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经济竞争,中国怎样胜出

作者:王小东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357

经济竞争,中国怎样胜出

王小东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已是举世瞩目,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如何,则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其关键点在于中国在技术方面能否实现升级,摆脱目前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取得竞争优势的状况。这其实也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的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两种思路

实际上,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讨论,除了意识形态、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两大主题之外,第三个主题就是围绕着中国如何实现技术升级的问题。

第一种思路认为:中国必须使用国家产业政策来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进步,超越市场在技术阶梯上所给予中国经济的位置,这样才能满足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才能保持住经济发展的后劲。

与此相对,第二种思路则认为中国应当按照市场给予中国的技术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不应急于在技术上追求超越市场的进步。中国这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虽然并不完全受第二种思路左右,但基本上是沿着这种思路走过来的。

第二种思路使中国在经济竞争中胜出

如前所述,沿着第二种思路发展的中国经济取得了速度上的骄人成绩,但对于这一思路的批评至今不绝于耳,最近两年更是强烈了起来。笔者在十几年以前是主张第一种思路的。然而,客观地评价这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说,中国经济不仅仅取得了相当高的发展速度,在基础性的生产技术方面也正在逐步升级。

在这个问题上,外国在华的投资者、工程师和跑合资企业的记者,有着实实在在的感受。日本记者藤堂安人这样写道:“如今的中国,机械加工等领域的基础技术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从在华日资模具厂商学到技术的人员自己创业,然后再培训公司职员———依靠这种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人学到了日本技术。另一方面,在汽车等领域的尖端技术方面,日资汽车厂商也开始着力与中方建立合作关系,向中方提供最前沿的技术。而且,在一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维护服务等管理技术方面,中国也大踏步地赶了上来。总之,中国很有可能迅速掌握上述三方面的技术。”

日本人对于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感到“苦涩”,认为他们好不容易教会了中国人技术,中国人却往往辞职离去,自己开厂与日本人抢生意;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基础技术方面正在稳步提升,而日本除了继续与中国人合作,向中国转移技术外,别无选择。即使是在研发方面,研发中心实际上并不能离开制造中心太远,所以,因为制造业在向中国集中,现在仍旧留在欧美的研发机构,最后不得不迁到中国或离中国较近的地方。日本有人认为欧美的研发中心将首先迁到日本,因为中国还没有做好准备,这将缓解日本因制造业的迁出而造成的经济空洞化。但实际上,根据德国人的说法,研发职位已经大量迁出德国,转移到教育水平高而工资低的地方,特别是中国。

笔者认为,前面所述是一个大的趋势,它的依据是一些非常基本的因素:中国的工资低,工作时间长,而劳动力的素质却并不那么低,而且正在稳步提高。不仅仅是普通工人,工程师和白领也同样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他们往往比西方同行工作时间更长,能力更强,而工资却低,同时供给十分充分———中国现在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投放到劳动力市场上。经济竞争就是由这样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因素决定的。从这些基本因素看,中国在单纯的经济竞争中已呈胜势,甚至可以说已经是胜势明显。

未来的问题将是政治性的

如果说中国在现在的经济竞争中会遭遇什么严重的问题的话,这个问题恐怕就不在单纯的经济竞争中了。实际上,笔者认为,中国未来有可能遭遇的严重问题很可能是政治性的。简单地说,就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会否允许中国这样一路赢下来,会否以政治力量乃至军事力量来干预经济竞争,以阻止中国的胜利。

它们显然有这样做的动机:首先,它们有国内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是与中国在经济竞争上的节节胜利有关的;其次,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它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容忍一个与它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取得如此强大的经济力量;再次,从地缘政治考虑,它们能否容忍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幅员如此广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强国。

当中国在经济竞争中高奏凯歌时,中国人必须对于这样一种前景有所准备。这就又要回到前面所说的第一种经济发展思路。这种经济发展思路实际上就是将这样一种前景考虑进去的。

在十几年前就使用国家产业政策来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进步,也许是过早了。今天能否这样做,也值得商榷。然而,今天的中国也许已经有必要考虑两种经济发展思路、两种经济发展道路的适当结合了。随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政治壁垒,单纯依赖市场实现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乃至赶超西方强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适当考虑第一种思路已经成了必需。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的需要。▲

2006-6-15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王小东
王小东
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