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五笔字型”与汉字命运——再论王永民的历史功勋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9-03-27 2316

“五笔字型”与汉字命运

——再论王永民的历史功勋

全根先

全根先:“五笔字型”与汉字命运——再论王永民的历史功勋

古往今来,因汉字而改变命运的人多矣,而反过来能对汉字命运产生影响的又有几人?仓颉创造汉字,蔡伦改造和发明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都是中国文化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人物。然而,这样的人毕竟屈指可数。

当今中国,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推动汉字信息化、将汉字带入信息时代的“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王永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了奖章。

或许有人会问:在电脑、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拼音输入、手写输入广为流行,“五笔字型”这个发明还有那么重要吗?

调查表明,五笔字型自1983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形码”输入法,联合国总部和我国的党政军许多部门,尤其是出版界、金融界,使用五笔字型的大有人在!

我们认为,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五笔字型”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必须站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才能认清和把握五笔字型的价值。

汉字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不长,不过五千余年,与整个人类历史相比,可以说是沧海一粟。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印度的梵文、南美的玛雅文字,以及突厥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早已成为仅供学术研究之用的“死文字”。

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能松柏长青,也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

从甲骨文算起,汉字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汉字记录并凝结了中华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和伟大基石,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最强大的纽带。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形成了“汉字文化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汉字在“汉字文化圈”中的命运一落千丈,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认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欲将其废除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汉字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个危机,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得到解决。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T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标志着人类从此将进入信息化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汉字能否成功地运用于计算机、跟上这个时代,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难题。有人甚至断言:“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产士!”与此同时,企图用拉丁字母即汉语拼音替代汉字的呼声再次鼓噪起来。

1983年8月28日,经过1800多个日夜的艰苦摸索,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通过河南省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次鉴定会上,《英华大字典》主编郑易里先生激动地说:“从今天开始,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项发明的意义今天还难以估量。”“五笔字型”的发明,犹如黑夜中划破长空的一道璀璨亮光,为命运多舛的汉字划了一个时代,并为汉字“走拼音化道路”画上了休止符。1985年12月,国家将成立30余年的旨在实现“汉字拼音化”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五笔字型的发明,是汉字发展史上事关生死存亡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某种程度上说,是王永民挽救了汉字的命运。如果没有王永民,汉字将面临一场生死劫难,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的汉字可能就会逐步走向消亡。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当代毕昇——王永民”纪念邮票,即表明“五笔字型”这项发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汉字输入电脑何以成为难题

“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乍听起来,这句话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可是,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异常严峻的一大难题!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有法新社记者这样写道:“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用手写他们的报道!”这是为什么?难道我们真的是没钱为记者们买一台电脑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的文字——汉字遇到了“卡脖子”的瓶颈,即如何输入的大难题!

在世界潮流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如果汉字不能输入计算机,意味着汉字将被时代所淘汰,由此而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汉字是决然不能被淘汰的。尽管中国各地方言比欧洲各国的语言差异还大,汉字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畅行无阻。以汉字为纽带,把言语不同、风俗不同、血统不同的中华各族连在一起,形成了有着共同“汉字血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文字,行之数千年,所以糅合种种异分子之国民而统一之者,最有力焉。” 为什么汉字输入计算机成为难题?主要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图形,根本无法用26个英文字母键输入!

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曾经历一个基本相似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假借,然后开始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由初期表音阶段(假借字阶段)最终发展成为表音(拼音)文字,以数量不等的字母组合记录语言;二是向形声化发展, 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发展成为结构简单、形音义统一的表意文字。一种文字究竟朝着表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方向发展,是由这种文字能否充分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能否适应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发展等因素所决定。历史表明,汉字朝着形声化方向发展,成为一种表意文字,能够充分满足记录我们的语言需要,完全适应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

然而,计算机问世以后,因为它终究是西方人的发明,他们不可能为我们专门设计一套“汉字输入方案”。如果他们设计了,那么,我们为此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可以想见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字工具曾有过四次伟大的革命:一是我国东汉时期蔡伦改进发明了造纸术,为文字书写创造了最廉价、实用的载体;二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文字传播摆脱了笨拙的手抄、可以大规模地迅速复制;三是1868年美国人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发明的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打字机,实现了文字工作的机械化,这一次革命与使用汉字的中国无缘;四是我们正在使用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文字的输入、存储、传输、编辑以及花样翻新的输出设备。汉字能否实现信息化、跟上计算机时代,就看我们能否拿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

