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首访苏联危机四伏
1950年2月14日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3月4日,毛主席亲率代表团乘“9002”专列访问苏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第一次重大外事活动,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共产党主政国领导人的会晤,对新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巨大。中央成立了主席专列保卫小组,杨奇清担任组长,滕代远担任副组长,罗瑞卿主抓肃反工作。
神秘的“9002”专列一路疾行,但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景下,却暗藏危险。公安和铁道部门等相关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重重困难,粉碎了敌特的破坏、暗杀阴谋,不辱使命,确保了毛主席和代表团的安全。
神秘的“9002”专列
1949年11月12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来电报,邀请毛泽东访问苏联。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70岁生日,毛主席决定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并就两党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商讨和签订有关条约、协定。这是新生的共和国和党的领袖首次外事出访,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高度重视。
11月15日,周恩来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副部长杨奇清及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同时召到中南海西花厅,强调说:“保卫毛主席的安全,就是捍卫新生的共和国。公安和铁道部门要担负起确保主席和代表团安全的重任!”
时任公安部副部长的杨奇清
经讨论,保卫毛主席访苏专列的方案形成:调三个师的部队参加护路;派出三组专列以迷惑敌人;在运输调度上,所有客货列车为专列让路;严格保密,对专列和铁道部、公安部都分别规定代号,主席乘坐的专车为“9002”次,代号“李德胜”。
周恩来决定,成立一个主席专列保卫小组,杨奇清任组长、滕代远任副组长,罗瑞卿主抓肃反工作。全面的保卫工作由杨奇清负责;专列和铁路系统由铁道部负责。沿线车站人员凡有嫌疑者,一律调离;专列上的乘务人员更须严格审查,经铁路局党委书记签字后报滕代远批准。
杨奇清的夫人肖彬后来回忆说:“正当毛主席要动身之际,突然发现一部潜伏的国民党电台露头活动。中央要求公安部限期破案。于是,杨奇清亲自指挥公安部和北京、天津两市的侦察人员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如期将号称‘万能台’(台长、报务员、译电员全由一人担任的电台)的国民党保密局北平潜伏台挖了出来。”
毛泽东出访的前一天,周恩来再次召见杨奇清,嘱咐他一定百倍警惕,绝对保证毛主席的安全;主席专列出发后,密切注意沿途情况,及时通报;为高度保密,主席专列所经之处,各地党政负责干部一律不进站迎送,除非主席特别召见;从首都出发时,中央领导同志也不进站送行。杨奇清坚定地表示:“一定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确保主席访苏的安全!”
12月6日,雪后的北京城玉砌银装,分外妖娆。18时,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异常肃静,三辆列车静静地停在轨道上,四周戒备森严。19时,杨奇清、滕代远先行到车站再一次进行安全检查。之后,周恩来、罗瑞卿上车视察,表示满意。
20时30分许,毛主席从一辆小车上下来。周恩来与罗瑞卿迎上去,向他介绍说:此次路上的安全保卫工作由杨奇清同志负责,滕代远同志协助,保证专列畅通无阻。毛主席听后,风趣地说:“唐太宗李世民出行时带两员大将护驾,就是后来当了门神的尉迟恭和秦叔宝。我毛泽东今天出行,也有你们两员大将,再加上他们两员小将,这不是比唐太宗李世民还要威风么!”大伙都被逗笑了。
周恩来做了个手势,请主席上车,毛主席点点头,走向专列。专列共十节,毛主席乘坐的是倒数第三节。罗瑞卿、杨奇清与滕代远等跟着上了车头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专列。
21时,“9002”专列徐徐启动,向站外开去。站台上,周恩来等目送专列远去。就在半个小时以前,停在第二站台的前驱列车已经发车。
虚惊一场的手榴弹和炸药包
