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

作者:贾英健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2018-04-15 1929

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

贾英健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种极端错误的政治思潮,是新时代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可以使我们逐步认清这一思潮的错误实质和现实危害,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的正确认识,而且也会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有选择性虚无的错误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真的“虚无”。它是通过模糊歪曲和抹杀消除的方式,实现其对历史“虚无”的。为了达到“虚无”历史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手法有:

通过“戏说”“恶搞”历史,专门抹黑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模范人物。网络中一时还盛传“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雷锋日记是弄虚作假”等无稽之谈,甚至有人在网上对英雄们的英勇壮举从凭空捏造到生理机能等各方面进行质疑。

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做翻案的文章,颠倒历史黑白,甚至为卖国贼、反动派涂脂抹粉,歌功颂德。一时间,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很多近代史上妥协投降的人物的种种做法当作一种实事求是的明智之举,认为是负责任的态度,是真正的爱国,认为他们是有功于现代化的、忧国忧时的“悲剧英雄”;而主张抵抗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则成了不负责任的蛮干。

刻意编造和扩大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和错误,否定和歪曲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为由,把“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视为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都斥为“激进”而加以否定,断言是“激进主义”祸害了中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挖掘细节,妄图以细节代替历史主流和主线。比如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通过所谓“客观史料”,揭示革命领袖的私人生活。这些史料无论是不是真实,仅就其挖掘隐私、供人消费娱乐的主观意图而言,就不可能对历史真实有客观的判断。再如一些研究者,由于不能将每份历史史料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因此在讨论抗日战争国共两党贡献的时候,他们总会拿出一些所谓的“客观资料”,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游而不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肆意歪曲历史,混淆现象与本质、历史与现实的区别,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颠倒黑白,在涉及党和国家根本的重大问题上混淆视听,严重干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虚无,并不是要虚无历史的全部,而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他们在选择虚无的时候,也必然会选择有所不虚无。他们所采取的手段是:或者将自己对立面的历史功绩进行虚无,或者将自己对立面的历史失误加以放大或聚焦。因此,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要否定整个历史,而是试图通过“选择性虚无”的方式,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政治主张。

历史虚无主义习惯以学术研究为名、行政治企图之实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为自己冠以“还原历史”“考证细节”“公正评价”的学术外衣和美名,不仅宣称自己的观点是理性思考的创新结果,而且还凭借网络新媒体进行人为扩散,试图通过对社会舆情的控制,让人们相信这些所谓“全新认识”。如有些人把“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对外开放政策,歪曲为“中国以后要告别意识形态”等论调,进而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解为“空洞的理论教条”,要求人们“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在对待西方科技和文化成果问题上,置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于不顾,主张所谓“客观中立”、“价值无涉”。也有一些研究者把学术创新视为“抛弃唯物史观”,要否定、颠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宣称“应放弃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宏大叙事”,“要用新视角、新方法改写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要从人性的角度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主张在既成的西方理论框架中添加中国史料,形成所谓“新的成果”。

研究历史固然要尊重历史事实。但是,由于研究者立场不同,代表的利益不同,所持的态度也会各异,甚至完全相反。这也预示着,任何对于历史事实的陈述、对于历史过程的理解,实际上都无法排除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偏好的影响。尽管历史虚无主义者总是标榜自己“价值中立”,秉持的是“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阐述的是“绝对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这些貌似“价值中立”“态度客观”的研究,都表现出鲜明的价值倾向。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将虚无的矛头指向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意在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结论,进而实现其对当代中国政治体系和社会发展道路之历史依据的所谓“解构”;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将“重写”、“重评”的目标,锁定在那些企图颠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一些所谓“历史事实”,其价值所指显而易见;最后,历史虚无主义者热衷于借助新媒体,利用网络空间的传播便利性,大造声势,积极营造和放大宣传效应,企图达到影响社会舆论的目的。这些都表明,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历史,绝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从政治上看,历史虚无主义有着非常明确的政治预设和政治倾向,它的流传和泛滥,很可能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一定要敢于亮剑,努力廓清其试图营造的思想迷雾。

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

从方法论看,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背道而驰的。它既没有立足于历史的实际展开研究,也没有运用全面、辩证、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而是借“反思历史”为名,随意裁剪曲解历史事实,片面、静止和孤立地看待历史,其错误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者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猜测、歪曲和否定历史,抹黑英雄。在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上,那种所谓“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其实都是虚幻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上许多真正的英雄榜样,在经历了长时间岁月流逝之后,其精神能够穿越历史时空,被我们今天许多人所铭记,并积淀为人们的持久记忆,必然是源于不容置疑的客观真实性。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在方法论上与诡辩论同出一辙。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解释,采取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态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大有哗众取宠之嫌、乏实事求是之义,其研究方法既不具有客观性、也带有明显的片面性。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抓住毛泽东晚年错误、肆意夸大歪曲并否定其历史功绩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领袖人物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作为人,领袖也无法超越历史的限制,因此,对待伟大领袖的功过是非,要站在客观辩证的立场正确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衡量和要求别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最后,历史虚无主义在价值观上推崇抽象的人性论。历史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无视人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历史性。它们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蓄意选择的有所虚无和有所不虚无,其目的便是将西方价值观堂而皇之地请进来作为研究的一种通则,大行西化之道。在这种抽象的人性论的关照下,历史人物就被改头换面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典型脸谱。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对人们思想所造成的错误影响是巨大的,对其的批判自然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首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核心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有人说这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只要阶级还存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的方法和观点就不会过时。其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贯穿于党史国史研究的全过程之中。对待历史人物,既不能肆意夸大他们的功过是非、采取极端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对历史事实采取非历史主义的态度不加区分地予以否定,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引发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同样,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不断遭遇一些人的矮化、丑化、否定和抹煞,如果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道路上,不断被一些人肆意糟蹋,那么,这个民族很可能会因此失去有出息、有作为、有自信的资本。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历史上不管中国与外国,凡是不应该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这么做了的,结果统统毁灭了他们自己。”前苏联的解体,就是从对国史党史的否定开始的,是从否定列宁和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开始的。我们一定要深以为鉴。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