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共识、共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追求与路径

作者:李殿仁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9-02-24 2531

共赢、共识、共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追求与路径

李殿仁

共赢、共识、共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追求与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加强同世界各国合作的基本遵循。习近平这个思想一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鲜明的旗帜。

一、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在经过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已经迈入了信息网络文明时代,人类居住的地球变小了,相互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共同利益、责任、命运联系更加紧密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在全球化开启之前,地区性的共同体已经形成,但并没有出现囊括整个人类的共同体。随着全球化的演进,整个世界在经济层面基本上都联系在一起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但是,这只是单一层面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十分脆弱的,会因为国家之间在安全、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冲突而解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人类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比如核灾难、传染病、气候变化,再比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整个人类,不管何国何族,恐怕是一存俱存、一亡俱亡。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人类已经命运与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然的事物。与利益共同体相比,命运共同体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共同命运已经远远超越共同利益,它是不可交换的,共同体内的成员已经生死与共、荣辱与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应当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而不是破旧立新式地完全把现存的体制推倒重建。一些国际合作机制在抑制国际冲突、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建设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如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它们所关注的问题许多都是关乎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还有一些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虽然只是关注本地区的事务,但是其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现有的国际体系存在诸多弊端,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冷战思维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逆的思维、理念乃至行为方式还大行其道。特别是一些西方大国,经常将这些国际合作机制视为维护本国霸权、谋取本国利益的平台。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现有的许多国际合作机制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所能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应当根据现实需要和条件不断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和模式。

在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和模式上,“一带一路”是一大亮点。“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在理念上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全相符。“一带一路”不追求组织形式和权力关系,而是根据相关国家的需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和多元合作平台,完全是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经过五年的实践,从理念到行动,从观望到参与,从风景独好到合作共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经济项目、民间交往、文化交流等广泛层面上,取得了诸多实质性进展。目前,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同中国签署了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贸易额超过5万亿美元。截至2018年8月26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0000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已达到“去三回二”,重箱率达85%……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或军事同盟;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用习主席话说,就是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机制也会不断创新。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倡者,应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既要体现在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类共同价值上,也要体现在不断探索、推动、创新国际合作机制上,更要体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从而为世界各国提供实现国家善治和对外交往的中国方案。

二、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谋求幸福的共同愿望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正是反映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生而为人,都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需求。尤其是近代以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是整个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在中国等正义力量的推动下,在《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了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集中反映了国际社会谋求持久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的崇高理想。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各种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成为推动国际社会之间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虽然中西方信仰不同,各个国家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也不同,但是要获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愿望是相通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主张天下为公,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蕴含着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弘扬“和为贵”、“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是一脉相承,同时反映了各国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共同愿望以及一些区域和国家建立不同形式共同体的有益经验,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这一理念寻求各国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不断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思想和心灵沟通,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认知认同。习近平主席用“茶酒之喻”来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相融。习主席在比利时古城布鲁日指出:

【“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欢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1]】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文明成果,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发挥着传承优势和纽带作用。战争、暴力、恐怖主义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而且对文化遗产也造成极大破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各群体相互包融共享文明成果,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继承,是人类文明历史性的进步,受到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三、共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时代之问,也是世界之问。当下,全球的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在动态博弈中更趋平衡,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更是不可逆转。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全球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严重,恐怖主义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性疾病问题等威胁蔓延,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这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全球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面对、共同应对、共同解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这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果各国都片面强调本国利益,过分看重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而忽视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和整体利益,那么不仅现存的国际秩序不复存在,而且人类极有可能走向共同灾难。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演讲中用“大家庭”来形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他说: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以“大家庭”来形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地球村”更能说明世界各国各文明之间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大家庭里,任何一个成员遭受灾难,其他成员都会感到痛苦,都愿意伸出援手;任何一个成员有了好事,其他成员都会高兴,都愿意分享快乐。每位成员不管能力大小如何,个人偏好怎样,都由衷地希望大家庭兴旺发达,都愿意为之贡献力量。可以说,与地球村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比较,大家庭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坚实的“身体”和持久的生命力,共同体内的成员逐步形成充分的共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愿意承担共同的责任。

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必须秉持共商共建的发展新理念。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的讲话中,已经系统地阐述了推动构建全球公平正义新秩序的方案。在经济方面,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反对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倾向,避免不公正的贸易战争,“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在政治方面,着力解决恐怖主义、难民问题、武装冲突等急切而棘手的重大问题,“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在文化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文明要平等交流、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同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极为重要。文化传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文化基因,既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血脉相连,又推动人们的时代认同和持续创新,在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共同携手发展。

和平是世界的愿望,发展是世界的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世界的未来。不论是维护和平,还是分享经济,抑或是保护环境,各国家各民族各文明都应秉持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和善信念,坚定维护国际秩序,践行地球大家庭成员责任和义务,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世界更美好的明天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

[1]《习近平魅力访欧都说了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4月4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