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文艺创作不能重犯精神上“缺钙”的“软骨病”
作者:董学文
来源:《求是》
2015-10-14
739
文艺创作是高尚的事业,追求真善美是它的永恒价值。文艺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去发现自然、生活和心灵之美。做到这一点,需要文 艺家和接受者自觉传递和吸纳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创作中那些有害的负面观念,恰是妨碍文艺创作发挥正能量的思想桎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此有深入论述,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搬掉妨害文艺创作的绊脚石
近年来,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文艺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文艺创作中存在着“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 态和“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思潮。他们相互联系、彼此呼应,对文艺创作的危害不容忽视。
“去思想化”的要害是导致文艺庸俗化、空壳化,使文艺的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发生大面积的转移和颠覆。“去思想化”阻止人们去思考,而失去思考能力对 一个民族是致命的危害。它只迷信和服从于一种简单的“感官快乐”原则,追求一种“集体性无意识”状态,最终达到让文艺摆脱所谓的“意识形态控制”和“去政 治化”效果。由于对伦理、道德、世界观漠不关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逐渐空壳化,这种创作也就失去了精神影响力和美学支点,作品因此失去了灵魂和光芒。可 以想象,没有思想高度的创作怎么可能攀上世界文艺的高峰。
“去价值化”是个虚伪的说法。它打着“去价值”的旗号,实际上在为另一种价值诉求鸣锣开道。所有的文艺创作都有价值承载,不赋予创作价值导向的作品是 不存在的。“去价值”也好,“价值中立”也罢,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只不过倡导者不便明说。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 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试想,倘若文艺作品没有了价值成分,取消了价值尺度,丧失了任何“有用”性,那它 还能打动人心、让人震撼、让人愉悦、让人得出美丑判断吗?去除价值因素的文艺创作,会“立刻显出不死不活相”,只能变成为空虚、苍白、枯燥、无聊、逃避净 化功能的语言和文字游戏,变丑为美,变猥琐为高尚。因此,“去价值化”的本质是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错误的、腐朽的价值观打 开空间。
“去历史化”则是解构主义的产物,它势必走向抽象人性论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文艺及其表现对象如果除去了历史维度,放弃在历史真实前提下求得艺术真 实,文艺创作注定陷入凌空蹈虚、“戏说”、“穿越”、“恶搞”经典、断裂破碎、干瘪乏味的新形式主义泥淖。无论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其他流派的文艺创 作,如果放弃对历史真实的追求,都会落入这个泥淖。恩格斯曾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 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文艺的“去历史化”,显然与这种见解背道而驰。“去历史化”,说穿了,不过是在臆想和独断的基础上对“五四”以来的 进步历史、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的辉煌进程加以回避、稀释,加以扭曲、否定和妖魔化的另类表述罢了。当下出现的对党领导抗战的怀疑、对刘胡 兰、邱少云等革命英雄的质疑等等现象,其目的就是使历史变成一种没有深度、激情和审美的东西,其核心是怀疑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去中国化”有点自己提着头发上天的味道。身为中国作家,却要完全消除本土特征,能办得到吗?文艺创作假如真的从作品形态、主题、题材、语言、个性、 意境、理念等方面都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跑,阻绝自己的血脉,放弃应有的尊严,又怎能去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 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同丧失了精神脊梁的“洋奴”有何区别?这种创作是不可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的。
“去主流化”的本质是排斥和反对“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创作的主流,是审美地反映亿万人民在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和波澜壮阔的建设功 绩。文艺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向上向善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多元”碰撞的状 态,因此强调“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才有了根据。“去主流化”的后果,是以“多元”代替“主导”,使创作走向“支流化”、“末流化”,走向所谓的 “内宇宙”和“卿卿我我”。一旦把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当作不值一提的东西, 那么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消极颓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沉浸于“小我”的“窃窃私语”和“一地鸡毛”就必然成为“香饽饽”。这和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 大民族优秀作品的愿望是南辕北辙的。
铸造中国精神这个灵魂
