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超: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有必要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作者:安远超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3-10-09 749

弘扬中国工人阶级光荣传统

推动解决百年大党独有难题

安远超

一百多年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中傲然挺立,在激情燃烧中艰辛跋涉,在澎湃春潮中激流勇进,在恢宏变革中谱写华章,高扬“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1]的正气,坚守卧薪尝胆、警钟长鸣的清醒,带领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不畏牺牲、逾越奔腾,铸就一个个令世界为之惊叹的神奇。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2] 2023年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这个大党至少有六大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而这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3]

中国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抓纲举要、深刻阐明的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论断,对于各级工会和工会干部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大力弘扬工人阶级光荣传统,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上狠下功夫,推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推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就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最广泛地启发动员职工群众,团结凝聚职工群众,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形成强大合力、坚韧奋斗的铁军;善于启迪激励职工群众,教育引领职工群众,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锻造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满腔热情地关心关爱职工群众,不断提高服务职工的能力水平,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对任何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言行,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进行坚决斗争,构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机制,卓有成效地把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勇于进行彻底自我革命,在基层一线、火热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陶冶品格、锻造人才,着力塑造红色大熔炉,坚决祛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错误现象。

中国工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全世界最大工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将以对党的工运事业无限忠诚的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紧迫感,引领全国工人阶级弘扬光荣传统,为推动解决百年大党独有难题作出应有贡献。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4]

理想信念是个人、群体、民族、国家的灵魂核心。推进中国工人运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必须以筑牢理想信念为根基。

消除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扬弃异化劳动,促进社会生产力优质高效快速发展,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品德高尚、素质优异,精神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兴盛,全人类自觉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崭新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先进制度、革命运动的集合,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崇高精神的源头活水。以1847年6月2日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为标志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近两百年来磅礴于全世界,潮起潮落,方兴未艾,具有顽强生命力。

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与全面发展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主题。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人阶级,是产业革命最重要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由资本主义培养起来从事大生产的”,“唯一摆脱了小私有者利益的”,“唯一能够领导我们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去的”,[5]“作用大大超过了它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6]最强大、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力量,肩负着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由自发到自为的嬗变跃升,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工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强调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7]“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8]“工会现在仍然是、将来在一个长时期内也还会是一所必要的‘共产主义学校’和无产者实现其专政的预备学校”[9]。工会是“一个教育的组织,是吸引和训练的组织,它是一所学校,是学习管理的学校,是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是共产主义的学校”,[10]“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11]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把提高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强化共产主义精神武装,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常抓不懈。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作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强调:“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工人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成立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12]

1921年8月11日,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8月16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发表,强调“使劳动者有阶级的自觉”。[13]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作出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4]大会作出《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指出,“工会自身一定要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他应当花许多时候努力去教育工会会员,用工会运动的实际经验做课程,为的是要发展工人们的阶级自觉。”“工人们在工会里,去接受‘怎样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去奋斗’的教育,与共产党向同一目的进行”。[15]

1922年9月18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祝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胜利函》中指出:“诸君终极的胜利是在于把资本阶级打倒,将全世界的产业由劳动者自己管理,建设共产主义的新社会之后。”“要设法练习诸工友的管理能力,好待社会革命后,管理一切的产业,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才是诸工友的真正胜利。”“共产主义万岁!”[1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工会动员组织工人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土地改革、参军参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苏区工人是组织了坚强的阶级工会。这种工会是苏维埃政权的柱石,是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同时它又成了工人群众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17]

 1953年5月10日中国工会七大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1957年12月12日中国工会八大召开,1978年10月21日中国工会九大召开,1983年10月23日中国工会十大召开,1988年10月28日中国工会十一大召开,大会修改通过的《中国工会章程》相继规定,中国工会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发挥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事实表明,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发扬共产主义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懈奋斗,已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

1989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印发,强调:“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工会、共青团的论述和党章的有关规定,工会、共青团应当成为广大职工、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2020年7月24日,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有6处含“共产主义”话语,强调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2023年6月22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除共青团的名称外,有9处含“共产主义”的话语,强调共青团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无论是从中国工人阶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主力军而言,还是从培养新人造就新人这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千秋大业、极其重要的工作相互衔接而言,新时代中国工会应该是、也必须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

“革命理想高于天!”新时代中国工会一定能够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汲取成功经验,探索有效做法,引领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夯实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书写新的精神史诗,创造新的杰出贡献。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是物质财富生产从无到有、跌宕起伏的壮阔进程,而且是精神文化创造日臻丰盛、蔚为大观的宏伟演绎,追求正义、平等、自由、和谐的思想洪流奔腾向前、从未止息。

