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革命道路由此转移
作者:任 伟
来源:北京日报
2018-04-07
2142
南昌起义 革命道路由此转移
任 伟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军之开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专注于工农运动,大量精力花费在组织宣传上。至于军事工作,虽有所注意,但因国民党防范严密,又加之共产国际未全力支持,最终几无建树。干革命,不抓枪杆子,教训血腥而深刻。共产国际代表伊罗生当时就讲:中共虽然在工农运动中艰辛备尝,但最终“不过是为蒋介石做嫁衣裳”,中共“为开展群众宣传所付出的代价是太沉重了”。诚如伊罗生所言,国民党反戈相向,中共措手不及,革命志士抛尸街头者比比皆是。茫茫血色之中,共产党人挨过最初的慌乱,愤而反击,以刀枪对刀枪,正式开启武装斗争的道路。稍后几天,毛泽东在武汉对这条道路做出理论化表述,即“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南昌与武汉遥相呼应,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从这个角度看,南昌起义的意义不仅是建军,同时还在实践上标志着革命道路之转移。
第一枪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意义深远。南昌起义前,共产党人虽有反抗,但不成体系。散落在各地的革命群众,遥望中央,急需指引。南昌的炮火犹如黑夜星光,指示着方向,闪烁着希望。中央振臂一呼,人心归拢,革命暴动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据统计,南昌打响第一枪后,不到一年时间,全国各地暴动约有94次,参加斗争的群众有34万多人。任何时代,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的,而在1927年的那个特殊节点上,南昌起义及其领导者们,无疑是革命潮流的引领者,为全国做出表率。
南昌起义是孵化器,是革命的摇篮,大批共和国军事将领从这里走出。共产党早期成员以教授文人、小知识分子为主,武人不多。起初,革命从组织宣传转向武装斗争时,军事人才捉襟见肘。叶挺、贺龙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受过专门军事训练,甚至不乏黄埔精英。对于年幼且无军事基础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共和国十大元帅,此支部队出其六。不可想象,如果没有朱德、陈毅、刘伯承、贺龙、聂荣臻、林彪等人,革命的历史会怎样书写。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而南昌部队恰恰是卧虎藏龙,风景独好,可以说撑起了共和国的半边天。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