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作者:王立华 来源:观课堂 2025-02-21 284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这一节的主题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精心策划的宁夏战役落空。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到西北,一共有多少次会师?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两次:一次是10月10日,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一次是10月22日,一、二方面军宁夏南部将台堡会师,当时将台堡属于甘肃隆德。

实际上,团以上部队的会师地多达七八处,还有青江驿、界石铺、老君铺、平峰镇、兴隆镇、打拉池等。会师就算结束长征了,红二方面军是最后结束长征的部队,到此大家都见面了,所以中央把10月22日将台堡会师定为长征胜利会师纪念日。

打拉池会师是部队领导最高层面的,彭德怀的前方司令部在打拉池。一、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后,朱德、张国焘又率领红军总司令部到达打拉池与彭德怀见面。10月25日,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一军与红一方面军部队在打拉池举行了会师庆祝大会。

中央领导相见更往后。当时中央驻地在远离前线的陕北保安,朱德、张国焘等到保安与中央领导见面,是在一个多月后的11 月 30 日。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一共还有多少兵力呢?

依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资料丛书提供的数据:一方面军刚到陕北时是7000余人,加上陕北红军红十五军团,其中有3400余人是红二十五军经过长征到陕北的,此时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已经达到3万人规模;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时是14300余人,之后原为中央红军红九军团的红三十二军编入二方面军,但会师前遭敌侧击损失较大,此时规模为13300余人;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时8万余人,南下时带走原属中央红军的红五军团、红九军团,编为第五军、第三十二军,兵力应在85000余人,甘孜会师时第三十二军编入二方面军,此时还有33000余人。1935年10月会师西北时,一、二、四方面军一共有76300余人。如果再减去直接渡河西去、几乎全军覆没的西路军21800人,应当还有35000人左右。

如果只算走完全程的红军指战员,不算长征中不断加入的,出发时三个方面军加红二十五军共185900余人,最后留下来的应当是3万人左右。

长征结束后,周恩来曾感慨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这话是正确的,红军表面上看是弱小了,但万事相反相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经历过那样一种史无前例的血与火的炼狱锻造与考验,得到了教训和真理,红军才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百折不挠、最无所畏惧、最有坚定信仰和凝聚力、最具顽强生命力和战斗力、最能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最富有逆天改命和改天换地智慧的神圣力量。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就是以这样一支力量为基础和骨干,很快就变的枝繁叶茂,发展成为一支所向无敌的人民军队,在伟大统帅毛主席的指挥下,把旧世界打的落花流水,并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图1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 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让蒋介石震惊,但他认为红军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根本不理会中国共产党一再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命令胡宗南等十几个师向北大举进攻,乘红军立足未稳从会宁地区北移之际,企图歼灭红军于黄河右岸的甘、宁两省边境地区。

为实施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10月10日会宁会师当天,中央书记处发电给朱德、张国焘和各方面军领导人,明确:新的伟大战斗即将开始,为着统一作战指挥起见,拟请朱、张两同志以总司令、总政委名义,依照中央与军委之决定,指挥三个方面军之前线作战事宜。要求三个方面军给朱张的报告、及朱张对三个方面军的电令,同时发给中央军委一份。

因为从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朱德就是红军总司令,周恩来是总政委,一、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时,张国焘取代周恩来任红军总政委,总司令和总政委是对红军行动实施指挥的职位。尽管张国焘曾南下搞分裂,但毕竟北上会合了,此时仍按旧制,但也特别强调,要依照中央与军委的决定来指挥,决策权在中央,不能背离和颠倒。

在明确全军指挥关系的第二天,10月1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下达《十月份作战纲领》,对三个方面军下一步行动,做出了明确部署要求。要点是(图2):

第一,四方面军以1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以加速的努力造船,11月10号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四方面军主力在通马静会地区就粮休整,派多数支队,组成扇形运动防御,敌不进,我不退,敌进节节抵抗,迟滞其前进时间,以期可能在10月份保持西兰大道于我手中。

第二,二方面军进至通渭、马营以北界石铺以南地区休息数日,派支队伸出静隆线以南,威胁胡敌侧翼,滞其西进。

第三,一方面军主力保持固原、同心城间之枢纽地段及豫旺城于手中。第二师相机袭占庄浪,待二方面军到达静隆线后,北上归还建制。第一师及陈支队暂在黄河海原间威胁与抑留于学忠部,使不敢东进,尔后逐渐西移归还主力。

