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发生了哪些演变?

作者:陈甜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官方公众号 2023-09-15 2883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股错误思潮,改革开放之初以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形式在我国出现,继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今已蔓延四十多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大力批驳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式微,影响力和迷惑性大不如前。这也有力地印证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分析:“十年前……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十年来……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从多学科、多角度切入,取得丰硕成果,注重追踪历史虚无主义新样态、新变化,但对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十年来的演变还未作出整体性分析。因此,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有必要考察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时代特征,审思其态势式微的原因,为在今后工作中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资鉴。

一、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特点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演化出多种形态。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更为纷繁复杂的特点。

(一)历史虚无主义历经起伏变化、波及领域广、运用手法多

根据《人民论坛》杂志对国内社会思潮从2012年至2022年的动态追踪监测,历史虚无主义大致历经上升和回落两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2018年,处于“泛滥”期的历史虚无主义,一是围绕党的十八大召开、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兴风作浪,伺机干扰、破坏;二是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利用国内改革出现的复杂情况,制造杂音;三是围绕党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如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煽动舆论误导民众。但自2019年起,在国内外环境交互碰撞下,历史虚无主义呈现明显的回落之势,影响力急剧下降。2019年令人瞩目的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年底暴发并影响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事件,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国内外发展形势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共识,使其做文章的可能性减小。

历经起伏变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十年间的演变既有改革开放以来的积淀痕迹,又有新的衍生变化。整体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持续在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历史内容上制造“舆情”,重点虚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新领域,运用新手法。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日语教材插图中三位小朋友球衣上印有“731”字样,在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的长篇小说《软埋》,革命历史影视剧中被刻意美化的反面人物和侵略历史,等等。从新手法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前期重在以学术名义“解读”和“研究”历史,明目张胆地采用公开对垒、反诬、围攻等手法。例如,制造“理论陷阱”,将历史虚无主义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者污蔑、谩骂,高调抢夺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显性的手法遭到批判、遏制后,渐渐收敛锋芒,淡去学术外衣,融入大众文化生活,或坐观时变随时释放,或与其他思潮合流,以更加隐蔽、软性的方式渗透。例如,借电影《长津湖》热映,趁机解构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与“饭圈文化”相结合,无视日本侵华战争的惨痛记忆;与激进左派相互裹挟,否定改革开放建设的成就,等等。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手法越来越隐蔽,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容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拥趸,给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和挑战。

(二)互联网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散播的主场域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这意味着历史虚无主义散播场域的变化。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进入4G、5G网络通讯时代,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兴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以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取代了以电视、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成为民众最主要的资讯获取源。历史虚无主义因时而异,转而在新型媒体快速发声,制造舆论、影响民意,凸显“网络化”特征。

从散播主体上看,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每一位民众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形成一定的传播力。在“全民皆媒”的时代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散播者既包括拥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知名人物,又包括普通民众。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网络用户能轻易获得百万量级的评论和点赞,推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左右多数网民的观点和看法,推动网络舆情生成、发展。普通网民也可以通过个人社交平台账号,以发布、转发和评论的形式,参与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散播。

从散播形式上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短小、形式多样。在历史虚无主义者制造的多起网络舆情事件中,其随意裁剪、肢解历史片段,将原本详实丰富的历史内容改编成短小、戏虐的信息,并以文字、图片、音视频、游戏、弹幕、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者截取纪录片中“慰安妇”老人的头像做成动图表情包,手机游戏中将南宋名将岳飞设计为“肉袒牵羊”的人物形象,“暴走漫画”自媒体账号上传短视频亵渎英雄人物,等等。历史虚无主义变得更为“关照”民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诉求,迎合了受众浅阅读的习惯,消弭了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令受众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散播效果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从精英知识阶层完全浸润至普通民众。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有向普通民众蔓延的趋向,但这个过程较为缓慢,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后,才有了渐进的趋势。此后,随着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多个传播平台的启用,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多,历史虚无主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迅速蔓延。以移动“微传播”为载体的历史虚无主义,改变了过往点对点的单线传播模式,形成了点对面、面对面的扩散,这就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扩散速度和散播面积的加剧,产生恶劣影响。此外,网络上的民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错误思潮交织合流,加速了历史虚无主义扩散,使得错误信息散播出现“放大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三)历史虚无主义耦合智能技术推演、升级

