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挑战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挑战及对策
王达品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内涵、本质和作用,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哪些挑战与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马克思恩格斯赋予“意识形态”新的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早而有之,源自西方近代哲学家对社会意识与现实关系特别是与现实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研究。1801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一书首先提出了“意识形态”这个术语。但在马克思恩格斯这里,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意识形态是人们物质生产生活的直接产物,并随之而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意识形态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没有脱离具体社会存在而“普世”之意识形态。其次,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维护自身统治服务,而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代言”。第三,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因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意识形态遵循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诚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和特点,简言之:意识形态是为政治、政党服务的思想话语体系。主流意识形态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意识形态与政治及国家利益紧密相关,意识形态的斗争总是为政治及国家利益服务;意识形态的内核是主导价值观,在现实中体现为话语权和软实力。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挑战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马克思提出的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是科学的。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当前,在复杂、多元、开放的国内外环境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从意识形态的内部挑战看:一是苏东剧变后,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总体上看,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有所下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不无市场。二是改革深化而形成的多元利益格局,必然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多变,而不断累积的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新中增强阐释力说服力,以一元引领多元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话语对一般性受众的影响呈现弱化趋势,一些错误思潮与言论借网络之道泥沙俱下,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形成强大冲击。
从意识形态的外部斗争看:一是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是一项长期战略。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伊始,作为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立的理论与学说,受到打压和攻击。二是青年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三是渗透的形式日趋多样和隐蔽。如重视非政府组织、现代传播媒体、宗教、外交以及经济等途径的综合运用。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综合施策,立破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是学习把握中央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立足全局,综合施策,立破结合,形成长效机制。
一要认识到位,“弦”不能松。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如果意识形态出问题了,新中国几十年改革发展的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
二要责任到位,制度不能“疏”。要贯彻落实中央印发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办法》,切实把意识形态的导向、要求融入各项工作之中,不能仅仅是党委抓、宣传部门抓;融入岗位职责、考核管理、领导述职、督查指导等相关环节之中,层层落实,不然只能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丢了”,时间长就“忘了”。“制度”篱笆既要留出空间,但在关键与底线上不能出现疏漏。
三要引领到位,理论不能“空”。抓好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建设是基础,只有正面的东西树起来了,真正做到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抵御错误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作者单位:王达品 市委教育工委)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