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超规格纪念孔子,有何话外音?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9-26 1604

 核心提示:思想的力量不在于造成“文明冲突”,而在于让人们找到不同价值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文明之间的“永久和平”。当“西方中心主义”“历史终结论”席卷世界,在各地造成种种流血和冲突,染红了世界版图之时,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尤为可贵,儒家的世界意义也就凸现了出来。

    9月24日,孔子2565年诞辰前夕,人民大会堂。不少研究儒家的学者风尘仆仆赶来,找位置,落座,相互交流……

     他们是来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直到主持人宣布议程,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大会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家主席习近平。

     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尚属首次。不久前,课本中拿掉古诗词,习近平批评为“去中国化”,而且在出访的万米高空,还不忘重申把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今天,习近平高调纪念孔子诞辰,其实是再次为传统文化“撑腰”。为何如此重视孔子、重视传统?其中大有深意存焉。

习近平超规格纪念孔子,有何话外音?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一)从党情看,执政需要汲取传统力量

    事实上,弘扬传统文化,早已是中央领导的共识。

     最近,还有一个中央领导出席过国际学术会议。刘云山在今年七月出访时,参加了在哥本哈根商学院举行的“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研讨会。

    在这个研讨会上,对于我们党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价值观、秉持的执政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在今天的讲话中更是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传统,既不否认过去,不做文化虚无主义的信徒;也不回到过去,做文化复古主义的“粉丝”,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应有的政治品格。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终究还是要生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之上的。否则,只会造成水土不服,成为毛泽东所批判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内在就蕴含了将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而在世界文明长河中,只有中国延续了大一统的两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执政党而言,无疑是一块“执政富矿”,值得执政者从中汲取力量。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基于此考虑。

(二)从国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撑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习近平是以国家主席身份出席本次大会的,换言之,习近平首先是站在国家的高度来阐述:一国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所言:“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而这,也不是习近平第一次表现他对孔子的“爱好”。我们应该还有印象:早在去年11月,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100多本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我们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道德却不断滑坡:社会上,老人家跌倒了,路人却在犹豫要不要扶;市场上,商品流通了,“地沟油”却不断侵蚀我们的餐桌;官场上,不少官员顶着“红帽子”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此种现象,不一而足。反观于此,民族复兴道路上,重建精神道统,迫不及待。

    但历史的创造,从来不是“无中生有”;重建道统,首先需要回望历史。习近平要“仔细看看”有关孔子的书,深意正在于此: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文化支撑。

    不可否认,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虽然巨浪淘沙,但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如何才能避免这些文化糟粕?无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应该是有所鉴别的对待、有所鉴别的继承,而不是“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不是回到过去,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三)从世情看,和平需要东方智慧

    习近平在讲话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今年3月,他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有这么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关于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故事,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为什么要回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比如“协和万邦”“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习近平近日在印度访问时,即引用俗语“邻居好,赛金宝”谈中印关系。而中国近代以来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也让中国更能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正视文明的多样性,不是以一个文明消灭另一个文明,不是消除文明之间的差异,而是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上,魏晋时期,佛教东传,吸收了不少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宋明时期,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

    思想的力量不在于造成“文明冲突”,而在于让人们找到不同价值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文明之间的“永久和平”。当“西方中心主义”“历史终结论”席卷世界,在各地造成种种流血和冲突,染红了世界版图之时,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尤为可贵,儒家的世界意义也就凸现了出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1
0
44
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