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作者:张宏献 来源:昆仑策网 2020-10-29 1376

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张宏献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张宏献


【作者简介】张宏献,1927年5月生,1944年3月参加革命,江苏南通人。入伍后,历任24军(原新四军苏中军区、华野6纵)测绘员、参谋、科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邵伯塘头郭村战斗、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长山岛渡海作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时任24军军部侦察参谋,在此期间2次荣立三等功。1987年,在24军副军长职位上离休。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年迈94岁的老志愿军,把我亲历抗美援朝的那些难忘记忆整理出来说给后人,只为铭记历史、感恩岁月、珍爱和平和继往开来。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青年时期的张宏献】

入朝参战前的准备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我在24军军部担任侦察参谋。当时,24军驻扎在福建东部,下属的2个师都正在剿匪,另1个师在修筑江西到福州的战备公路,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中央做出抗美援朝决定后,24军就接到命令,准备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开始紧急收拢集结。这时,24军两个师正分散为小规模部队在福建山区进行剿匪作战,当时师一级基本没有机械化装备,连军属炮兵团的火炮都是骡马牵引,步兵部队都只有靠徒步集结,收拢的过程非常缓慢。为此,我受命前往华东军区后勤部,调动一个300辆汽车的汽车团,将分散在山区各处的部队全部收拢集结起来。虽然有汽车团的帮助,部队的集结速度还是赶不上第一批入朝作战的时限,最后,24军被改为第二批入朝作战部队,由27军接替第一批进入朝鲜。

 

在24军确定第二批入朝后,立即前往上海南部及嘉兴地区,接替27军承担上海和杭州湾的防御任务。24军的军部设在松江县,72师师部设在嘉兴。1951年2月至1952年8月,24军一直在上海、杭州湾一带担负警备任务。同时,开始24军有史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决心最强、要求最严、以贯彻条令为主的军事训练,做好第二批入朝前的准备。

 

1952年7月,24军开始大规模整编。71师师团的两级机关全部上调去组建空军,营以下分队全部编入70、72师。25军74师编入24军序列。各步兵团仍辖3个营,每步兵团员额增至三千多名,所有连队数量、质量都有显著增加和提高。部队装备进行更换和补充,杂式武器一律改装为国产武器、自动火器、反坦克火器、高射火器。通信器材增加不少。整编后,齐装满员。全军近5万人(各师均为13500余名),达到历史上空前的规模。

 

与此同时,还对全军连以上干部和骨干分子做了朝鲜一般情况、美军作战特点、我军作战经验的介绍,将部队思想逐渐引向出国作战。为了更好地了解朝鲜战场的具体情况,我军组织了部分团以上干部和优秀骨干入朝参战,我们称之为“实习”也有的叫“实训”。他们从朝鲜回来后组成一个报告团,在各作战部队轮流作报告。这一切都是为了随时入朝参战。

 

入朝前的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从和平转入战争,当时并没有什么思想波动和紧张情绪。一是我们部队正忙着剿匪和准备解放台湾,其实还没有真正享受和平。二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当时已经响遍全国,参加战争就是为了爱护和平,军人必须冲在最前面。所以当时就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按照上级命令,过好日常生活和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作为侦察参谋,我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为入朝参战准备各类侦察器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军用望远镜、照相机、计程仪以及其他一些测绘器材。这些东西都没有统一制式要求,全凭我们参谋自行解决。虽然侦察科有特殊经费,但是为了采购到足够多的望远镜和照相机,我们几乎跑遍了上海的各大商店。

 

去买望远镜和照相机时,基本是碰到什么就买什么,只要能用就行。许多都是使用多年的旧货,品牌也参差不齐,从高级的德国蔡司到说不上名字的牌子都有。尽管如此,我们总算是做到了每个参谋人员人手一个望远镜,每科一部照相机。

 

为了保障这些设备能正常使用,我们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事先购买了大量的胶卷以及各种药剂。我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学会了配制显影液、定影液等各种药水和冲洗底片和照片技术。为练技术也经常给别人照相。

 

这一时期,我还参加了电影《南征北战》的拍摄。1951年,电影《南征北战》由上海电影厂摄制。包括粟裕将军在内的一些首长十分关心电影的摄制,要求当年曾参加华东战场作战的24军派出军事顾问组协助拍摄。我们军就组织了部分参谋人员和军官,在70师师长陈仁洪的带领下前往剧组担任军事顾问。不过由于70师师长忙于准备入朝作战准备事宜,最后顾问组实际是由我领头参加的。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张宏献介绍解放战争孟良崮战役实况】