世界各国的计算机专家公认:“对于数据处理和计算机系统来说,主要的输入装置是靠手指操作的键盘,并且今后很多年内必然还是这样……文字输入的首要方式,仍然是打字键盘”。但是,怎样才能造出适合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键盘呢?早在1926年,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就说:“中国字的整理是一件最难的事。然而这件事业却又是不得不做的事。第一,字的分类与排列,第二,字的次第又是一切‘索引’的基本”。为了攻克汉字输入计算机这一重大科技难题,科学家们可谓殚精竭虑。

国家对于如何解决汉字输入难题给予了高度重视。1978年12月,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在青岛召开了汉字编码学术交流会,这是我国汉字编码研究工作的第一次盛会,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名代表与会。会议共收到各种汉字编码方案40多个,基本反映了当时我国汉字编码的主要思想和取得成绩。1980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钱伟长任会长。1981年,首届中文信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王永民在会上发表了题为《62键层次分解汉字编码方案及其键盘设计》的论文,被与会专家誉为当时全国“最佳四方案”之一。1982年,王永民构思设计的“62键”键盘制作成功,并成为制造汉字专用键盘的一个典型。

与此同时,汉字键盘也在不断创新:整字大键盘(1950-1978),2000多个字,一个字一个键,像一张桌子那么,需要哪个字,按一下就“输入”了;主辅键输入方式(1970-1980),这是对整字大键盘的一个改进,一个按键上印有9-16个甚至24个汉字,作为辅键,左右手交替按键,即可把主键上的某个字“输入”;“拼形组字”256键中键盘方案(1978),由北京大学王选教授领导研制,该方案选定1000来个构成汉字的“部件”,分组安排在256个键位上,依照汉字的“结构”,积木式地“拼合”出所要的汉字,这个方案的优点是组合输入的汉字可以很多,设备成本也比大键盘低,但是效率不高,需要掌握“拆字”的部件和规则。

正当汉字输入计算机陷入以上所述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设备庞大、成本高昂、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的“迷魂阵”中难以自拔之时,王永民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五笔字型”输入法不需要专门制造汉字输入设备,直接采用标准英文键盘输入汉字的方法横空出世,实现了汉字与26个西文按键的“无缝连接”,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曾经有人作过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五笔字型,中国人的办公桌上每台电脑都“拖带着”一个笨重的专用“汉字键盘”,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情景?如果五笔字型不是王永民发明、而是外国人的“专利”,数以亿计的中国电脑为输入汉字每年不知要付多少钱?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显然,这样的结局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王永民能发明五笔字型

有人做过统计,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为成千上万的汉字能简单快捷而又准确地进入计算机,倾其全力从事研究与奋斗的专家学者不下万人,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试验成果更是不计其数,申请专利的汉字输入法多达6401种,获得专利的汉字编码法就有1756件!那么,在数量如此众多的汉字输入法中,为什么王永民的五笔字型能够脱颖而出呢?

汉字有几万个之多。拼音是为汉字注音用的,拼音既不能代替汉字,更不是与汉字一一对应的“汉字编码”。1978年青岛会议上提出的几十个汉字编码方案中,没有一个是用拼音输入的。汉字是方块字,由笔画组成,如何选择汉字的部件、字根或码元,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文”与“字”,如同化学中原子与分子的关系,“文”相当于原子,“字”相当于分子,分子是由原子合成。要对汉字进行编码,必须把这些“原子”和“分子”搞清楚。

1978年起,王永民带领他的助手,把《现代汉语词典》中12000个汉字逐一分解,做成12万张卡片,从数以百万计的统计记录中,归纳出600多个组成汉字的字根。在对海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王永民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定量的《字根频度表》,创立了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及其数学模型。再考虑字根(部件)的组字频度和实用频度,首先优选出200来个“组字字根”(或称“码元”),然后运用键盘设计“三原理”,实现最佳的键位组合。在3年多的时间里,王永民可以说摸透了每一个字根的“脾气”,从180键、90键、62键、36键,最后直接使用英文26个键盘,达到汉字输入方案的最高水平!

