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以坚定信仰铸牢百年党史丰碑

作者:李慎明 来源:学习有理 2022-05-10 618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团结汇聚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为信仰信念注入新的内涵,铸就了崇高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围绕这一主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教授。

嘉宾简介

李慎明,河南温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国际问题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政治组成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著有《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等20多部学术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记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胜利之、精神之。请您谈谈对理想信念的理解。

李慎明:什么是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绝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和理论。它是被一种理论所征服,并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依然自觉自愿、斗志昂扬、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去为之奋斗的精神、信仰,这才叫理想信念。千万不要认为理想、信念、主义、道路虚无缥缈,与我们离得很远或没有一点关系。

俄罗斯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那些似乎虚无缥缈和我们每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理想、信念、主义、道路,实际上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我们每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一定年岁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前后的社会发展状况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对比。2003年,我在伏尔加格勒大学与一位30多岁的年轻女教师交谈,问她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时,她这样回答我:过去我总认为,理想、信念、主义、道路虚无缥缈,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毫无关系,现在看来,绝非如此。

实践证明,当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和制度处于高潮时,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往往估计不足,急于求成;反之,则容易信心不足,悲观失望,甚至导致各种机会主义盛行。而信仰正确和坚定,就是真金,真金不怕火炼。

李慎明:以坚定信仰铸牢百年党史丰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您认为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关系?

李慎明:我认为,这完全体现了我们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把远大理想置于不同社会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加以切实推进,才能使宏伟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都始终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时,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曾指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现在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实,共产主义一是作为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二是作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形态,三是作为共产党人为崇高理想而奋不顾身、牺牲一切的精神道德形态,四是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存在和运动的物质形态,这四种形态早已在世界和我国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发展着。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本质内涵的理解。

李慎明: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人民,即全心全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这使我们的信仰无比坚定。

信仰人民,这一信仰高尚而光荣,是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社会和历史的虚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人民的一部分,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根本上说,我们党是凭借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来巩固执政地位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遇到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但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人民的力量是我们坚定信仰的坚实基础。

记者:请您谈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慎明: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201612月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李慎明:以坚定信仰铸牢百年党史丰碑

一是全心全意为着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这是检验任何个人、任何集团、任何政党和任何国家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的根本分水岭与试金石。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以此作为自己最高和最为光荣的历史使命,并与其他任何剥削阶级及其政党根本区别开来。

二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我们之所以说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这是因为,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始终占社会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意愿、意志和力量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并最终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

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每一个发展理念中,在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我们的根本立场和根本目的,又是达到目的的根本路径和根本办法;既是全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又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总结和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新认识和新发展,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发展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记者:怎样理解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

李慎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和人民必然正确的抉择。三是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四是由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制度性质所决定的。五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最为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衡量一个党的性质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衡量一个政权的性质是不是一个真正为着绝大多数人服务的人民政权,最终落足点就是看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坚持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证明,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无产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的首要条件与普遍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坚强正确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李慎明:以坚定信仰铸牢百年党史丰碑

随着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胜利,有的人提出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大小和高低问题,不少人对此有模糊的认识。其实,早在1944714日,毛泽东在延安与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就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一是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有机的统一。二是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由于对实际情况掌握得不够和情况的不断变化,我们党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错误。党的一些具体政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人民利益的需求而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变。我们党历来主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三是自发的群众运动往往会被眼前局部的经济利益所阻碍,人民群众的彻底解放,必须在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您认为该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

李慎明: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根本政治保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党的领导不仅是无产阶级夺取和掌握国家政权的首要条件和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首要条件和普遍规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地位,不仅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也有着充分的法律依据。其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序言明确记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的。宪法序言还明确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二是宪法正文总纲中的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明确规定,开宗明义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事务中的领导地位。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总纲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政治学理论的本质升华。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宗旨和灵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篇《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生命之源。人民当家作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不断巩固与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群众才会更加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自觉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更加丰富生动的历史活动,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就会有最为先进的阶级基础和最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就有了最为深厚的实质上的执政合法性。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都必须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为着人民群众。这是唯物史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我们的要求。

第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是实现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法治保证,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当家作主,都必须得到法治的保障并在法治范围内实施,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手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但三者并非并列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行使职能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能或缺的手段,所以,依法治国所依据的法和所要实施的法治,必须是良法”“良治,即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的法律和治理,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和治。

李慎明:以坚定信仰铸牢百年党史丰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请您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形势,坚定信心。

李慎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一次专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一次专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意味深长。201912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期而至,对世界格局、中美关系乃至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经贸、外交、军事、教育、科技等造成极大的震荡与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极大冲击了世界格局,产生以下新变化、新特点:

第一,世界已经进入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加速世界各国人民的觉醒和世界历史进程,加速检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长短优劣。

第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展示了我国的软、硬两种实力。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得到极大发挥,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形成的和平时期的临战动员体制机制得到坚持和发展。

第三,坏事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好事。疫情让我国人民经受了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经过抗疫,全党的思想、理论、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都将迈上新的台阶。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您对于青年如何树立科学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都有哪些建议呢?

李慎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鼓励广大青年: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我认为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曾对斯诺说,1920年夏天他自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论异常重要,绝不可忽视,理论正确,党、国家、民族和人民便有无比辉煌的明天。文化可以多样性,社会思潮可以多元化,但真理不能也绝不会多极化、多样性、多元化。正确的理论即真理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有一个,这就是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最一般规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

李慎明:以坚定信仰铸牢百年党史丰碑

第二,认真刻苦读书。正确的理想信念的确立,首先来自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曾经说自己看《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插队期间,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读历史、读法律、读文学和自然科学等,在上大学前,他就通读《资本论》3遍,并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全部知识,是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一辈子的事。

第三,到实践中读无字大书。书本的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深深懂得了这一点。19177月中旬—816日,毛泽东和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月,行程九百余里。这次长途旅行,他们未带一文钱,用游学的方法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20161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当年,我在梁家河插队,实际上就是在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第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为什么而活着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本质上是人应该有什么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新形势、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坚持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仍然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明确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灵魂和目的所在。但马克思主义决不仅仅是一个发展观所能囊括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归纳,马克思主义除了发展观外,还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矛盾观等,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一归纳和提炼,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和目的指向来说,则更具本质性与深刻性。为着人民和依靠人民,相互依存,互为前提,高度统一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唯一的宗旨和人民这一立场,同时也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治国理政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当然,强调为人民服务绝不排斥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青年们要自觉地听党的话,坚定地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专门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要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关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有了坚定正确的世界观,青年们就会有正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就能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历史的责任,激发改造社会和创造世界的激情,为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接受各种困难的磨砺和挑战;就会真正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苦学多思,深入实践,扎实苦干,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于创造;就会有着应有的社会正义与良知,而不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漠视者、旁观者或简单批评者;就会有着更加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把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英雄主义完满地结合起来,容易聆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方向;就会增强互助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与同学互帮互学、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激发起心中新的求知欲望,并走近普通工农群众,触摸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呼唤;就可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使自己成长为党、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材直至栋梁之材。

(本报记者 潘如龙 周宇晗 章忻 编辑 庞承 周宇晗)

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慎明
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6
0
0
1
2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