 

和现在的影视作品不同,当时的电影追求的不是“像打仗”,而是完完全全“就是打仗”。摄制组动用了一个团的部队参加拍摄,所有的阵地设置都有顾问组的帮助。如何排队形进攻准备、以什么样的姿势发起冲锋,这些都要我们具体指导,包括张瑞芳的冲锋什么的各种动作也是我们教会的。

 

顾问组的工作大概持续了2到3个月。拍完外景,剩下的工作由济南军区负责,我就返回上海,继续准备入朝作战。

 

入朝与防御朝鲜东海岸

 

1952年9月12日,24军全军官兵士气饱满地开始进入朝鲜。我作为负责收容的参谋,是随最后一批部队入朝的。当时鸭绿江上美军飞机的轰炸十分频繁,志愿军的工兵部队也一直在边炸边修过江的各种桥梁。我们是从吉安的一座浮桥上入朝的。

 

入朝之后,我军的第一个任务是接替先期入朝的27军防守朝鲜东海岸。我们徒步行军抵达预定地点后,接管了27军的防区。27军在撤走前,将其下属的炮兵部队和高炮部队移交给我们。这些火炮都是苏联装备,性能和数量都要比我们原配备的好。

 

防御东海岸期间没有什么战斗,主要是应对美军的空袭和防空作战。这一带属于朝鲜的后方,居住着相当多的朝鲜人,但是在连日的空袭下,朝鲜境内已经鲜有完整的房屋,这里的人们连饭都吃不上,所以我没有见过朝鲜人民慰问志愿军的情景,反倒是我们的部队要省出自己的补给来救济当地朝鲜人。

 

不过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好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对志愿军的到来表示欢迎,因为是来帮助他们打仗的。

 

说到后勤,我们当时的全部给养都是由国内供应的,朝鲜方面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物资。我们在这一时期也没有遇到朝鲜人民军的协同,他们在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战斗力尚未恢复,退守在此的人民军也很少承担作战任务。

 

守卫东海岸的任务持续了四个月,随后24军奉命前往朝鲜中线,接替15军在上甘岭一带的防御任务。

 

上甘岭地区的防御作战

 

24军在1953年元旦前后出发,“风雪四百里,奔赴上甘岭。”正是寒冬风雪天,最低温度零下40度,沿路都是山区,还要经过很多敌人重点封锁线。但由于准备充分行军路上严密组织,无非战斗减员全部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在上甘岭地区,24军共承担东西宽43.5公里的阵地防御任务。为此,志愿军总部还为我军配属了相关的炮兵部队和一个坦克团。

 

由于我军是第二批入朝的部队,不再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后勤补给情况比第一批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已经是依靠卡车供应给养,没有过先前部队那样 “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日子了,都是吃自己部队炊事班做的饭。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张宏献(右)在朝鲜战场上】

 

24军军指挥所当时开设在一个山洞中,洞外有茅草和木材搭建的简易房屋。美军当时对我们的阵地一直盯得很紧,也经常发动空袭,而且重点轰炸指挥部。有一次,在我们西边山沟的一个电台的驻守人员在夜间打开了手电筒一小会儿,不久就引来了美军飞机的轰炸,导致电台受损。

 

部队接防后,首要工作就是摸清当面之敌的部署、番号等相关情况。作为军部侦察参谋,我们普通的侦察手段主要包括正面侦察和纵深侦察。正面侦察就是通过作战部队在一线阵地对当面之敌进行观察了解。纵深侦察则主要通过望远镜等观测器材进行侦察。

 

“小部队活动”战术的来历。在换防之后,出于保密需要,志愿军司令部命令24军在一个月内不准出动执行任务,这给前线情报获取带来很大麻烦。24军当面敌人有三个师,由西向东分别是美军7师,南朝鲜伪9师和首都师。不久以后美军3师接替美军7师,我们在阵地上观察到了这一换防情报,就向上级报告。志愿军司令部对此的回答是:“要有确凿的证据!”但我军不许出动,证据从何而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向24军首长提交报告,建议组织小部队活动,通过捕俘和缴获的方式获取情报消息。军里同意了这一行动。

 

