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恶搞红色经典说“不”

作者:宋雪玲 来源:光明日报 2018-03-02 2135

向恶搞红色经典说“不”

宋雪玲

近年来,红色经典歌曲、宣传画和英雄人物被恶搞、调侃和丑化的现象时有出现。恶搞作品以解构神圣、拒绝崇高为思想特征,以“无厘头”的表达方式和哗众取宠的传播风格,颠覆严肃的文艺叙事和历史主题,彻底消解原作的积极意义。恶搞作品短时间内赚取了不少点击量,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恶搞红色经典是对本国历史的漠视,是民族文化的自我鄙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红色经典与几代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紧联系,是中华民族成长的记录,是一段充满伤痛与鲜血的历史,在其产生的时代鼓舞了人民斗志、凝聚了民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核不因时代的流转而泯灭,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恶搞红色经典,是对那段充满血与火历史的不负责任,是对现代人们记忆中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情感的严重伤害,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自我糟蹋。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蹿红网络之后,立即引发众多网友的愤怒。可见,公众对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是否定的、反感的。

恶搞红色经典是对文艺的破坏,更是对社会精神的伤害。当前尚有少数受众认为恶搞红色经典是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体现,作为舒缓压力的工具“一笑而过”,并无不可;还有的创作者辩解说,这是一种文艺创作,并没有太多恶意,是符合现代人口味的艺术再创造——社会上弥漫的这些错误思潮,无疑对这种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也有个别观点称,真正的经典不需要守护,“因为既是经典,必然经受过上百年、几百年时间的检验,它的经典性是撼不动的。”这样的逻辑更是荒谬至极。经典拥有其本身的魅力和价值,是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和检验的,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伤害经典作品的理由。由于部分受众综合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在形成,辨识力较低,恶搞作品误导部分受众的价值判断,也会伤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青少年耳濡目染离经叛道的低俗作品,往往会把追逐无厘头文化作为时尚,把叛逆、反传统作为价值取向,进而放弃理想,丧失进取心,这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恶搞作品是对文艺和社会精神生活的严重伤害。如果听之任之、不加制止,必将危害风清气正的主流文化,引发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

恶搞经典现象的出现,暴露的是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创作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并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恶搞作品频现,正是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理直气壮地向陋行、浮夸和炒作说“不”的时候了。一方面,对那些依靠恶搞红色经典、丑化英雄人物、歪曲革命历史来获取名利的人,不能仅仅只是道德谴责了事,而要对其亮明底线,同时通过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对少数不明就里、在恶搞作品面前点赞欢笑的人,尽可能为其供应更多昂扬向上、真正具有感发和引领力量的精神食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5
0
0
0
0
2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