这个作战部署是与张学良沟通过的。他已把蒋介石的部署通报给我方,庄浪是东北军王以哲固守,他请我们大力攻击;蒋介石命令于学忠抽两个师由兰州向定西,我们佯攻定远威胁兰州,以便于学忠守城不出来;胡宗南北进破坏宁夏战役,我们必须停止南敌追击才能进行宁夏战役,但张学良要求红军设法拖延作战时间。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图2

纲领最后还明确,攻宁部队准备以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四方面军3个军组成。四方面军其余两个军及二方面军全部,一方面军独四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可能与必要时也抽一部参加攻宁。攻宁开始时机,依造船情况决定,至迟11月10号前须完成一切攻击准备。

大家记住这个部署,是很明确的,后来在实施上出了问题。

朱德、张国焘很快回电,表示完全同意,并请迅速进行。

按理,领导层反复讨论意见一致,下面就是如何执行的问题。但张国焘真的会认真落实吗?毕竟他口是心非是有前科的,半个月前刚刚搞了一出西进的“甘南风波”,使策划好的静会战役落空。

为了团结张国焘,毛主席做了大量工作,并对部下反复提出要求。

10月10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当天,毛主席给彭德怀电报说:朱、张已到会宁,询问见面人员与地点,中央已复。我们意见,以兄西去就他们为宜。朱、张来电称中央及毛、周、彭,自称西北军委,又一电称执行毛、周、彭所示任务,亦事实上承认我们军委。我们方面曾有两电去,称朱总司令、张总政委,以后即照此种方式解决,以便顺利执行宁夏战役。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图3‍

毛主席还特别强调,这样安排,为了使他增加对于执行军事任务的坚决性,防止可能的动摇性,在目前是防止对宁夏战役某种可能的动摇,须加以特别注意。最后还嘱咐彭德怀,与张国焘见面时“对老问题请一概不谈”。

这些考虑非常细致,包括要彭德怀上门见面,包括要称呼朱总司令和张总政委,包括见面时不提过去的老问题等。一切都是为了团结在一起,实现大目标。

毛主席还对彭德怀说:为求党与红军的真正统一与顺利执行当前任务,对张国焘及其他干部不可求善太急。我们政策应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准备经过长期过程,使他们逐渐进步,估计他们是可能进步的。

这些对红军高级将领的嘱咐非常重要,他们在长期革命战争环境中养成的性格特点,就是敢争是非、也是非分明啊。

10月10日会宁会师那天,一军团是一师师长陈赓前去接迎。考虑他曾在鄂豫皖苏区当过师长,与四方面军许多干部都熟悉,由他来欢迎是最合适的人选。见到朱德总司令后,朱德握着陈赓的手说:“我带你去见张国焘,但你不要乱放炮,应该团结争取他。”但见了张国焘后,心直口快陈赓还是冒出了几句刺耳的话。一意孤行带着大家走错了路,带来的是成千上万红军指战员的牺牲啊!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对他能有好话说吗?但朱德还是连忙拉拉他的衣服,暗示他把火压下去。

其实,对张国焘的态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从大局着眼的组织意志。会宁会师之后没几天,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派林育英去红四方面军,同时讨论了红四方面军情况和中央的方针。毛主席在会上讲:

“四方面军拥护中央是有诚意的。对四方面军应该有个整理,并且应该经过张国焘,才更顺利些。我们应该帮助他,使他的进步能更顺利,并经过他将四方面军整理好。工作怎样做?第一,任命他为前线指挥;第二,张浩同志去的任务主要在政治方面完成统一团结,将四方面军的政治、军事、文化水平提高一步。关于国焘过去错误的性质与程度问题,原则上是不说的。但如说到时应指出:这一错误是严重的政治上组织上的错误;另一方面应指出是个别的、是机会主义性质的(对中央路线的估计不足),但不是整个路线的错误。因为就其整个历史来说,还只是某个时期个别的错误。还有一点,如果他以后不再犯这样严重的错误,将来不一定提这一错误,如果仍继续发生这样的错误,那是应与之作斗争的。”

张国焘最担心的是与中央会合后,自己会因另立中央等问题受严厉组织处理。党内也有一些要求严肃处理的意见,但毛主席坚持的却是希望他自己进步,如果他不再犯这样严重的错误,将来不一定再提这一错误。只有在继续发生这样错误的情况下,那就一定要进行斗争,否则就不能领导革命事业的胜利。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自觉吧?其实,这也是毛主席对党内斗争和错误领导者的一贯态度和原则。