“小部队活动”从此开始。起初,我军的小部队活动以巡逻为主。第一次与美军遭遇后,双方发生了交火。我军在这次战斗中没有俘获敌人,只缴获了敌人的一顶钢盔。凭借钢盔上涂着的美军3师的标志,证实了当面美军换防的事实。

 

“小部队活动”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包括组织部队巡逻、伏击敌军巡逻队、对敌人据点实施突袭等,所以有的师团又称为“小部队突袭”。通常行动的规模都在一个排或者一个连的级别,参战部队会得到后方炮火的预先准备,并且在行动前配发无线电步话机保障通讯畅通。所有的行动都在夜间进行,以便我军发扬夜战优势。

 

之所以选择小部队活动,除了控制战斗规模,主要原因在于美军和南朝鲜伪军的炮火都十分强大,在大规模战斗中我军占不到太多便宜。当时美军的战斗力很强,一个排阵地可以召唤全师的炮火进行支援。我们在进攻美军阵地时,派出的部队经常无法原路后撤,要从其他部队的防区撤回。南朝鲜军虽然战斗力比较差,但全部美械的炮兵火力还是比较强的。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隐蔽伪装执行任务的我军侦察兵】

 

在小部队活动中,战前的侦察与对敌人规模的判断十分重要。某次我军74师准备在前沿袭击一个敌方占据的无名高地,我和74师侦察科一起在战斗前估计敌方力量。当时我看山包也不大,估计敌方最多也就只有一个加强排的兵力。我们就按照这一结论,准备了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和相应的炮兵,于当天夜间发起进攻。

 

当夜,炮兵按照计划进行了突然炮击,随后我军加强连发起冲锋,在将敌军消灭击溃后打扫战场并收缩阵地。但在进攻发起时,出现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个山包上的敌军不是一个加强排而是一个加强连!我军进攻部队与敌人相比没有任何数量优势。这件事至今想起来还有所后怕,因为没有数量优势,进攻很可能会遭遇失败。

 

好在我军英勇无畏,还是顺利地歼灭了敌人,尽管没有抓获俘虏,但缴获了相当的武器和其他资料。战斗后志愿军司令部以“我军一个连成功歼灭一个连”的名义对我们进行了通报表扬,这个令人后怕的错误也就不再深究。

 

这一时期,“小部队活动”不仅成为我军的主要战术,还成为我军杀伤敌人的主要手段。相反,美军很少采用类似的战术对付我们。主要是因为美军夜战能力不如我们,而且他的卡宾枪也不能在近距离上有效压制我们的苏制冲锋枪。

 

我作为侦察参谋,审问了部队抓捕的几十个俘虏。这些俘虏来自8个国家,不仅有美国人和南朝鲜人,还有比利时、南美一些国家以及越南的战俘。我们当时只有英语翻译和朝鲜语翻译,对大多数国家的俘虏只能用英语和手势勉强交流。那个越南俘虏就比较麻烦,完全听不懂,不得不全军动员寻找越南语人才,最后找到一个粗通越南语的战士才勉强解决问题。

 

不同的战俘审问的难度也不一样。有的战俘无所顾忌,把他知道的全部告诉你;有的则口风很严,我们曾经俘获一名美军飞行员,大概因为军阶较高的缘故,他什么都不肯讲,除了重复自己的姓名、军阶和驾驶的飞机型号之外就一言不发。我们因为有政策,也不可以打骂战俘,只好将他送进战俘营去。

 

我们也有战士在这一过程中被敌人俘虏的,不过其中一个战士被俘后的经过颇为有趣。他清晨离开阵地去搜寻修筑工事的木料,结果却误入了南朝鲜伪9师的阵地。在核对番号之后,他被伪军俘虏并解送师部。当时志愿军俘虏对于南朝鲜部队而言非常少见,正在吃早饭的南朝鲜师长大概为了引诱他,主动将自己的饭菜给他吃。不料我们的小战士非但不吃,还嘲笑起南朝鲜军的伙食标准来:你们师长也就吃得这么差,我们阵地的坑道里大米白面都多到吃不完!后来这名战士被送到战俘营,在停战后交换战俘时回国。他的这段经历,我倒不是听他本人说的,而是从审讯我们俘虏的伪9师情报队队长和文书口中得知的。这还起到一点瓦解敌军的作用。

 

南朝鲜伪9师有一个四五十人的情报队,他们的能力很差,不懂中文还来装中国人。他们多次行动失败,经常被我们捕俘,这个情报队的成员几乎被我们抓光了。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上甘岭防御战中,我军在炮火掩护下实施反冲击,夺回地面阵地。】


