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

作者:陈学明、罗 骞 来源:北京日报 2018-06-02 1311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

陈学明、罗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对中国来说,今年还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标志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40周年。这些都是值得隆重纪念的重大事件。纪念是为了让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事件和伟大思想与我们同行,成为我们走向未来可以依傍的力量。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自从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马克思主义就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血脉相连。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站起来”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任务。今天,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着新的时代挑战,面对着新的历史机遇,开始了新的奋斗征程。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纪念马克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能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智慧,为已经开启的新征程获得足够的精神滋养。

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经历各种艰苦探索,中国最终从“站起来”经历“富起来”,走进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强起来”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强盛、军事的强大,更是指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是社会整体变迁的过程;中国“强起来”并不是一个现代新兴国家的崛起,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相结合,探索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和生存方式、走向未来的过程。因此,中国“强起来”是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发展的过程。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核心和关键。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强起来”就有了内在灵魂和理论保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全方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淡化了,它就像作为观念的“悬设”,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一些人认为,随着中国走向“强起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已经式微,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已经不适应“强起来”的中国实践的需要。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未来的意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管用了。如今的中国富裕了,强大了,不再需要革命,不能再批判剥削压迫等等。他们主张,走进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的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理论。或者说至多在口头上提提马克思主义而已,对马克思主义不要当真,当真了就会害人害己。总之一句话,就是要直接或者间接地放弃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一种新版本。这种版本以时代的变迁为基础,以新时代的特殊性为根据,掩盖在思想创新的旗帜下,因此颇具迷惑性,在社会现实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对其错误和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

中国的“站起来”与“富起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那么,中国要进一步“强起来”,是不是还继续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使中国“强起来”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对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的强调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绝不是一般的政治观点,也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它有着与中国走向“强起来”相一致的政治寓意和政治内涵。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国“强起来”至关重要,因为“强起来”除了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和准确把握现实之外,还依仗于正确的理论导向。这一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是完全一致的。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砥砺前行。只有振民心、聚民力、凝民智才能形成磅礴之势。无坚不摧的磅礴意志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蒸蒸日上,势不可挡。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国“强起来”的伟大事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离不开群众史观的指导。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真诚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各项事业才能够顺利完成。坚持人民主体理论不仅是要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还要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共同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之中。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自豪地宣布:“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在“站起来”“富起来”基础上进一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时刻,我们在精神上、文化上的主动性无疑应当得到更突出、更全面的展示。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深入阐发了“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范畴,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说,中国的“强起来”内在地呼唤着精神文化方面的自强、自信。

关于人们的精神文化,古往今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众多门类、派别都作出过精彩的阐述,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定性的文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打破了以往思想史上的唯心主义迷误,科学界定了人的精神因素在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是界定了人们那种具有社会性特别是阶级性的精神因素——“意识形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尤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凸显了精神文化的支柱性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确证和延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准确建构中国“强起来”过程中的精神支柱。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指导

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现代性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实现的过程。所以,研究什么叫“强起来”,以及如何才能“强起来”,就是要研究现代性在中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才可以称之为“强起来”,我们今天究竟该如何正确地对待“现代性”才能“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面对现代性,中国要“强起来”的根本问题也正是如何面对现代性。

世界上没有一种现代性理论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相提并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诊断、批判和超越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应当是整体的,中国不能只是停留于“片面的现代性”,只有全面地实现现代性,才能真正“强起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只有将之克服掉,才能真正“强起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是可以也应当超越的,中国必须在实现现代性的同时还超越现代性,通过超越现代性来使自己真正“强起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必然卷入到各种复杂的关系之中,中国必须根据复杂现代性的现实,正确应对各种矛盾,使自己走向“强起来”。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在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变成现实。中国“强起来”将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强起来”的中国将奉行一种什么样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是坚持扩大开放还是像美国的特朗普政府一样回到贸易保护主义?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还是向外输出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是继续坚持和平共处原则,还是因为国力的增强而演变成为一种强权政治?是坚持促进共同发展,还是唯我独大,追求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和主宰者?世界对此很关注。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强大起来的中国外交正影响人类未来的发展。因为中国强起来,不是一个小国家的强起来,也不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超大文明的复兴。它的世界历史影响将是强大而深远的,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的事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已经震撼并将继续震撼世界。这一事件的世界意义和历史影响已经被世界强烈地感知到了。

中国的“强起来”不是要再度成为一个中央帝国,也不是要像现代列强一样,更不是准备重构一种世界霸权体系。相反,它将通过对悠久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不仅超越自身的传统,而且超越现代文明,开启一种新的人类存在方式和国际交往关系。因此,“强起来”的中国需要真正的大国外交,需要以一种穿透历史和现实的根本思想作为指引,具备总体的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一种总体性的世界历史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地位,我们的国际交往才能形成大格局和大气象,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的进步发展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制定了自己的纲领,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这是一个从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到逐渐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行动指南。这是一个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完美结合的纲领,将现实中短期的任务和远大的人类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今天中国“强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也必须将现实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没有超越现代文明的远大理想和未来方向,中国的复兴就没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中国“强起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要愈来愈凸显出世界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提法,我们要结合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提法来理解,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方案”作了更具体的规定,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所以,解决人类问题,就是要靠更好的社会制度,就是要不忘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远大理想”,科学论证共产主义新社会,在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当中不断趋向于这个新社会,在当代中国,就是要立足中国“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不断追寻和展现人类文明的新样态。

“强起来”的新时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中国引进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和处理具体的中国实际问题,而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正是这种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历史任务,总能够与时俱进,灵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时曾经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什么时候我们用好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事业就可能遭遇曲折,甚至可能走上歪路邪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今天,更需要很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起来”的新时代,要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高度

理论和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旗帜,而丰富的实践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土壤。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我们不做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的同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将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一种新的历史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中国“强起来”的新时代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强起来”的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多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丰富和发展着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它们丰富的时代特征。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地位,理清各种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非常重要。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种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与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打破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基本策略,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总是以辩证对话的方式展开。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开放过程中才能引领时代的发展,成为时代的旗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3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