当然,对张国焘,尽最大努力搞好团结是一回事,但也不能一厢情愿,必须心中有数。否则,会对革命事业造成损失。

10月13日,毛主席又致电彭德怀,要求他按照十月作战纲领:做出下一步进行宁夏战役的计划纲要,与朱张面商后提出于军委;派一负责人带电台到黄河边,参加朱张所派的那个军造船与部署渡河战役之指导等。还特别强调:“充分注意个别同志之可能的动摇性。准备在无别部参加时,野战军单独执行冰期计划。”

毛主席在这里是底线思维,把最坏的可能性都想到了,一旦出现意外才不至于惊慌失措。如果张国焘动摇,四方面军参加不了夺取宁夏的任务怎么办?要考虑一方面军单独执行任务的可能性。

高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军事自觉性极其重要,否则,思想理念和认识上失之毫厘,行动上可能会差之千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科学分析形势,不断统一领导层的思想认识。

1936年10月18日,毛主席以和张闻天、周恩来三人名义发报,给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并告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徐向前、陈昌浩等方面军主要领导人,给大家讲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他说:

我党致国民党书,已在全国各地及国民党军队中发生极大影响,得到国民党中及各阶层中广大同情。日本侵略日亟(越来越急,越来越快),亦不能不影响国民党军队的干部。我三个方面军集中,他们有所畏惧。我们正与国民党谈判,他们也有不使谈判弄僵的意思。

张学良本拟飞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请蒋派人到苏区调停,蒋答复日内来陕,主要为对我对日两事。昨日,蒋系将领胡宗南、王均、关麟征、毛炳文、沈克、李默庵、曾万钟、唐淮源等联名给蒋介石、张学良发电,以交通阻滞运输困难为词,拟先从改善给养运输着手,好像有不欲迫我过急,延缓前进之意。被我军包围在李旺堡的马鸿宾白团,蒋介石让张学良营救,经双方接洽,张学良演假进攻,我们借机把白团放出了事。还有,汤恩伯准备援绥抗日,南京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总观各方情况,时局正处在转变交点,我应不失时机,善于运用,争取国内和平,转向对日抗战。

基于这样的形势,要大力争取国民党各路统兵将领。为此,要朱德总司令致书王均、毛炳文,王均是滇军高级将领,国民党军第三军军长,与朱德同是云南讲武堂的同学,毛炳文也是老对手了;要徐向前给胡宗南及其他黄埔同学写信;要贺龙致书何柱国等,何柱国是东北军将领,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还要继续做工作。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图4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图5 云南陆军讲武堂同人录‍‍

毛主席要求写信要“一本诚恳相劝之意,不作任何自夸语,自能发生效力”,同时要求大家,要“一面严整壁垒,提高士气,立于不败之地”。

毛主席专门起草了《致蒋介石及国民革命军西北各将领书》,以党和红军所有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出传播。还亲自代徐向前起草致胡宗南的信。尽管胡宗南是蒋介石的铁杆嫡系,但也不是无脑机器。据1933年访问过他的郭增恺回忆,胡宗南曾反问他:“如果日阀此时再作深入的进展,而我们仍因准备不充而节节退让,你看国民政府会不会因此而垮台?”可见,他对安内攘外也是怀疑的,争取他的思想工作还是要做。

而我们呢?首先还是要做打的准备。战场上不能打胜仗,讲什么道理都没用,战场上把他打败了,他才会考虑你讲的道理。

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彭德怀与张国焘联系去会宁会见。张国焘不要彭德怀去会宁,他和朱德10月23日要到打拉池,徐向前、陈昌浩亦率部前来见面。毛主席又致电彭德怀转朱德、张国焘,要求会谈时请首先注意宁夏战役的准备与部署问题,并以商定结果见告。谈后,朱德、张国焘表示“完全同意彭德怀提出的战役计划要旨”。当天就上报毛主席,第二天毛主席回电同意,强调指出,我处南北两敌之间,非击破南敌无法向北,因此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期间还反复强调:第一步的重点是击破南敌,南敌受严重打击停止前进后,才能进入北面为重点的第二步。

按理,已经反复协商形成共识,又反复强调划重点,应当不会有大问题了。但恰恰就在这个关节点上,出现了颠覆性问题。最后功亏一篑,导致精心策划的宁夏战役落空。

根据彭德怀回忆:张国焘到打拉池后,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和政委陈昌浩第三天还未见到,他到张国焘处质问:徐、陈为什么还未见到?张说:“已令徐、陈率四方面军主力及一方面军之五军团从兰州附近渡过黄河北岸,向武威(凉州)前进了。”而且下达命令时,也是他电告彭德怀时。

