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作者:王希苏 来源:方法学苑 2022-06-27 3764

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与本质。这个判断为我们认识西方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不知道它无处不在,也不觉察它的力量。

如果我们对集体主义文化进行理性的检视,厘清它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这是中华民族的法宝,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支柱。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将中华民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我们的生产方式将它凝聚成一个大家庭。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从地理上看,我们有一圈天然屏障。我们的北部是浩瀚的、人烟稀少的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西北是绵延千里的山脉、盆地、沙漠,西南是喜马拉雅山,南部是云贵高原和广西的十万大山,东部是大海。

这个地理构造,外族人难打进来,我们也难走出去,为我们种族的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外部条件。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承蒙中原大地的哺育,江河淮汉的滋养。我们自称是神州华夏赤县九州中央之邦。我们由衷地爱戴和依恋我们的国家和祖国的土地,有着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哪怕是海外游子也念念不忘叶落归根,回到中国

从生产方式上说,我们是农业国,生活状态相对稳定,不似游牧民族流动性大。加上农村的道路和交通不发达,局限了人口的流动或民族的迁徙。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几千年来,几十、几百人祖祖辈辈住在同一个村庄里,人与人的关系贴得很近,邻里间你来我往,分外亲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耕田种地,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是我们共同的企望,旱涝灾荒是我们共同的劫难。丰年大家一起庆丰收,天旱时大家一起求雨,雨水多时一起排涝。我们同生死,共患难,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老天爷让以农业为生的中华民族成为名副其实的命运共同体。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从人类学上说,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炎帝、黄帝、蚩尤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三大祖先。我们最早的典籍就以神话的形式记录了我们的先民们与自然奋斗的故事,其中最知名的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神农尝百草等。

中国人人种纯净,鲜有混血儿。《百家姓》收有628个姓氏,公安户籍系统中录有一万多。我们十几亿人就是这一万多老祖宗的子孙后代,同属一个大家庭。中国人一说我们,就是我们大家。我们的也是我们的,是大家,是国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从历史看,夏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的雏形。公元前2100年以后是商、周、春秋、战国,延绵了200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我们经历了20个朝代,83个朝廷,494个皇帝,又是2000年!

秦始皇是个继往开来的伟人。说他统一中国,不仅在于他打败六国、收拾了分裂的政治局面,他还推行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

规范了语言文字,就确立了文化传承的载体;统一了计量标准,就给社会交易灌注了活力。百度上说,公制度量衡最初是由法国人在1790年首先提出来的,比我们晚了2000年!。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正是由于规范文字和统一度量衡这两大历史功绩,中华民族才在实际上成为一统。这五千年间的昌明盛世、战乱灾荒,于是成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史。

公元前1-2世纪,司马迁写《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大概是刻在竹简上的,因为蔡伦发明造纸技术是200年后的事。他以当时的史籍为据,翻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间的重要的历史人物。

以后的各朝各代,直到明朝,均有正史记录,合称《二十四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它纵观从公元前403年的周朝到公元959年的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然后从创业、守成、衰败、中兴、乱亡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历代帝王治国方面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供后来的统治者借鉴。

一个国家有如此完整的历史记录,这世上绝无仅有!如此丰富的、共同的、值得骄傲的集体记忆,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世上也无与伦比!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从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在公元前8世纪,我们的哲学、文学、社会科学已经相当发达,我们的诸子百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早一个世纪,思想的深度、高度、广度也超过他们。流传于世的作品如四书五经,诗、书、礼、易、乐、庄、荀、老、墨、韩非子,《春秋》、《楚辞》、《离骚》、《九歌》、《孙子兵法》等,至今还在诵读、引用。哪怕没有读过这些书,谁不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为贵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还有后来的唐诗宋词,传颂千年,至今仍是中国文学最耀眼的名片。这些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智慧、人文修养、道德操守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

我们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样的启蒙读物教我们处世做人,有各类演义体的流行文学教我们立德仗义,还有《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四大名著,教我们正人伦,辨是非,行忠孝。孙悟空、关羽、岳飞、包拯是中华品德的人格化身,也是我们立身处事的楷模。千百年的耳提面命、耳濡目染,使得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智仁勇、温良恭俭让成为我们民族整体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汉语里中有成千上万个四字成语,它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成语的寓意广而深刻。认知类成语如瞎子摸象、井底之蛙;哲理类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励志类成语如宁静致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善类成语如大公无私、任劳任怨;批判类成语如贪生怕死,趋炎附势;处世类成语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警示类成语如见微知著,居安思危等。这些成语的背后有故事,语言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我们在三言两语中意会言传,心领神会,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继承并传递着历史和文化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我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价值观意识。我们的成语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着其他任何语言都不具备的特异功能。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从历史成就上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战天斗地、抗敌御侮,集体创造了无数物质和文化的奇迹。长城,大运河,兵马俑,故宫,都江堰,乐山大佛,杭州西湖,敦煌莫高窟等,只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这些文化古迹,无时无刻不在昭示中国人民所共同拥有的历史;而武术、京剧、国画、书法这些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增强着我们的民族意识。

王希苏:集体主义: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轴

由此形成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在我们的思想、言行、举止上处处有体现。让我们看一个有趣的案例:美国总统出桃色绯闻,美国人批评他撒谎,狡辩,不承认事实,但没有人将他的个人品德与国家名誉扯在一起。而我们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国外举止不当,比如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人们会认为他丢了中国人的脸,遭到同胞非议不说,自己也觉得愧疚。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承担有集体主义的义务。

审视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从维护领土主权,反对分裂,到实行人民代表制度,多党合作、参政,到关注民生,全民社保,精准扶贫一个也不能拉下,处处可以看到浓厚的集体主义的色彩。

我们的出发点是保护、发展全民族的长远利益,西方制度的宗旨是保障所有个人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初衷不同,由此衍生的制度、政策、发展路径也就不一样了。

(来源:方法学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王希苏
王希苏
7
1
2
3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