文艺要铸造人的灵魂,这是文艺分内的事情。铸造什么样的灵魂,则是区别文艺高下优劣的分水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 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就把对文艺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升华到了新的水平。无疑,那些始终以人民生活历史进程和整个民族奋斗复兴沧桑巨变作为表现对 象、注重揭示民族深藏的义无反顾进取精神和旺盛创造力背后的价值的作品,那些把创新和开拓作为民族发展不竭动力予以讴歌的作品,总是令人感动,让人肃然起 敬。
毋庸讳言,相当一段时间内,文艺创作中存在着忽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信奉偏颇文艺观的现象。有些作品,几乎到了忘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的地步。什么是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其内涵有高度凝练的概括,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艺的历史和实践已反 复证明,这种中国精神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和巨大的感召力。
文艺创作如何体现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角度出发,已经给出了切中肯 綮的答案: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 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 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这段话包涵着丰富的文艺思想。一则,它告诉了我们处理当代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辩证关系;再则,它明确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 的内在关联;三则,它尖锐坦率地批评了崇洋媚外的、不健康的“西化”倾向和心态;四则,它对各种轻蔑中国精神、放弃真善美追求的文艺论调作了渗透骨髓的批 评。可谓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它的核心就是强调文艺创作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任何“以洋为尊”、 “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任何看人家眼色行事,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或不惜丑化历史、辱没民族以迎合洋人 口味的扭曲态度,都是需要纠正和克服的。
那么,不赞成“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是不是就无须向国外学习了呢?当然不是。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 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成果。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的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因此,在文艺创作上要防止各种片面 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观点。向国外的先进东西学习,不等于在西方价值观和理论学说面前低三下四、挤眉弄眼、丧失创造的主体性。鲁迅当年就说过: “虽是西洋文明罢,我们能吸收时,就是西洋文明也变成我们自己的了。好像吃牛肉一样,决不会吃了牛肉自己也即变成牛肉的”。“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 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外之既不后 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文艺要在开拓创新中迈上新台阶
文艺创作中的这些负面观念,既有悖于“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原则,也有悖于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是风行一阵子的西方后现代主 义思潮的衍生品。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语重心长地指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广大文艺工作者须得有认识上的这份清醒,须得有文化上的这种 自觉。
如何提高创作上的自觉和自信,关键是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珍视传统,紧接“地气”,努力消除愈走愈窄的“路径依赖”和“因袭依赖”,充分调动起作 家、艺术家的原创精神和开拓积极性。再不能一味地追随、迎合与模仿了,再不能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奉若神明了。文艺创作中那股浓郁的人文情怀再不能被无理 说教和世俗欲望的暴风吹散了;文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内涵再不能被无端地稀释和抽空了;文艺创作中信仰迷茫、理想迷失、精神上“缺钙”的“软骨病”再不要重 犯了。文艺创作中作家要有自己独立的体验、冷峻的思索、透辟的判断和深邃的主见,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这样,作家、艺术家才能“成为时代风 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为了提高创作上的自觉和自信,作家、艺术家要克服浮躁情绪,消除卑怯心理,拒绝名利诱惑,潜下心来创作。在这方面,作家路遥堪称楷模。众所周知,他花 了多年的心血,累得两鬓斑白、皱纹纵横,最后憔悴和衰弱得像个垂危的病人一样,才完成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作家倘若没有这股子忘我拼命的干 劲,没有与故乡人民和黄土地的血汗浸泡,没有如海绵吸水般地汲取学习,怎能创作出如此紧扣时代脉动、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和生存勇气、凸显社会主 义价值理念、既砥砺人心又感人至深的经典作品。
时代的大发展需要文艺的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期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跟上时代生活的脚步,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努力使我国文艺创作跃入新境界。
(作者:北京大学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