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一个涉嫌盗窃文物毁坏长城之徒,竟被媒体塑造成了英雄
作者:佚名
来源:环球时报公众号
2016-10-08
2290
国庆前,耿直哥曾经撰写过一篇5000字的长文,为大家详细讲述了为啥媒体炒作{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事情,而在那篇文章发出后,耿直哥本以为有人再触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应该从专业出发去探究事实。
可现实却是,昨天一家大媒体,就再次发布了一篇技术事实上完全错误的报道。 而比对于长城保护的不了解与无知更可怕的是,这篇报道中,一个涉嫌盗窃长城文物、甚至损毁长城的图利之徒,却成了保护长城的英雄!
我们今天就要扒一扒昨天报道中向记者痛陈“游客减少了一半”的信源提供者,同时也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刘福生。
(图为刘福生最初爆料时拿出来的两张修缮前后的对比图) 在我们和人民日报已经公开辟谣,澄清说这两张图说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且所谓被“抹平”的地方在修缮前根本是下图中的这种严重残破、几近消失的样子时,那刘福生居然今天在面对上海这家大媒体的采访时,仍然公开造谣,把辽宁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抢修工作,说成是把“老太太剃成了10多岁的秃子”。 而上海这家大媒体派去现场的记者,再次采信了刘福生的谣言:把完全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两处长城的段落进行了对比。 然而,如果说记者至少还是因为无知,那么从一开始就故意用错误的图片在媒体上屡屡误导公众的刘福生,则是无耻。 在接受上海这家大媒体采访时,他就宣称自己从2003年就开始自发保护这段长城。并且煞有介事的说:2003年到2014年,这段野长城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多,但2014年修缮工程竣工后,游客数量锐减。附近的农家乐也关闭了两家。(图为刘福生在接受山东某电视台采访时,还在拿错误的照片误导公众) 一些网友在看到刘福生后不禁产生疑问:对于这段高危野长城的修缮目的,到底是为了吸引游客还是为了保护长城本身?网友的质疑很犀利,今天耿直哥就告诉大家刘福生为什么要这么说! 经过采访多位当地基层文保工作者,以及民间的长城保护志愿者,我得知的消息是,这刘福生之所以如此拼命的“带节奏”,就是因为他本身想借着这个野长城发财,他希望更多的游客去这处野长城,向他购买门票,住他的农家乐! 一位常年在野长城上清扫没素质的“驴友”丢弃的大量垃圾的志愿者就表示,他就曾在几年前一次带志愿者上长城清理垃圾的过程中,被刘福生和他的妻子堵住索要门票钱。然而,根据他事后从文保部门了解,这段长城根本就不允许收费。刘福生的做法是违规的。 实际上,在昨天的报道中,这刘福生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希望游客多多去大毛山野长城的欲望,不断地通过记者埋怨文保工作者对于长城的修缮导致游客减少。然而,那位向耿直哥爆料的志愿者就表示,如今游客仍然很多,而且他们乱扔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更可怕的是这些“驴友”还会直接从长城上偷砖石,装进自己的自驾车里拿回去卖!这根本不是刘福生所说的“游客对长城的破坏并不严重”。 这位志愿者还不无担心的表示,保护野长城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减少游客,“可如今媒体和刘福生勾结在一起这么反复炒作,恐怕反而会令游客越来越多,长城的保护更加艰难。” 但更让人震惊的还是下面这张图。这是一张去年拍摄于刘福生在当地一处房屋门前的照片。大家注意看这房门两侧的石炮,经过多位长城专家鉴定,这正是那“最美野长城”上面的文物,却被刘福生私自拿到自己家中!这更是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 另外,刘福生如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宣称自己从2003年起投资了500万保护大毛山长城,然而这一他自己空口说出的数字不仅严重存疑,而且他的这种所谓的保护更因为完全是受私利驱使,因此反而对长城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耿直哥所获得的一份资料就显示,大毛山段其中有三处烽火台,就因为刘福生胡乱修缮,竟将其它墙体上的石头堆砌到了原本顶部应是一片平面的烽火台上,结果将烽火台修成了炮楼子,以至于文保人员都不知该从何入手恢复了。(图为被刘福生胡乱修葺的烽火台,被他随时胡乱堆砌出了垛口墙)(图为这类石筑长城的烽火台顶部本应呈现的平面,需要提醒的是这是一个圆形的烽火台,而并非大毛山段方形的烽火台,但顶部结构都是一样的) 而且,刘福生这种私自乱修长城的做法,同样也触犯了刑法。 最后,耿直哥还从了解当地村民的志愿者那里得知这刘福生在当地村民中的口碑不佳,不少人很反感他那种把长城据为己有的想法。 但可悲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涉嫌盗窃文物、欺骗公众的人,却不断地在这次野长城事件中被媒体当成保护长城的英雄不断采访。昨天的那篇报道里更是将那些与他同一个利益链条上的人对他的各种吹嘘,直接写在了报道中,没有任何调查核实 。 所以,耿直哥今天也不得不放弃假期,再写这么一篇文章揭露这个刘福生,并再一次告诫我的媒体同行们:请你们保持专业和谨慎,不要轻率的给一个骗子站台! 然而,昨天的这篇报道,让我对这件事情的走向更加不乐观了。毕竟,基层工作者对于媒体已经有了抵触,而媒体们则把发声的舞台留给了刘福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