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

作者:谢磊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2014-08-26 681

 原标题: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

  编者按: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明确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

  【解读】

  范玉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意涵

  当今时代,战略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主题词。处于伟大历史复兴进程拐点的中国就处在这样一个战略时代,这是一个全球化语境中文化思潮空前激荡的时代,也是国家软实力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日益走入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中心。国际上,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反扩张、渗透和反渗透的博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对文化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全球性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全球市场,越来越多的区域文化经济融入现代世界市场体系。各种文化力量之间的博弈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随着施政目标的全面推进,习近平的文化战略思想凸显,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郭建宁:核心价值观 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需要精神旗帜、思想引领、文化导向,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沈壮海:道德人心领域亟需良好治理

  在价值观建设中发挥好文化的作用,我们需要理性面对自己文化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开掘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当下的价值观建设便可以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承继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关于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的论述、关于如何“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等的论述,关于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论述等,为传承优秀传统、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程惠哲:价值观感召力从何而来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要素和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建设重点,承载着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体现着评判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理清根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会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迷失方向。身为中国人,当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弘扬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解读】

  王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初步总结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发挥的作用,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强盛,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次论述。这些论述看似零散,实则有一鲜明主题,下面从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作用和努力方向三个方面,谈谈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

  郭齐勇: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

  习总书记面对国内外极其复杂的形势,处理内政外交棘手问题时,自觉地调动传统文化的资源,得心应手,应付裕余。关于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强调返本开新,在认真学习、摸清家底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时代价值,增强中国走向世界与未来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密集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学习这些指示,对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

坚守阵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传播正能量。宣传思想工作能点亮精神的火炬、吹响前行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何在各类新闻信息蜂拥而至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如何在网络、手机等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中,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如何在应对国际上不和谐的质疑声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诸多问题,考量着新闻工作者的智慧。

  【解读】

  李希光:摸清思想意识形态的领土与阵地

  在新闻宣传的管理层面,宣传工作要从科层体系的行政主导转向扁平组织的政治主导,这是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基础设施。如果一个政党远离政治并主动放弃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放弃培育并呵护自己的舆论领袖,将会导致一些党内思想领袖和党外的政治同盟者弃党而去。而这将导致出现政党与大众、尤其是与处于中下层的大众疏远。只有在各个舆论场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中国共产党才能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掌握舆论引导力。

  习近平同志的8·19讲话和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研讨班开班式上的2·17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在舆论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体制和机制方面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指导改革和健全新闻宣传体制机制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

 强基固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在物质财富剧增、国际经济格局重塑、中国崛起备受关注的同时,我们还应致力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走出一条文化强国之路。

  【解读】

  张峰:习近平文化形象浅谈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公众对其历史和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活动成果的综合印象和评价认知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很重要。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很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四个方面的国家形象,维系起来的是一条纽带,就是文化形象。

  邹广文: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建构路径

  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显出来的创生力量。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重视建构文化软实力,不仅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输出有问题,影响力受到限制,而且还会被别人占领本土市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黄元:中华文明内核如何实现良性延伸

  就中华文明而言,在系统构建之后,迄今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消耗,尽管文明的内核仍然在熠熠生辉,但其中的“综合性能”已经显然呈现出“取用不敷、应用不胜”的现象。在2000多年的国家治理进程中,由于在根本上没有消除封建专制体制所导致的人性压迫与阶级对立,从而导致全民族创造能力被大大地内耗而削弱,缺乏对于整个宇宙、地球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理性探索和遵循。

  在一个社会,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如同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需要良好的治理一样,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道德人心领域也需要良好的治理。文化的力量、价值观的力量与国家治理的其他力量共同使用,国家治理才能达于善境。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战略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