过工钱之后》,控诉广大妇女被奴役的悲惨地位,宣言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打破封建枷锁。

瞿秋白之所以主要翻译介绍俄国作品,是他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的情况十分相近,如果戈理的《仆御室》、《妇女》所描写的俄国社会的丑恶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瞿秋白要通过这种文学作品唤醒人们,推动社会变革,正如他在翻译《仆御室》的“后记”里写道的:文学作品描写刻画“社会的恶”,以文学艺术的方法变更人生观,打破社会习惯,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恶。在《〈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中指出:只有因社会的变动,而后影响于思想,因思想的变化,而后影响于文学。

192010月,瞿秋白离开北京。他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踏上了一条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新途——革命的“红色之旅”。

他担任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翻译和助教,两次见到列宁,加深了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在为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撰写的通讯报道和《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中,系统地介绍了俄国革命的实践,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预示十月革命的“一线光明”将“照遍大千世界”。1922年,经张太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回国,负责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编辑。在从事职业革命工作的同时,“红色翻译”成为他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翻译了高尔基等苏俄作家的文学作品,还大量地翻译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政治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体现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和革命斗争色彩。

瞿秋白还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6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歌词与当今流行版本不太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旧社会破坏得彻底,新社会创造得光华。莫道我们一钱不值,从今要普及天下……”要让“全中国受压迫的劳苦平民,也能和世界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193117日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但他的“红色翻译家”历程并未停止,他带病(肺结核)翻译了大量作品。19311933年间,翻译了高尔基的《高尔基论文选集》、《高尔基创作选集》、《二十六个和一个》、《马尔华》、《市侩颂》、《克里慕·萨莫京的生活》,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别德讷衣的《没工夫唾骂》,绥拉菲摩维支的《一天的工作》、《岔道夫》,普希金的《茨冈》,革拉特柯夫的《新土地》等,并与鲁迅、茅盾等人风雨同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的主要文艺批评家、左翼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共同推动革命文化的发展。

瞿秋白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其革命家与翻译家的经历充满了光辉。他所翻译的作品,政治与文学并重,特色鲜明,被鲁迅誉为“信而且达,并世无两,”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的一面旗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2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