说到底,汉字输入计算机问题,这是一个涉及文字学、计算机科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概率论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决不是单一的“汉字学”所能完成的。要为数以万计的汉字依据“字形”设计一套科学实用的编码方法,让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以便高效、正确地输入汉字,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的过程中,他提出的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及其数学模型尤为重要:

一是相容性原理。在只用25个按键的情况下,把200个字根分为多少不等的25个“家庭”,每一“家”对应一个键位。分组困难在于:这些字根谁跟谁能“和平共处”在同一个键上,键入时能够互不影响,重码字最少。为了这个“相容性原理”,需要作千百万次的“字根组合”试验,才能从无数种组合中找出最佳组合。

二是规律性原理。字根安排在键位上“各自有家”之后,还要根据笔画特征分区划位,有规律性,便于记忆。然而,为了追求规律性,往往又要打乱原来初步实现的“相容性”,甚至要推倒重来!这是一个更高、更难的目标。

三是协调性原理。在初步实现“相容性”与“规律性”的基础上,要计算出“用这样一个键盘”,按照“编码规则”输入“所有汉字”时,左右手每个手指的负荷量。这个负荷量,必须与各个手指的灵活程度相匹配——“能干的”食指负担要重些,而“无能的”小指的负担要轻得多,这样才能保证打字时“顺手”不累,越打越快。如果出现严重不符,就要重新调整各个键上字根位置,让字根搬家,而这势必又要部分打乱原已设计好的“相容性”与“规律性”……

“三原理”,三个目标,它们既相矛盾,又要统一,要同时达到最佳值,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实验过程,达到目标谈何容易!为了实现“多目标的统一”,王永民在积累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试验,建立了数学模型,最终完成了汉字输入键盘的最佳设计,成功地与英文输入键盘“无缝对接”!王永民说,不运用这样复杂的数学方法,是根本无法设计出五笔字型键盘的。而五笔字型之所以能从数以千计的汉字输入法中一枝独秀,正是因为有科学理论与试验方法作支撑。

五笔字型输入法问世以后,立刻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83年9月2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对此作了重点报道。不久,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到郑州录制了一期“新闻联播”。1984年8月,王永民应邀到联合国总部,演示五笔字型输入法,美国多家媒体以“举世称难,今迎刃而解”“中国软件大突破”为题加以报道,至今联合国总部汉字输入仍采用五笔字型。1985年,五笔字型移植入国产0520计算机CCDOS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获得应用。1986年后,五笔字型先后获得了美、英、中三国专利,IBM、苹果、微软等国际著名电脑公司纷纷购买采用,开中国电脑专利技术进入国际之先河。1987年与1988年,国家科委与国防科工委向全国、全军正式发文,要求推广普及五笔字型。与此同时,王永民还与王选教授签订在照排系统中免费使用协议,有力地推动了汉字信息化、办公自动化与印刷技术革命进程。1999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在其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中,把王永民称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就这样,王永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创新,实现了中国人在计算机时代让汉字度过生死劫难的一个梦想!

“五笔字型”与坚定文化自信

五笔字型是一项我国建国以来基于广泛而又深刻的理论研究与大胆创新的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这一成果的诞生得益于中央领导及相关部委以及河南省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体现了王永民先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所具有的中华传统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敢为人先,自强不息,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勇于创新。

如今,虽然五笔字型在电脑和手机用户中使用者的人数可能已不是多数,据估计目前大约有数千万人,但是,五笔字型在汉字输入法中的独特优势并没有因此消失。汉字的三大属性——形、音、义,只有形才是唯一的,容易辨识、不易混淆。有的人可能习惯于用拼音,不过,众所周知,汉字读音比较复杂,一音多字现象大量存在,在国家标准字集中,读yi音的字就有407个,哪里会有唯一性?就汉字构成而言,“六书”中,形声字所占比率最大,“字形”才是汉字文化的根。

然而,当下用拼音代替汉字的倾向仍没有被坚决遏止!远离汉字“字形”的“拼音输入法”广为流行,实际上已造成一个严重的社会后果,“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现象仍很普遍,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错别字连篇,以讹传讹,不堪入目!由于“拼音”输入脱离了汉字的“字形”,久而久之,汉字必将“形神俱灭”,如果“拼音输入”继续大行其道,必将导致满载中华文化基因的大部分汉字“安乐死”!因此,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以汉字作为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必须高度重视与汉字“字形”相应的“形码输入法”!“形”才是汉字之本,应当从幼儿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抓起。否则,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必将被“空心化”,在汉字拼音的“光环”下,汉字将名存实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还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才能让汉字“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千条万条,最基本、最重要的只有一条,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肯定汉字,学习汉字,应用汉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定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这是人民的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精神载体,其重要意义不容低估。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从汉字传承做起。王永民是推动中华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改革先锋,是汉字信息化的民族英雄,五笔字型将汉字带入到了信息时代,其作用和影响遍及海内外,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必将载入史册。

(全根先,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总审校,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红色文化收藏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影像史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理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8
1
0
1
7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