10月25日凌晨,在第三十军在靖远渡河成功后,张国焘发出与朱德、彭德怀联名电报,要求九军、三十一军尾随三十军后渡河,尔后五、四军继续渡河。四方面军总部也跟着过河了。主力都过河后南敌怎么打?南敌不能停住宁夏怎么打?而且,张国焘把电报发出后才给彭德怀看,彭德怀气愤地向毛主席报告:这是强加于人的恶劣手段,建议“以后联名电报作为无效”。

10月26日,毛主席给彭德怀电报提醒说:“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出凉州与出宁夏方向完全不同,如果让张国焘继续指挥下去,无法贯彻中央战略意图。于是在10月28日,军委任命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为参谋长,这是在红军总部下面,又设置了一个统一指挥红军作战的前指,制约张国焘胡作非为。

据陈昌浩回忆说:我们渡河后,中间接到毛主席电报:“河西只要一个军、指挥部带两个军仍过河东准备夹击敌人”。这时三十一军、四军正向打拉池前进,毛(毛炳文)部先头已抵靖远,事实上已不好东返。我们率三军渡河虽得总部命令,可是违反军委意图的。国焘同志命令三个军甚至全部渡河,无疑的是执行自己一贯退却计划,而不是真正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如果不是敌情地理限制,三十一军、四军均已渡河。

四方面军已经渡河3个军,还有两个军被敌人隔断在河东。蒋介石以为红军大部西渡,东岸所剩不多,命令胡宗南由南向北大举进攻。胡宗南先头部队向海原、打拉池之间急进,左右两翼均向靖远前进。

敌人轻我锐进之时,也是我们打胜仗停止南敌的机会。

29日,彭德怀提出海打战役计划(图6),要求3个方面军主力协同作战,一方面军6个师集结于打拉池以西,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在打拉池以东,从东西两面侧击北进之敌,四方面军四、五军及二方面军部队保障我突击集团左右两翼安全,在海原、打拉池以南消灭胡宗南1至2个师,以停止南敌。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图6‍

这应当是宁夏战役能不能实现的最后希望了,中央军委立即批准了海打战役计划,通令全军坚决贯彻执行。特别强调:“打拉池、西安州为我军尔后宁夏战役之屏障,万不可失,深望注意。”

毛主席、周恩来还专门给朱德、张国焘发电强调:“目前方针,先打胡敌,后攻宁夏,否则攻宁不可能。请二兄握住此中心关键而领导之。除九军、三十军已经过河外,其余一、二方面军全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此时不知张国焘已经令五军过河了,河东还有两个军),统照德怀二十九日部署使用,一战而胜,则全局转入佳境矣。”

但是,就在30日下达战役计划当天,张国焘又一次破坏计划(图7),命令四方面军四军、三十一军撤到贺家集、同心城,使一方面军部队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海打以南歼敌计划落空,宁夏马鸿宾部还乘机从侧后攻击,在我歼其两个团俘虏千余人后才退去,我不得不向东转移。接着,彭德怀又与张国焘商量,在海打大道以北,海原和同心城之间,布置伏击歼灭王均部,张国焘又是口头上表示同意,却令四军东撤,伏击计划又一次被破坏。

海打南和海打北,两次对敌设伏落空,使国民党军顺利进至靖远、打拉池等地,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道路,隔断了红军主力与西渡黄河部队的联系,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被迫中止。

王立华:张国焘有了前科,毛主席为何还信他?

图7‍‍

对张国焘,党中央毛主席尽管有预感和预防,但主要领导者如此口是心非,如此没有底线的多次拆台和破坏,还是超出预想,防不胜防。

多年后,彭德怀元帅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依然痛心疾首。他气愤地说:如果没有张国焘这个反革命破坏,红军是可能完全控制西北地区的。我们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地位就要优越得多。

先是静会战役落空,再是海打战役落空,最后导致精心策划的夺取宁夏战略计划落空,局势一下子大变。国民党军乘胜迫进,我们不得不放弃豫旺以西大块土地。如果打不退敌人,站不住脚,甚至“将被迫放弃陕北,东渡黄河”。

胜败就在转瞬间啊,如何才能挽救危局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王立华
王立华
0
0
0
6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