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作者:李孝纯 来源:求是网 2020-10-30 558

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李孝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下面我们从5个故事中领略抗美援朝精神。

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图为天津市人民举行反对美国侵略的示威游行(资料图片)。

毛岸英带头报名、勇上前线

朝鲜战争爆发后,从10月25日到12月24日,各地党组织对各阶层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广泛开展了支援志愿军的活动。大批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

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 ),谱名远仁,字岸英,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长子。1950年10月,党中央与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坚决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图为毛岸英与其父亲毛泽东的合影。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 ),谱名远仁,字岸英,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长子。1950年10月,党中央与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泽东支持。毛泽东对毛岸英疼爱有加,彭德怀等领导同志都不同意毛岸英赴朝鲜战斗,毛泽东回答“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在毛岸英苦苦追随以及毛泽东的多次劝说下,彭德怀同意了,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因回指挥部取作战图,被凝固汽油弹击中,壮烈牺牲。毛岸英阵亡后,彭德怀将此事电告周恩来,1951年1月2日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等人向毛泽东报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泽东抽起香烟,沉思许久才说“打仗嘛总难免要有牺牲。”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评价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的典范和楷模,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牺牲了包括妻子在内至亲至爱的五位亲人,为了朝鲜人民的反侵略和保卫世界和平,他又把最疼爱的长子毛岸英送来朝鲜。

黄继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民族英雄。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

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营参谋长转过身,沉思片刻,面对黄继光坚定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我任命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参谋长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另一名战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2年10月,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为战士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图为油画,表现的是黄继光在扑向机枪眼的一刻。

黄继光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革命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所传颂。

张桃芳刻苦训练、机智杀敌

70年前,志愿军与敌人在国力、军力和装备方面相差悬殊。仅以钢铁产量为例,1950年新中国才年产61万吨,不到敌人的零头。中国人民被迫进行了一场“钢”与“气”的较量,却以“钢少气多”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广大志愿军将士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刻苦训练,英勇杀敌。张桃芳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士。

张桃芳(1931年-2007年10月29日),男,江苏兴化人,抗美援朝志愿军狙击手,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9月参加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他所在的24军72师第214团一开始驻防在朝鲜的战略要地元山。张桃芳所在的部队到达前沿阵地时,抗美援朝战争已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当时敌军凭恃先进的装备,时常炮轰我前沿阵地,在白天堂而皇之地晒太阳、打扑克、跳舞,根本不把中朝军队放在眼里。于是上级指示:“组织特等射手展开狙击作战,打击敌人的猖狂气焰。”张桃芳领到一支前苏联制造的莫辛—纳甘步枪。虽然莫辛-纳甘适宜在严寒天气使用,但它是非自动步骑枪,每扣一次扳机,都要再拉一次枪栓,才能再打。加上它的枪管比较短,子弹的散布面较大,后坐力大,没有经过刻苦训练,很难精准命中目标。就连张桃芳,在第一次用它进行实弹射击测试时,也是三发子弹脱靶。但这并没有令张桃芳气馁。他所在连队坚守的阵地,就是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到达高地的第一天,张桃芳就坚持让班长带他去看一看黄继光牺牲的地方。他放眼望去,看到的却是满目荒山,弹坑密布。脚踏英雄牺牲的阵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替黄继光等英雄报仇,做一个英勇的战士。此后张桃芳像着了魔一样,整天端着空枪,反复练习举枪动作,瞄准远近不同的物体,不停扣发扳机,寻找感觉;他用破床单制成两个沙袋挂在手臂上练习臂力,练到最后,他两臂带着十几公斤沙袋时,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夜晚,战友们常见到张桃芳拿着空枪在坑道中对着晃动的油灯练习瞄准。一段时间后,张桃芳找到了感觉。在班长的推荐下,张桃芳开始了自己的狙击生涯。那时没有专业的狙击训练,训练员把他们带到前沿阵地,现场教他们怎么测距,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许多人没想到,几个月前还打空靶的新兵,竟在不久后成为闻名军中的神枪手。张桃芳从熟悉阵地周围地貌特征入手,研究敌人的活动规律,将敌人常出没的道路估测好距离,在战壕中寻找理想的射击点。两个星期后,他适应了这种节奏,富有天赋的他开始显露水平。接下来,他用240发子弹,击毙击伤了71个敌人。后来,张桃芳一发不可收,成为全连头号狙击手。24军军长皮定均听说后,起初不相信这位新兵蛋子这么厉害,找了一位作战参谋,带上一对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鞋,嘱咐参谋要亲眼看见他打中三个敌人就把鞋子送他,后来张桃芳就在这个参谋面前打中了三个美国鬼子。自从上甘岭的597.9高地出现志愿军狙击手后,敌军官兵再也不敢在前沿阵地晃悠。他们开始挖工事防备,工事建成后整天躲在里面不敢抬头,连大小便也用罐头装着,抛出工事外。难怪他们后来给上甘岭北山阵地起名为“狙击兵岭”。美军还专门调来了狙击手予以反击。张桃芳的这样一支连光学瞄准镜都没有的步骑枪,成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狙击手的标准配置。

