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件“外套”
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细节”脱离历史语境对待,或将之放大为“历史整体”,其实是重构甚至伪造了历史。对此,人们必须运用头脑、擦亮眼睛,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势头得到坚决遏制,科学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不断弘扬,舆论风气焕然一新。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隐蔽,不断穿上新“外套”,改头换面,花样翻新,从而更具迷惑性。
“秘史”外套
历史虚无主义特别偏爱“秘史”。所谓“秘史”,一般指未公开的历史,就其内容、形式、特点及受众心理等方面来说,更易引起人们关注。“秘史”大多涉及政治内幕、权力斗争和政治人物的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等。在这些方面,一般人不易得到有效信息,又难以作严密推理,这就为某些人利用这个特点随意操弄,以达到某种不能明说的意图提供了方便之门。例如,有人根据只言片语,随意剪裁,绘声绘色描述党内领导人的权力斗争,明明是关涉不同理念、原则、立场、战略和策略等重大问题的争论,却被歪曲成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权术之争,甚至是钩心斗角、肮脏的权力交易。这与严肃的史学研究为说明某些少为人知、扑朔迷离的问题而认真考订事实、厘清因果、评定是非是完全不同的。
“秘史”这一表现形式,自古有之,而近年荧屏中各种秘史剧如《康熙秘史》《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太祖秘史》等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了“秘史”的生存空间。历史虚无主义大概从中受到“启发”。他们笔下的“秘史”可能是片段性事实,也可能是片段性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或者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虚构。如果是作为文学作品,在不违背基本历史事实的情况下,一定程度的虚构是可以的。问题是,一些人以更隐蔽的手法、更迷惑的手段,引诱读者把这些虚构当作“信史”,让读者在了解内幕、窥探秘密的快感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不同认知,达到歪曲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目的。
“艺术”外套
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最基本的功用在于审美方面,艺术家通过创作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受众通过欣赏满足审美需要。这一情形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艺术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利用艺术相对远离意识形态的特点完成历史叙述的“艺术化”,为错误观点、言论等披上“艺术”外套,出现在受众面前。
其实,艺术在审美价值之外,还具有认识、教育等重要社会功能。一些人对此心知肚明,那些以“戏说”、颠倒人物形象等方式来创伤革命历史记忆的现象,以简单化代替辩证法从而导致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背离的现象,以“恶搞”消解“崇高”从而模糊观众理性与逻辑底线的现象,恰恰表明一些人看重的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而是艺术的认识、教育功能。因此,这些现象不仅虚无历史,虚无价值,还戕害艺术自身。
艺术的功能必须得到恰当运用,俾使人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引起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审美情操等方面的正向变化。如若不然,则效果适得其反。例如,网上一个关于“蒋介石书法”的典型案例,开头有这样一段话,“蒋介石最擅长的是楷书,字如其人,蒋介石又名为蒋中正,堂堂正正,楷书也很是符合他的为人和本性”,之后就是蒋介石各种楷书书法展示。在选择蒋介石书法内容时也很有“策略”,如取用“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等一些颇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话语。蒋介石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代表,这一形象已为人所熟知,但该案例打着“书法艺术”旗号,让受众在欣赏蒋介石书法的同时,无声无息地构建了其“中正”形象,是为历史虚无主义运用艺术形式的“典型”。
事实上,关于蒋介石的反动面目历史早有公论,绝非所谓“蒋介石书法”等包装行为所能改变。图为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革命志士的情景 文化传播/ 供图
“学术”外套
学术一般指探究一定研究对象规律的学问,讲究科学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对以往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的叙述逻辑,借“学术”包装,以“学术反思”、“史料佐证”、“争鸣与批评”等形式,隐喻表达政治诉求;通过选择性叙事、边缘性叙事等方式,分散传播错误观点。比如,借介绍和研究西方学术理论之名,解构宏大叙事,通过只言片语或断章取义的方式肢解马克思主义,否定唯物史观,否定“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否定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为“普世价值”作所谓学术论证;又如,借助片段史实或片面史料质疑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真实性,消解已形成的历史定论,在割断历史的连续性中制造矛盾,企图动摇党的领导的历史根基。在文学批评领域,一些人的常见做法是机械套用西方文艺理论和审美范式,以与国际接轨为名宣扬个人主义,解构集体主义,强调碎片化美学追求,解构整体美感;宣扬空洞审美理念,消解人们对美的崇高追求,将文学艺术庸俗化。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一错误思潮不敢“光溜溜”地流窜于世上,而不得不披上“秘史”、“艺术”和“学术”等外套。在这些外套掩盖下,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了从低级手法到高阶手法的转型,即从赤裸裸抹黑英雄人物、历史人物等发展到以历史细节的真实性来伪造历史的阶段。他们在片面、零碎的“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着意发挥其观点,但将“历史细节”脱离历史语境对待,或将之放大为“历史整体”,其实是重构甚至伪造了历史。对此,人们必须运用头脑、擦亮眼睛,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能认清主流、本质和大势,而不因一些次要的、偶然的和迂回曲折的细节受到一些人的恶意操弄。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