一切都很顺利,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列车到达天津站停车后,警卫突然报告:在专列要经过的铁轨中间发现了一颗手榴弹!罗瑞卿听后大怒:“简直是乱弹琴!保卫工作是怎么搞的?出了问题我们怎么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代?”杨奇清也感到奇怪:“怎么才发现?不是早就清理过了吗?”站在一旁的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赶忙叫人把那枚手榴弹拿来看看。原来,是颗长满铁锈的旧弹,锈成了一个铁疙瘩,不可能再爆炸了。大家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但因为这个意外,大家也更加小心了。罗瑞卿当即和杨奇清商量,临时决定在天津站下车,对此事进行彻查。
罗瑞卿带人在天津站下车后,进行了认真追查,但没有发现可疑情况,估计是有人无意丢弃的。在对铁路沿线的进一步严格检查中,又在天津铁路局杨村大桥的桥墩上发现了一个炸药包,也被及时排除了。
专列所经过的路线,护路部队一公里一个岗哨,一双双眼睛警惕地巡视着四面八方。很快,列车驶近山海关。毛主席饶有兴趣地对杨奇清、滕代远及随行人员说:“‘天下第一关’何等雄伟!我们就要出关了,到此岂有不下车之理?”杨奇清、滕代远一怔,都不吭声,交换了下眼神。
毛主席手执香烟,问:“怎么,不批准?”杨奇清说:“主席,这次出行中央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保密纪律,我们没有权力违反。主席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嘛!”滕代远补了一句说:“主席,我们是为了您和代表团的安全着想。”毛主席笑着说:“知道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嘛!我的安全由你们负责,听你们的好喽!没得办法,山海关呀山海关,这一次我只能望梅止渴喽!”
粉碎敌特的暗杀阴谋
列车到达山海关站后停车,加煤加水并更换机车,机车乘务人员在此换乘。毛主席并没有打消游览山海关的念头,隔窗远眺。中央警卫团团长汪东兴看得明白,于是找杨奇清和滕代远商议,让主席下车看看。杨奇清不无犹豫地提出:天津杨村的铁路桥梁发现了炸药包,进入东北后敌情将更加复杂……
“你们在开么子会呀?”主席顺着车厢过道朝他们走来。汪东兴如实报告,毛主席听后说:“蒋介石早就想要我这条命喽!可是我的命大,硬得很呢,他从前用八百万军队、全副美式装备,也没能把我这条命要去嘛!现在,他想靠几个跳梁小丑、几把手枪、几颗炸弹,就要了我这条命去,那才真是痴人说梦呢!”
杨奇清见已不能再阻拦主席下车,连忙嘱咐汪东兴:“外面风大,帮主席加点儿衣服。”他和滕代远打了个招呼,便第一个走下专列。
事实上,车站和月台上的执勤人员已纷纷猜测:这趟如此保密的专列里,究竟坐的是什么人?他们推测,专列里面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人物,却没想到竟是一个多月前代表中华民族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毛主席。
“毛主席到了山海关!”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向四面八方,也传到了台湾“保密局东北地下技术纵队”那里。
其时,驻台湾的美国顾问布莱德已通过莫斯科的间谍获悉苏联政府正在准备接待中共领袖毛泽东,并将这一情报转告了毛人凤。毛人凤又从“东北地下技术纵队”的电报中证实消息后,立刻赶到台北士林官邸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当即命令他“电令大陆‘东北地下技术纵队’,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干掉毛泽东和他的专列”,要求“派出最有经验的行动人员去东北督战,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准失败”。
毛人凤挑选了高级间谍张大平作为“保密局”特派员,派专机将他空投到哈尔滨的双城林场,与“东北地下技术纵队”接头,针对毛泽东的专列实施“A、B、C”三套作战方案。同时,台湾“保密局”也将这一命令用密电发给了隐蔽在哈尔滨郊外山林中一幢小洋楼里的“东北地下技术纵队”。
但这份密电被我公安部电讯组截获了。事情紧急,公安部火速将密电译文呈交周恩来。周恩来果断命令罗瑞卿立即通知杨奇清,请他根据敌情变化,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全权处理所有突发事件,确保主席的绝对安全。
专列上,杨奇清接了罗瑞卿传达的总理电话指示后,与滕代远商量:“主席要思考和处理全国的大事,罗部长转告总理的指示是由我们全权处置所有突发事件,我看是不是先不要去惊动主席?”滕代远听后表示赞同。
“我想台湾‘保密局’现在所能够采取的行动,无非是动用地面潜伏的敌特组织,再加上空投特务督战罢了。对他们的地面力量,我马上电令东北各地公安局,对所管辖地区铁路的重要部位,火速布控,来个一网打尽。对他们的空投特务嘛,来个发动群众,军民结合,全面监视,随时准备接待。”杨奇清胸有成竹地说。
很快,台湾“保密局”特派员上校处长张大平落入了哈尔滨市公安局设下的包围圈,束手被擒。哈尔滨市公安局连夜突审,查清他的具体行动方案,根据他交代的“东北地下技术纵队”的藏匿地点,一举粉碎了他们的阴谋!
