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源发言:关于启动人文学科振兴工程的建议

作者:李景源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5-03-31 103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滋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的发展与繁荣。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的指引,需要历史镜鉴的启迪,需要文学力量的推动。这些话对加大人文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萎缩、衰落。基于我们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的成功经验,我们呼吁国家启动“人文学科振兴工程”计划。具体提案如下:  

一、深刻认识发展和繁荣人文学科的重大意义

  37年前,邓小平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指出,中国未来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他的话指明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任务和使命。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思想大国。学术的积累和人文学科的繁荣,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性环节,重视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对于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自觉认识人文学科对文化建设的独特价值是加强人文学科发展的前提。事物都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文化本身也不例外。文化的形而上的层面是指文化的抽象精神层面,当人们讲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文化的兴衰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生死时,都是着眼于文化的精神层面来讲的。近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都是有关文化实质内容的争论,是选择何种价值体系的争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是直接研究和阐述文化精神的。人们把文、史、哲学科称作思想性学科、精神性学科,就是因为这些学科直接与塑造人的心灵相关。与知识性学科(实用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不同,思想性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们以人文精神为研究对象,是最贴近人生和人心的学问。

  2、人文学科的重要使命是解决文化建设面临的人文精神的衰落问题。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民族危亡相伴随的是中国文化的衰落。文化衰落的集中表现是学术文化的衰落,中国的学术文化在国际上逐渐失去正统地位、丧失独立性。如国史方面,当年陈寅恪有“今日国虽幸存,而国史已失其正统”的悲叹。针对中国学生纷纷到日本学习中国历史的状况,他痛心疾首地写下了“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的诗句。在道教方面,国外也有“道家道教在中国,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在法国和日本”的断语。许多志士仁人都把学术文化的兴亡视为关系吾国民族精神生死的大事,针对中国文化和学术的险恶处境一齐发出了“国灭,而史不可灭”,“国亡,而文化不能亡”的呐喊。在抗战期间,大家竭尽全力为民族复兴著书立说,冯友兰写出了“贞元六书”,熊十力出版了《新唯识论》,金岳霖写出了《论道》和《知识论》,钱穆出版了《国史大纲》,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时至今日,我国人文学科在国际上做到学术独立的地位尚未完全实现,这是全体国人和人文学者必须坦诚面对的时代课题。

  3、人文学科振兴工程同马工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解决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科边缘化问题,中央从2004年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必须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国际共运史上,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建立以后没有能够长期保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实现同本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与人文学科发展密切相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使命,它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对传统文化从学术上达到内在的理解,实现它与传统文化跨时代的沟通和创造性的转化。要做到这一点,根本条件在于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壮大。离开人文学科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目标将会落空。

  4、人文学科的学术繁荣是根本性的文化建设。人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文化资源是文化的客体存在形式,文化的主体存在形式是人的文化素质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文化资源的民众化,要以人文学科的繁荣为中介,人文学者对文化资源历史价值的挖掘是国人对民族文化产生归属感的前提条件。文、史、哲学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原创性开发,人文学科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传承,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关系到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归宿。如果有关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心都流失到国外,如果我国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都处于二、三流的水平,中国就无法真正实现文化强国梦。为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和支持,采取重大举措,使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启动人文学科振兴工程的具体建议

  1、在大学生培养和大学教育方面,从指导思想、培养方式、教材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多措并举,提高人文教育水平。

  (1)在指导思想方面,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人文学科建设。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2)在培养方式方面,创新培养模式,在高校开办人文实验班、文科培养基地等。例如武汉大学创办的人文实验班,实行两通教育。一是打通本科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前两年学好文、史、哲的共同基础,中间两年学习专业方向的课程,后两年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二是打通文、史、哲三科基础,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实行“厚基础、宽口径”教学。在其他高校,如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吉林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东南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助于人文学科振兴,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有助于国家人才战略发展。

  (3)在教材建设方面,借鉴马工程经验,组织高水平团队为文、史、哲领域的人文专业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编写高质量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进去。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客观需要。

  (4)在课程设计方面,加强通识性的人文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2、加大对人文学科领域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激发青年学者的创造力,为人文学科发展壮大生力军。

  (1)提高人文学科领域青年学者的待遇。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建设资助力度,尤其是对青年早期职业生涯阶段要给予特殊的关心和支持,制定出相关政策,设立青年学者奖励计划;提供专项经费,鼓励青年学者对外交流、参会、出版,全面提高青年学者研究能力。国家要尊重人文学者,让他们有体面的生活。

  (2)在科研项目方面增强对人文学科领域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在国家社科基金、高校系统、社科院系统等设立人文学科专项课题,使热点问题研究、现实问题研究与基础学科研究协调发展,使集体攻关与个体自主研究协调发展。人文学科研究讲究积累、循序渐进,所以更需要给予政策倾斜、扶持。

  3、为人文学科领域高端人才提供更加便利服务,发挥资深专家、学者的思想智力优势,把人文学科发展推向新高度。

  (1)适当延长人文学科领域专家、学者退休年龄,根据实际需要做好返聘、外聘工作,延长学术生命。

  (2)给资深专家、学者配备学术助手。同时妥善解决学术助手的培养和成长问题,使之教学互长、共同提高。

  (3)鼓励退休专家、学者继续参加学术活动,支持资深专家、学者在专业性学术团体中继续兼职,助推学术发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