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质问《环球时报》:中国道路必须明晰

作者:石破天 来源:红歌会网 2013-08-17 885

  转载者按:近来,境内外媒体关于中国道路左与右的讨论此起彼伏,环球时报8月16日发表社论《“左右论”是当下舆论场的一时嘈杂》,是对这一讨论的及时回应,也有网友对《环球时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下文原发红歌会网,原标题《<环球时报>莫要混淆视听,中国道路必须明晰》。本网转载时略有删节,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环球时报8月16日发表社论《“左右论”是当下舆论场的一时嘈杂》,许多网站转载时将标题改作《中国“左转”的思想和舆论基础尤其不厚实》。

  这篇文章混淆了左右的界限,更让人不清楚什么是左,什么是右,至于什么是“中间道路”,则更为不清楚?这篇文章又开启了关于改革问题的讨论。其实,没有几个人真正反对改革开放。全党全国都认识到,中国必须改革,不改革会亡党亡国。但关键是:究竟要往哪个方向“改革开放”?这却一直是各执一词,甚至是一团浑水。诸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这样的重大举措,亦是如此。

  《环球时报》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这样的概念都是确定无疑的、意义明确的,那是否能够请《环球时报》站出来解释一下,你所认为的“改革开放”、“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都是什么意思,具体标准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环球时报文章指出“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整体上是超越左右的。有过那么多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对“左”和“右”都有较高的警惕性,国家政治路线朝着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猛摆都缺少群众基础,只有稳健改革的“中间道路”才能受到广泛认同。”

  至于什么是左什么是右,什么是中间道路,环球时报解释:

  “关键是什么是“左”和“右”?反对改革开放,无疑是“左”。但有人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成“左”,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也当成“左”,把国家不按照他们的非理性要求做事都当成“左”。”

  这一段的后半句说对了,许多右派反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可惜前半句却说错了。

  大多数左派并不反对改革开放,他们很明白中国不可能回到三十年前。自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自从中国的国际环境改变之后,中国的发展道路肯定会变。中国从不排斥和西方国家做生意,只不过有一段时间帝国主义对中国封锁,中国才没法和西方做生意。

  大多数左派要求的是,要按照建国初毛泽东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来办事!历史从来也不能原路返回,中国回不到计划经济时代,但是我们必须继承历史上优秀的一面。

  大多数左派反对的是,造成严重腐败的发展模式,造成严重两极分化的发展模式,造成鲸吞国有资产的发展模式,大量资源贱卖、环境破坏的发展模式,大量汉奸卖国的发展模式,大量外汇储备支援美欧的模式,货币发行与美元捆绑、货币主权丧失的发展模式,中国的顶层经济权利被美元所控制的发展模式。

  环球时报文章指出,“另一方面,要求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疑是‘右’。但如果把呼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当成‘右’,把要求严惩并治理腐败以及呼吁、践行舆论监督也都当成‘右’,甚至把加快市场经济建设也当成‘右’,就会出现同样的混乱。”

  这一段的前半句说对了,右派就是要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是后半句却是在混淆视听、栽赃。

  “把要求严惩并治理腐败以及呼吁、践行舆论监督也都当成“右””,这一句毋宁说是在栽赃。左派从来不把严惩腐败、践行舆论监督当做“右”。

  反而是右派积极在中国推进腐败,国企私有化、国有资产的大规模贱卖造成了天量的腐败行为。这些行为的鼓吹者一直都是右派。比如茅于轼言论“贪污5000亿不是大事”;张维迎的“国有资产冰棍论”,“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有资产,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张曙光,“腐败和贿赂成为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费。”

  而如今在党内、政府内许多人腐败之后,这些曾经的鼓吹腐败者则摇身一变,开始反对腐败。他们先制造了共产党的腐败,而后再借助腐败打倒共产党,实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这个逻辑也符合党内的许多腐败者的利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他们的腐败行为始终是违法的,所以他们要改变国家的根本制度,选出他们自己人当总统,使得他们的权力、利益合法化。

  至于,“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建设”这些词汇,则一直是语意不清。到底是按照谁的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市场经济建设”。具体标准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环球时报是否能解释一下,不要再浑水摸鱼!

  环球时报文章指出,“我们认为现在大谈“左”和“右”必将造成对舆论的误导。中国在直面实际问题,在推出具体计划。比如八项规定、严惩腐败、群众路线、经济转型升级等都是十八大以来的突出大事,你说它们是“左”还是“右”?至于中国的政治主轴,十八大报告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还有一句话很著名:“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大多数左派都认同“严惩腐败、群众路线、经济转型升级(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为中国产业升级改造)”。这三点一直以来都是左派的要求。但是环球时报却混淆视听,认为这三点无关左右。这岂不是自欺欺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最大多数的人民都认同这一点,中国回不到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也不能走欧美的资本主义经济,更不能走非洲、拉美的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中国该走哪条道路,道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政治改革有哪些标准,哪些内容?经济改革有哪些标准,哪些内容?