杨奇清当即向主席报捷。毛泽东风趣地说:“这就叫‘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保密局’是‘机关算尽’,可是碰到你们公安部,却‘反误了卿卿性命’。”
7日晚,列车抵达沈阳车站。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一行人上车看望毛主席。专列在沈阳站停留更换机车,换上了“1861号”蒸汽机车担当牵引任务。沿线的车站、桥梁、涵洞、制高点、居民点及所有易于隐蔽的树林、土包、暗道,都布置了岗哨。铁路沿线两侧的每一根电线杆下,都站着一名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他们背朝路基,警惕地守卫着。
列车经过三天三夜的运行,于12月9日到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站。车站南面是中国的长春铁路,北面是苏联铁路,因两国轨距不同,所以要在这里转乘苏方派来迎接的专列。一列墨绿色的苏联高级专列已停在站内待命。杨奇清、滕代远分别与苏联保卫部门负责人、苏方铁道总局负责人交接有关工作后,登上苏方列车,认真进行查看,完全放心后才走下列车,命我方人员搬运行李物品。
毛主席整理了一下衣着,大步走下列车。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元帅、外贸部长缅什科夫、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及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等前来迎接。站前广场上,军乐高奏,鼓号齐鸣,一排排着新军装的苏联仪仗队整队肃立,毛主席走过去时,仪仗队持枪行礼,向中国人民的领袖致敬,毛主席注目还礼。检阅仪仗队后,毛主席微笑着与杨奇清、滕代远等握手,说:“一路上辛苦了,谢谢你们。”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
登上苏方列车后,主席并没有马上走进车厢,而是站在车厢门口向中方送行的同志挥手示意。同志们站在原地,目送列车远去。
杨奇清、滕代远随即向地方公安部门和铁路部门的工作人员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迎接主席专列的返回任务,确保回京安全。
摧毁敌人颠覆列车的计划
1950年2月17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毛主席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于莫斯科时间22时30分登上苏联列车,启程回国。
滕代远在回忆录中写道: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又坐苏联火车返回,在苏联首都莫斯科车站发表了讲话,公布了新闻消息,比出发时更为公开了,更增加了我们保卫主席安全返国的难度。我亲自布置有关工作外,还组织专列到满洲里车站迎接。
汪东兴在日记中写道:26日下午抵达满洲里后,“毛泽东与专门前来迎接的高岗、罗瑞卿、滕代远、张策、杨奇清、汪金祥等见面时非常高兴,和他们谈笑风生,从精神上看轻松不少”。
国内外的阶级敌人没有放过这次“机会”。2月下旬的一个深夜,他们扒开长春市郊外的数里铁路干线,妄图制造列车颠覆事件。我地方公安部门及时发现,立即组织人员修复了线路。
26日深夜,专列由满洲里车站出发。为确保行车安全,迷惑敌人,第一列车内全是空的,任务是轧道开路;第二列才是担当警卫任务的前驱车;毛泽东和所有回国人员都在第三列车上,主席的车厢挂在最后一节。返回途中,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启龙擅自决定将专列开往齐齐哈尔,滕代远发觉后马上制止,并严肃批评了张启龙。此事致使专列在昂昂溪车站稍有延误。
3月4日20时,毛主席一行安全抵达首都北京。至此,历时89天,毛主席率代表团完成了此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访问。
《人民日报》关于毛主席访问苏联的报道
毛主席此次国事访问,签订了对当时冷战格局以及中国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以大国领导人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围绕这次访问,中、美、苏等各方力量在台前幕后都展开了激烈较量,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瞬间。
(作者单位:中华儿女报刊社)
(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19年第12期)
![](https://static.hswh.org.cn/image/qrcode.jpg)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