杰出的思想家们以勤奋和智慧点燃前进灯塔,以泪水和血肉筑起历史丰碑。公元前375年,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创作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忠告众人:“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19]1535年7月的一天,愤怒控诉资本原始积累凶残血腥罪恶的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伦敦塔被处死,头颅被悬挂伦敦桥示众,他在《乌托邦》中疾呼“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20]。1601年下半年,在地牢和水牢等50个牢房、度过33年囚徒生涯、受过7次严酷刑讯的意大利人托马索·康帕内拉,在狱中秘密创作《太阳城》,揭露腐朽社会制度,指出“自私自利是万恶之因” [21],憧憬没有私有制和剥削,人人劳动、人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幸福生活。1649年4月20日,英国掘地派的领导人和理论家杰拉德·温斯坦莱等发表《真正的平均派举起的旗帜》,宣告“英国和全世界的村社土地和荒地都将被没有财产的人公正地拿来耕种。土地将要成为共同的宝库”[22]。1675年出版的《塞瓦兰人的历史》是法国人德尼·维拉斯的代表作,其中强调8小时工作制、人人义务劳动、出于对美德爱好的高尚竞赛。……此后二三百年间,又有一批批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家、探索者接力开拓、艰辛跋涉,进而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奠定万古长存的牢固基石。

回望既往,清晰见得,“为雇佣工人阶级摆脱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制度的桎梏而斗争”的马克思主义[23],是凝聚着一代代人类思想巨匠们的汗水、泪水、心血乃至生命的黄钟大吕、煌煌巨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篇篇反抗奴役、呐喊自由的革命檄文,如同熊熊燃烧、势不可挡的燎原烈焰,犹若声振寰宇、响遏行云的悲壮乐曲,宛似启人聪慧、点亮心灯的璀璨星光……源于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立足工人阶级的鲜明立场,系统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表达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壮大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工会工作的神圣灵魂和庄严旗帜。1949年11月2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主持工作的李立三同志在亚澳工会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工人运动,一开始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具有明确方向、指导工作、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力量,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必然也是这样。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变革时代,“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一场各个国家通过传媒进行的旨在谋取信息控制权的战争”。[24]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工会思想理论建设,就要积极引导职工群众精心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精髓,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铸牢思想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锤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上奋勇向前的钢筋铁骨。

锐意推进科技革命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25]

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与自我革命、社会革命紧密相连的科技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自觉地学习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6]

1949年7月23日至8月1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平召开全国工会工作会议,这是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一年后,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亲临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新中国工会工作的指导方针。

“党、政、工三方面,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搞好生产,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呢?”[27]“革命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工业,是中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工人阶级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党的要求。”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不仅要把国营经济看做是自己的财富,也应该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看做是自己领导的国家的社会财富。”[28]这些党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议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的话语,讲得何等好啊!时至今日,这些至理名言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真理魅力!

在党的号召激励鼓舞下,各级工会积极启发和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焕发主人翁责任感,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1950年底,全国已有4000多个国营工矿企业在职工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并向改进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和企业管理发展。各级工会干部们深入实际,总结推广“郝建秀工作法”“郑锡坤作业法”“李锡奎调车法”“施玉海安全生产法”“马六孩快速掘进法”“苏长有快速砌砖法”等等,促进职工技术水平提高,许多生产指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群众性技术革新蓬勃兴起,张明山成功创造“反围盘”,提高生产效率;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工作量;……1953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届三次主席团会议作出《关于把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的决议》,提出在竞赛中要努力把体力劳动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1954年初到1955年3月,全国开展的技术革新运动,大大激发广大职工学习新技术的热情,把劳动竞赛同技术革新结合起来。1954年全国职工围绕改进技术和革新创造提出的合理化建议84.9万件,被采纳37.7万件。

在无私奉献、争做先锋的劳动模范行列里,有勤俭节约、修旧利废的鞍钢炼铁厂的孟泰,处处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别人的西北国棉一厂的赵梦桃,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还有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装置的蒋筑英,被誉为“中国式保尔”、先后研制成功我国Ι型图形发生器、II型图型发生器和III型图型发生器的全部电控设计的罗健夫,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第一代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和定型、为第二代战略核武器的预研作出重大贡献的于敏,……所有这些饱含工人阶级热爱祖国、顽强拼搏的激情创新创造,永远镌刻在共和国光辉史册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9]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包括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任务,务必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

我国工人阶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科技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各级工会一定能够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决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的历史性机遇,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更加广泛深入地围绕科技创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关心鼓励科技人员,推进培育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切实加强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选树,努力促进科研创新与技术创新比翼齐飞、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普及,继续推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帮助职工群众特别是创新人才解除后顾之忧,早日实现我国拥有的顶级科学家、顶级工匠和高品质人才数量及其创新成果在世界名列前茅。

