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作者:高 宁 来源:国防大学 2019-04-14 933

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习主席在今年两会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红色,是党旗的颜色,是共和国的颜色,也是军魂的颜色、人民军队的本色。我军的文化自信,突出表现为对红色军魂的自信,对人民军队本色的自信。对我军而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色,是完全统一的。

战法千万条,敢打第一条

2.6万对23万,这个仗怎么打?

这不仅是1947年指挥陕甘宁边区保卫战的彭德怀思考的问题,也是当时全国进步力量为我西北野战军捏一把汗的原因。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态势,战法很多,但首先要敢打。正是有了这种敢打必胜的信心,才有了后来的“蘑菇战术”等奇谋妙法,有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的连战连捷。

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1947年,西北野战军组织青化砭战役

凭什么敢打?从军事文化的视角看,根本在于我军对红色军魂和人民伟力的高度自信。

毛泽东曾讲,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那么,用什么样的文化来武装军队,则成为关系军队性质宗旨、使命任务乃至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我军诞生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官兵,始终铸牢听党指挥的红色军魂,鲜明确立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培育形成了享誉世界、引领时代、独具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

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做报告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这是1927年9月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写下的诗句。正是这支部队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以象征革命的红色为底色,旗中央的五星寓意党的领导,而星内交叉的镰刀斧头则代表紧密团结的工农大众。

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毛泽东成功组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此后,红色军魂、人民本色始终是这支队伍最显著的标识,成为我军的独特印记与基因。90多年来,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枪林弹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筚路蓝缕,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爬坡过坎,我军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由弱变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对红色军魂、对人民本色的坚守笃信。

魂系人民,方能赢得靠山

无论在任何年代,枪杆子听谁指挥、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对于一支军队来说都至关重要。谁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谁就能赢得战争最后的胜利。然而纵观历史长河,受政治立场、现实利益和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军队对待民众的态度相差万里。有人畏民如虎。抗战时期阎锡山曾说:“群众如虎,不发动是个空子,发动起来是个乱子。”我军则视人民如父母,是人民的子弟兵。“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得到群众的拥护,只是嘴上喊喊不行,必须真正把人民放在心里,靠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点滴细节来赢得民心。

历史上,我军曾先后称为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无论名称如何变换,党的绝对领导的红色军魂没有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从抗美援朝时期“最可爱的人”到抗震救灾中“最美逆行者”,从“算盘子制造出两弹一星”的两弹一星精神到“做革命螺丝钉”的雷锋精神,再到“人在堤在、人亡堤存”的抗洪抢险精神,正是“人民”两个大字,使得子弟兵甘愿抛洒热血与汗水;正是人民的信赖拥护,激发起广大官兵“专为国家,不为身谋”的家国情怀和“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豪气,集聚成这支军队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磅礴伟力。一句话,人民军队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的胜利

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1998年,三十万人民子弟兵参加长江抗洪行动

铸牢红色军魂,永葆人民军队本色

红色是党旗的颜色,我军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这种红色是指战员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的豪气,是官兵代代相传、一脉赓续的“红色基因”。这种红色是老百姓的真心,是“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的慷慨和真挚。

铸牢红色军魂,永葆人民军队本色,关键落点在人。广大官兵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与坚守,离不开先进军事文化的熏陶滋养。文化重在化人,因其化人而有力量。只有不断培育强军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官兵心田,同时向错误思潮亮剑、清除思想雾霾,才能在去伪存真中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充分信任激励官兵,不断发掘提炼火热军营的鲜活实践经验,文化建设才能更好激发官兵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彰显先进军事文化的魅力和伟力。

文化,唯有自信才能自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只有坚守听党指挥的红色军魂、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才能自觉奋进于强军兴军的新征途,不断开创人民军队新的辉煌。

红色军魂与人民本色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3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