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第三个显著变化是利用智能化技术拓展活动空间。从历史虚无主义的生产、散播到影响,都有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影子。历史虚无主义者运用网络爬虫、数据挖掘技术,对微博、抖音、快手等主要社交媒体进行不间断扫描,捕捉当下热门事件、热点话题,筛选能够“蹭热度”的内容,进而设置相关议题,开展舆论渗透。例如,2017年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智能热点分析,借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朝鲜试射核导弹等国际舆情,设置解构抗美援朝、中朝关系的错误内容并进行散播,企图否定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破坏中朝两国人民的历史友谊和集体记忆。历史虚无主义者运用推荐算法,通过为用户画像,寻找受众的兴趣点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连接点,进而精准推送包含用户个人喜好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这种个性化的推荐,既带有主观选择性,又包含散播者的目的性,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使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不断渗透、强化。在该项技术“赋能”下,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较为明显地侵蚀着我国青少年这一易感群体,诱导他们自主地选择、自觉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使其迷失在历史的假象中。例如,2018年某技术工程学校学生,在学校团委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恶搞邱少云、董存瑞的内容。据调查,该内容并非学生原创,而是转自某笑话网站。从中可以窥见,历史虚无主义结合用户喜好,潜移默化、精准影响青少年。

从散播影响看,历史虚无主义者运用深度伪造技术和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模拟虚假用户,批量发表具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言论,以压倒性的数量和较为统一的“民意”,操控大众认知,加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背后有网络水军的身影。这些网络水军在智能化技术“加持”下,开始出现大量的“机器人水军”。它们有不同的头像、身份和账号,能够分析、处理和生成人类语言,并根据特定的主题,自动生成风格各异的语言内容,令人难以区分真假。历史虚无主义者就是利用了深度伪造和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这两项技术,创造了大量的“类人历史虚无主义者”。它们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网络评论、跟帖和讨论,混淆历史真相,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运用以上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争夺生存空间,使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散播更加隐蔽,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加深远。

二、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影响因素

新时代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态势逐渐式微。因此,有必要理性审思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实现影响因子的正确扬弃。

(一)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

当下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影响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起伏涨落。国际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乏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大国博弈、贸易冲突、政治对垒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暴露出美欧国家在政治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弊端。与之相较,我国经受了新冠肺炎带来的严峻考验,确保了国家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以自由、民主、人权标榜的西方话语霸权陷入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日益清晰。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维护霸权之势仍然存在,持续掀起“颜色革命”,刻意打造“小院高墙”,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模糊事实真相。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始终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既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战略目标,成功地推动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国以自身生动的实践,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抗疫取得了巨大成绩,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并成为世界取得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这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在事实层面上终结了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而且还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广大民众在伟大复兴征程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影响民众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二)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揭批、抵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展开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与抵制,其深度和力度均前所未有。在理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多次作出鞭辟入里的分析,这是史无前例的。习近平总书记先是以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为镜鉴,戳破了历史虚无主义“学术论争”“思想认识”的外衣,清晰地向人们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旨在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发表了重要讲话。例如,在中央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攻击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言论作了深刻剖析,他指出:“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习近平总书记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使人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辨识。他提出,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四史”,并强调“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破”到“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系列重要讲话,是人们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新时代以来,社会各界以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现实,通力合作,从实践层面展开历史虚无主义纠治。学界从多学科、多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其中,既有围绕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根源、表现形式、认识谬误、抵御应对的综合阐释,又有针锋相对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具体史实的具体分析,还有从文学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领域展开的思考。这场最初在知识精英群体中蔓延开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党的十八大后受到学界一致的批判和解析,向民众阐明了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虚伪和荒谬。党和政府则更多从实际工作出发,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实施。例如,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纳入法治化轨道;中央及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则开展网络虚无主义专项整治,全面排查、清理涉历史虚无主义账号、平台,设立历史虚无主义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专区,不断强化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力度。除了打击、震慑历史虚无主义外,国家还公开发行《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教育参考片,推出一系列聚焦“四史”的书籍、展览、影视作品和网络课程,进行历史事实宣传教育和正面的舆论引导。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努力下,历史虚无主义不仅逐渐作为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概念,进入到人们的日常认知和话语中,而且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资本力量的渗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资本意志的渗透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演变的重要因素。进入新时代,以数字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其中,短视频用户、即时通信用户、网络新闻用户、网络直播用户,分别占网民整体的94.8%、97.2%、73.4%和70.3%。从中可以看出,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性、颠覆性高新科技,已经改变了人们与世界“沟通”的时效与方式,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在新时代展现得淋漓尽致。技术的力量冲破了传统的社会话语传播方式,同时为历史虚无主义滋生与发展提供了“温床”。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便利和巨量信息的同时,又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风险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媒介平台的飞速发展,资本意志已有影响舆论话语权和社会心理的迹象。资本像一只无形的手,其逐利的本性染指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塑造。例如,2015年加多宝企业官方微博利用微博用户“作业本”拥有的大量粉丝和戏谑英烈的热度,进行凉茶营销。新时代资本意志与信息技术“合谋”,进一步加剧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散播与渗透。首先,资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了一批网络社交平台,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短视频、图片、文字、表情包等各类影像和信息符号,将大众卷入了“沉浸式”的数字化信息界面,并贯穿于日常生活,让每一位用户从中难以抽离,从而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更为复杂多样、日常化的散播途径。其次,资本逐利的本性容易导致资本的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资本控制下的社交平台为了赚取流量和热度,刻意发布猎奇、夺人眼球、耸人听闻的议题,使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常被冠以“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新人物传记”等名头,用以“吸睛”和“圈粉”。如此,严肃的历史内容被碎片化、娱乐化,从价值“有用”转向“有趣”,消弭了人们对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正确认知。最后,社会中充斥的无良资本和反动势力,依靠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从信息生产、分发、影响等程序上,直接开展意识形态渗透,干预舆论导向。他们裹挟推荐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使其陷入暗含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茧房”中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久而久之屈从于资本意志建构的“意识形态景观”;利用深度伪造和智能过滤技术,恶意扭曲历史史实和社会热点事件的事实真相,通过培植的意见领袖加以散播,影响政治决策,引导民众政治倾向,为维护国家安全埋下隐患。