  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但是正因为其复杂,我们才必须抓住其根本,抓住主要矛盾,提纲挈领。国家应该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应该有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规划计划、步骤方法。路线是纲,纲举目张。而环球时报主编的复杂中国论却好像是“浑水摸鱼”。不知道是故意“浑水摸鱼”,还是因为无知“浑水摸鱼”。

  下面列出关于“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几条主要内容,请环球时报回答,这些改革到底要怎样改?具体内容是什么?

  政府如何改革?是越来越“小政府”,把政府控制的领域分给资本家和外资,还是让政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创造条件让人民逐步参与到政府的民主管理?如何贯彻“群众路线”?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如何改革?如何改变官员、资本家、明星占据人大、政协大部分席位的现象?如何让人民的意见真正表达出来、贯彻下去?

  公有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改变两极分化,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国有企业如何改革?是把国企卖掉,还是将国企发展壮大,并且让人民如何逐步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

  住房、教育、医疗如何改革?是继续造就房地产豪强集团,造就亿万房奴,让亿万青年人抬不起头,还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让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农村和农村土地如何改革?是让农民逐步联合起来,创建农民合作社、农民集体企业,还是继续土地的变相私有化改革,造就农村的大地主,造就大量无地农民?

  继续实行大量外汇储备支援美欧的模式,货币发行与美元捆绑、货币主权丧失的发展模式,经济顶层权力被美元控制的发展模式,还是改变此模式,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经济模式?

  继续实行金融的自由化,大开大门,为国际资本鲸吞中国创造条件。还是建立起金融保护墙,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前提下,与外界改革开放交流。

  加大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开放模式,还是延续以前的旧的开放,陷中国的经济产业于低端加工业?

  如何扩大人民民主和人民监督,大力打击腐败行为,挽救国家于“亡党亡国”的险境,还是浑水摸鱼,或者直接跳进西方资本主义体制?

  这些大政方针的问题如果不能明确,那么所谓的“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就是在浑水摸鱼,就是在自欺欺人!

  附:《环球时报》原文

“左右论”是当下舆论场的一时嘈杂

 

  一些境外媒体近日刊文,称中国政治的主轴从“防左”开始向“防右”转变,主要依据是互联网舆论在“收紧”,党报刊登了反对“宪政”的文章等。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舆论场上对国家政治路线的种种评价,贴“左转”、“右转”标签的情况很多。

 

  但不能不说,中国改革开放道路整体上是超越左右的。有过那么多经验和教训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对“左”和“右”都有较高的警惕性,国家政治路线朝着其中任何一个方向猛摆都缺少群众基础,只有稳健改革的“中间道路”才能受到广泛认同。

 

  由于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反左”开始的,“左”受到的舆论压力更大,比如现在学者们怕跟“左”的帽子沾边大多甚于怕被称为“右派”。中国“左转”的思想和舆论基础尤其不厚实。

 

  关键是什么是“左”和“右”?反对改革开放,无疑是“左”。但有人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成“左”,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也当成“左”,把国家不按照他们的非理性要求做事都当成“左”。

 

  另一方面,要求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疑是“右”。但如果把呼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当成“右”,把要求严惩并治理腐败以及呼吁、践行舆论监督也都当成“右”,甚至把加快市场经济建设也当成“右”,就会出现同样的混乱。

 

  我们认为现在大谈“左”和“右”必将造成对舆论的误导。中国在直面实际问题,在推出具体计划。比如八项规定、严惩腐败、群众路线、经济转型升级等都是十八大以来的突出大事,你说它们是“左”还是“右”?至于中国的政治主轴,十八大报告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还有一句话很著名:“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国家道路既是战略设计,更是充满复杂因素、夹着许多意外极端事件的庞大实践过程。没完没了谈“左”或“右”实际上渐渐脱离了国家日新月异的现实,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探讨的问题和角度。

 

  关于改革,我们认为,第一它必须长期坚持,因为中国问题这么多,不改革没有出路。这不应是空话,而且实际上也不是中国的空话。改革已经是中国实现发展和稳定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争议重重之下的最大共识。必须看到,如今围绕改革的争论是在路径和节奏层面的。

 

  第二,中国的改革进程要坚决保持不失控,这是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及中国自己政治历程的共同总结。在一些重要方向上如果有失控的苗头,就应进行调整。国家保持这样的调控能力是改革最终成功的关键性保障。

 

  第三,控制失控的苗头很重要,但改革的方向之一应当是国家对揭问题盖子的承受力不断增强,而不是国家变得越来越敏感。这就需要对控制和释放合理运用,不断更新社会对稳定和失控的感受界限,实现国家有序和活力的统一。

 

  中国是在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继续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国再也不可能是相对“自给自足”的独立意识形态体系。这要求中国的大方向必须是对的,过程必须是可控的,而且有越来越强承受争议和摩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建立起中国改革路线的战略稳定性。

 

  对中国道路“左”或“右”的议论已是国内外舆论场的常态,它们并没有切中当下中国的迫切问题,中国社会因此不会对它们做认真的回应,更不会被它们牵着走。“左右论”在舆论场上制造的影响也因此只能是一时的嘈杂。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6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