密切联系职工群众

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30]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群众性是中国工会的一个十分重要而极其鲜明的属性。能否建立起工会同职工群众最密切的联系,团结组织绝大多数乃至全体职工群众,不仅是关系着工会组织的存亡兴衰、工运事业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而且是关系着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是否稳固,党的彻底自我革命和解决独有难题能否实现,党的社会革命的艰巨重任能否完成的重大问题。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深刻指出:“联系群众,也就是联系大多数工人以至全体劳动者,这是工会任何一项工作取得成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31]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工会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尊重职工群众,理解职工群众,关爱职工群众,准确反映职工群众的期盼、诉求、权益,把职工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信职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与职工群众汗流在一起、心贴在一起,在火热实践中锻造出大批大批亲群众、接地气、扬正气的工会干部,强有力地推动中国工人运动事业发展。

1954年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撰写《如何对待群众?》,针对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同志“只看见政权的力量,忽视了群众的力量”;陶醉于“辉煌胜利之中,看不见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不注意群众的要求”;“工会组织中,官僚主义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可是我们许多同志并不觉察”,给予严肃批评:“这是危险的”!他指出,“‘如何对待群众?’是工会工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工会工作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都是和这一问题有关的。不正确地处理这一问题,工会就有脱离群众的危险,而脱离群众对于工会来说(其实不只是对于工会),是一切危险中间最大的危险。”他强调:“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群众,热情地关怀群众,紧紧地联系群众,把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放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依靠群众来进行工作。”[32]捧读这篇近70年前文章,依然可以真切感受革命先辈对党和人民事业光昭日月的耿耿丹心,能够悉心领会他们饱经雷电风霜、千辛万苦历练书就的逆耳忠言。

回溯我国革命历程,陈独秀、王明、张国焘等理论“大咖”,高谈起马克思主义来,也许可以用倒背如流来形容,但他们许许多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所作所为却给革命事业带来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致使多少革命先烈鲜血喷溅、人头落地,这些惨痛历史教训决不可以忘记!

中国工会根基在职工群众,血脉在职工群众,力量在职工群众。与职工群众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是中国工会永葆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等同志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大量鲜活实例告诉我们,惟有主动“接地气”,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才能获取“活知识”,学到“真功夫”,掌握“硬本领”;惟有深入基层一线,在与职工群众的朝夕相处、密切接触和来往中,建立起与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自觉站在职工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有利于职工群众的事。诚如1871年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言:“唯有经受了苦难这所学校的教育,人们才能获得实际有用的人生智慧。箴言和教导极其有益,但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磨炼,这些箴言和教导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次上。”[33]

基层一线、困难企业、艰苦地区是工会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磨砺成长的广阔天地。2021年4月,全国工会系统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活动正式启动。截至2022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工会机关共成立1万多个蹲点工作组,选派3万多名工会机关干部下沉一线,熟悉了解基层,热忱服务基层,围绕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调查研究,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奋进新征程,创立新伟业。

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惟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1921年年底,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在《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中语重心长谈到:“应当生活在工人群众之中,非常熟悉他们的生活,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正确无误地判断群众的情绪,判断他们的真正需要、愿望和想法,能够不带半点虚假拔高成分来确定群众的觉悟程度,确定这样那样的旧偏见和旧残余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能够用同志的态度对待群众、关心满足群众的要求,以此赢得群众的无限信任。”[34]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这一警句箴言,我想,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有必要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注释:

[1]《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第273页。

[2]《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版,第57页。

[3]《论党的自我革命》,党建读物出版社等2023年第1版,第352-35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5]《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69页。

[6]《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98页。

[7]《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17页。

[8]《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42页。

[9]《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60页。

[10]《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368页。

[11]《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159页。

[1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4、5页。

[1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46页。

[1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33页。

[1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53、154页。

[1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82页。

[17]《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十年》,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6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5页。

[19]《理想国》,台海出版社2016年版。第307页。

[20]《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5页。

[21]《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5页。

[22]《温斯坦莱文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版,第373页。

[24]【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讲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版,第366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4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版,第372页。

[27]《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27页。

[28]《中国工会四十年资料选编(1948-1988)》,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79、81页。

[29]2023年7月9日《工人日报》第1版。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99页。

[31]《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625页。

[32]《中国工会四十年资料选编(1948-1988)》,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433、434、435、441、442页。

[33]《品格的力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40页。

[34]《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625、626页。

(作者系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原副巡视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3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