三、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学术思考

历史虚无主义的式微,并不代表其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表明防范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守正创新,有所坚持和发展。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十年我国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完成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三个“历史性胜利”,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是历史虚无主义式微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当前,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加紧的攻势,要从根本上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根本之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硬实力。这样,才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效遏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非议”之声。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还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使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如此,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调动和发挥民众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耐心。同时,将历史虚无主义就社会矛盾等现实问题制造“舆情”的可能性扼杀。

(二)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

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由“硬”到“软”,由直白到隐晦,变幻多样,但其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没有改变。它将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奉为圭臬,制造了悖离历史唯物主义的诸多至谬,违背了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新时代以来,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批驳,使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逐渐被世人认清。同时,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非难与挑战,学界意识到我国史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例如,朱佳木指出我国史学领域存在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权受到严峻挑战;杨艳秋指出我国史学理论尤其是历史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对有关历史进程本身的系列重大问题缺乏有突破性的成果,存在受西方学术思想、学术话语束缚的现象。这些问题和不足给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可乘之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不仅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努力的方向,也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利器和行动指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广泛共识。对于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学界将其作为具有时代紧迫性的重大课题,积极思考并提出构建方向,即要弘扬我国史学研究优良传统,继承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形成的史学共识;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具有阐释力的唯物史观阐释体系;努力提出具有原创性的、主体性的学术思想,打造自己的学术特点和优势等,体现了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和专业性特征。但应该看到,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任务一样,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要深入思考、广泛讨论,以求更大的发展。

(三)注重运用智能化技术,提升网络治理能力

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成果,为其在新时代滋蔓创造了空间和条件。然而,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新挑战,在网络空间治理,尤其是运用智能化技术纠治历史虚无主义方面,我们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一定的应对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战略高度强调:“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要主攻关键核心技术,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对意识形态领域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其优势,规避潜在风险成为当下思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学界注意到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蔓延的趋势,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其蔓延中的运行机理。例如,修晓辉、杜玉华分析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浪潮沉渣泛起,具体表现为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方式设置陷阱,误导群众,并提出应对之策。相较智能化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学术研究则稍显逊色,尤其是智能化技术与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但不能否认的是,智能化技术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因此应加大对智能化技术与历史虚无主义纠治的关系研究,发掘其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应用价值。例如,研发“AI辩论专家”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实时、高效的智能回击;研发“矫正”算法,打破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推荐算法制造的信息牢笼等,通过技术手段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新的延伸趋向。

(四)整合社会力量,构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长效协同机制

新时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较以往变化更为复杂,涉及领域广、运用手法多。这给辨识、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新的样态变化,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如何发挥各领域、各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破”与“立”相结合的理论是社会各界遵照执行的行动指南。“破”,即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既要鼓励专家学者披露历史真相,拆穿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谎言;又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管,从网络信息发布、转发、管理等环节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发声;还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治化方式惩戒散播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行径。“立”,则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历史知识宣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方式;历史知识与新媒体相结合,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界从多角度探索治理历史虚无主义的措施方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资鉴。但还应看到,各学科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研究“用力”不均,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较为突出,而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研究则略显单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关问题跟进迟缓。再者,理论研究成果与政策措施存有偏差,某些研究对策在实施中水土不服,难以落地。由此,如何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建立协同有效的机制,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实效和韧性,是未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结语

根据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变及其特点,反思其影响因素,提出防范建议,目的在于全面、深刻、系统地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揭露其本质、目的、危害,以及其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让其彻底现出原形,从而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无论我们怎么揭批,怎样传递正确的历史史实,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都不可能短期内将其彻底消除。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新时代,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23年第4期,注释从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3
0
0
2
4
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