在整个中线防御作战期间,只有上甘岭地区的战斗相对激烈,双方部队围绕阵地反复争夺,这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上甘岭一带两军阵地交叉,敌我距离较近,因此经常爆发激烈的战斗,经常出现敌人白天攻占我表面阵地,夜间我军又依托坑道反击夺回阵地的情况。由于作战的规模也是连排级别,这一地区的作战成了我军消耗敌人兵力的一个手段。除了小部队行动,冷枪冷炮运动也是这一时期我军重要的作战手段。这得益于我军从抗日战争时期就经历的夜间行军、宿营和灯火管制砺练,我们的损失总体上比较小。

 

在防御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派来的其他支援,包括炮兵部队和一个坦克团。这个坦克团装备了中型坦克,部署在我军与友邻23军的接合部附近的平原地区,以防美军机械化部队在这个方向上突破。不过直到我们撤出中线阵地,这个坦克团也没有投入战斗。

 

冷枪冷炮杀敌。冷枪就是使用狙击手射击敌阵地表面的敌军,冷炮则是组织单炮或者炮兵连,对敌人某个阵地或者目标进行突然炮击。这两种战法除了杀伤敌军以外,还使敌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当时,全军部队广泛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运动,特别是前沿连队无形中开展了杀敌竞赛,直打得敌人不敢在阵地上露头。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取得毙敌214人战绩的24军214团神枪手张桃芳。】

 

志愿军最著名的狙击手张桃芳就是我们军214团8连9班战士。实际上张桃芳在换防下阵地时只取得了毙敌213人的战绩,皮定均军长说了一句“214团杀敌214名”,于是他主动留在阵地上,直到击毙214名敌人之后才撤下阵地。

不少前沿连队还开展了步兵武器打敌机的比赛。开始,敌机飞得很低,肆无忌惮地轰炸我防守阵地,被我战士用机枪击伤击落多架后,敌机再也不敢低空轰炸了。

 

金城反击战、停战与西海岸防御

 

在朝板门店停战签字前夕,24军配合志愿军其他部队,又进行了金城反击战等一系列针对伪军的作战行动,我们又称为“夏季反击战”。尽管当时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在是否继续作战上存在着分歧:联合国军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签订协议;南朝鲜军则认为目前占据的土地不够,因此希望继续持续战争。

 

因此,我军在这一阶段主要重点打击南朝鲜伪军部队,尽量向前推进防线。在金城反击战中,我们军在进攻部队的西部侧翼,并未参加大规模正面进攻。不过考虑到停战协定签署后,两军要各自后撤2公里。为了保住现有的主阵地,我军各部队都接到命令要向前至少推进2公里,各部队都完成了任务。

 

停战协定签订后,我们军原本计划第一批秘密撤出朝鲜。但彭总司令一句“先来先走,后来后走”,部队继续留在了朝鲜,在向21军移交了上甘岭地区阵地和炮兵、高射炮等装备后,全军转移至朝鲜西海岸执行防御任务。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张宏献在朝鲜留影

 

在西海岸的防御工作比较轻松,唯一的作战行动就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剿匪。这一时期,作为军部侦察参谋,我成了24军与朝鲜人民军打交道最多的人。

 

当时剿匪主要的对手是南朝鲜派遣而来的特务和小规模武装。他们大多是当地人,在本地有很多同情、合作者为他们通风报信。我们主要派出侦察部队进行剿匪作战。一次,一支包括5名匪徒的小部队在山上休息。我们的部队接近他们的时候,放哨的女匪徒因为担心被发现而没有报信。当我们的部队接近他们的时候,他们虽然在睡觉,但是每个人都紧握着自己的枪。我们的战士一脚踢开枪,在战斗中击毙了3人,生俘了剩余2人。

 

我们随后向外宣传了剿匪的消息,但对具体的俘虏和击毙情况严格保密。许多本地帮助过他们的人因为害怕被供出所以纷纷前来自首,最后自首的人多达四五十个。


1955年9月下旬至10月21日,24军从朝鲜全部回国,受到祖国人民热烈欢迎。军部落在唐山,开始了和平时期建军新篇章。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亲历抗美援朝的难忘记忆

【张宏献获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70年过去了,我不时回忆着抗美援朝这段经历,这是一段永远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伟大精神,守护好这笔伟大的精神财富,永续传承,世代弘扬。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8
0
1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