现如今,这支步枪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注释说:“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1953年,志愿军总部为张桃芳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忍痛火烧、高度忠诚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战士,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无比忠诚,邱少云就是这样的战士。邱少云(1926--1952),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建乡) 玉屏村邱家沟。他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开赴前线途中,他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救出1名朝鲜儿童。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部队接受了一件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在平康、金化之间的“391”高地上,消灭李伪匪军,将战线向南推进。

391高地位于上甘岭右翼铁源东北十余公里处,山势险要,狭长孤立,南北两峰相对,全长1200米。高地上防守着敌人一个加强连,他们在高地上修筑了大量的碉堡,布上了层层铁丝网。夺取391高地,最大的困难是,从我军阵地到该高地有3000米的开阔地。在这样长的开阔地上出击必然会造成突击力量过多的伤亡,影响战斗的胜利。为了拔掉这颗毒钉,消灭391高地上的李伪军,我志愿军某部领导机关派出侦察小组,对该高地上的地形地物、敌人的火力配备等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在此基础上,我军领导机关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研究,决定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将数倍于敌人的兵力潜伏到敌人的前沿。10月11日傍晚,全副武装的三营指战员集结在蔓山区,随着师长的一声令下,潜伏部队像离弦的箭一样,直朝着敌人的前沿阵地射去。战士们经过了20公里的行程,于22时到达了预定潜伏区。24时,部队秘密地潜伏就绪。570多名志愿军战士成线网状密布在“三九一”高地前的草丛中。九连潜伏哨已前进到了距敌碉堡前500米处。邱少云潜伏在391高地东边距山脚只有60米的一条杂草丛的土坎边。他们用草布满全身,以免被敌军发现,不管天气多炎热,也不管草丛中的蚊虫叮咬,也绞丝不动。不久,山上的敌人向草丛中扔了两发指示目标的烟幕弹,浓烟刚起,敌人就乱扔燃烧弹。立刻,潜伏地区燃起几处大火,野草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火越烧越大。这时,敌机又扔下了-排燃烧弹,有一颗落在离邱少云2米远的地方,四散飞迸着汽油燃烧液,溅在邱少云的腿上。转眼间,他腿上插的伪装烧着了,火苗腾腾地往上冒,很快地变成了一团烈火把他包了起来。邱少云的身后是一条水沟,他只要后退几步,在泥水里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灭了。可是,只要他一动,敌人就会发觉。这时候,靠近邱少云的小李、小张和老王紧张起来。他们三人望着全身被烧着的邱少云,心里十分难受。烈火烧在邱少云的身上,就像烧在他们的心里。他们真想扑过去,帮助战友把火扑灭呀。但是,他们克制住了极度的痛苦,没有那样做。因为敌人正从望远镜里观察着这片燃烧的土地,只要有丝毫的动静,敌人就会发现。这样,不仅救不了邱少云,潜伏计划也要落空,更多的战士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胁。他们以邱少云为榜样,严守着潜伏纪律,等待着贡献时刻的到来。这时候,烈火从腿上已经烧到了邱少云的头上。他忍受着烈火烧身的难以想象的痛苦,立即把手中的爆破筒递给了身旁的小李。10分钟过去了,邱少云还是一动不动地伏在那里,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1952年10月11日晚,他参加所在的部队潜伏“391”高地下面的草地时,遭到敌人的燃烧弹袭击,邱少云伏在原地,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图为油画,表现邱少云忍受火烧、原地不动的场景。

邱少云用年仅26岁的生命铸写了他对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的忠诚。1953年8月30日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罗盛教勇跳冰窟、救助儿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广大志愿军将士,深入朝鲜国土,热爱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朝鲜人民和军队,团结奋战,表现了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罗盛教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于1951年4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

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罗盛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31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罗盛教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几次要求上前线,可是指导员总是耐心地劝说他:“你的决心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正担任文书工作,对消灭敌人是有保证作用的!”罗盛教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从那里传来了呼救声,其中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罗盛教出早操后,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零下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跳进了冰河。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崔莹托出水面。当崔莹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几经周折,罗盛教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过了很久用头和肩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崔莹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把罗盛教救了出来,但罗盛教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为了纪念罗盛教和罗盛教勇救落水儿童的善举,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授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