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作者:佚名 来源:共产党员 2022-07-03 670

“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吴天一,塔吉克族,1935年生,87岁,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获得国际高山医学协会颁授的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被称为高原上的生命的保护神

马背上的好曼巴

吴天一对自己的马术很是得意,常常笑称,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骑手。我经常可以在山上一个斜坡子冲下来,藏民没有人敢这样骑。所以我说我到哪里来看病没出名,骑马已经出名。

在高海拔地区,骑马不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但对于习惯往更偏远的高原里钻的吴天一来说,骑马却是最佳的选择。

青海省高原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更登,多年前曾跟随老师吴天一骑马赶牦牛,颠簸在高原牧区,调研的同时,还给牧民们看病。

为啥叫他马背上的好曼巴?(编者注:曼巴,藏语里医生的意思)他看病很热情,藏话也很流利。藏族群众一看,省里的大夫到我们家里来看病,很不容易。更登说,他们去给牧民看病时,一路的饭餐很简单,就是吃的酥油炒面,我们带着两个馍馍,带着一个鸡蛋,灌点奶子。骑着马,赶着牦牛就一家一户家走。三四年时间,我们才调研了3000多人。

“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吴天一在高原为群众检查

夫人曾调侃吴天一,几十平米的房子里,米面油盐放在哪儿,吴天一不知道;成千上万平方公里的牧区,哪个乡哪个镇叫什么名字,海拔有多高,他一清二楚。

哪里高,就到哪里去。因为只有到那样的地方,才真正原生态,才真正能反映人群生理状态、代谢状态,所以我取得了十万的数据,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数据。吴天一说。

比飞机大炮还凶残的病

到底是什么?

1935年,吴天一出生于新疆伊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朝鲜战争爆发后,16岁的吴天一虚报了年龄,准备跟随志愿军入朝作战。不成想,面相暴露了年龄,被识破后,他去了中国医科大学学医。

“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吴天一报名参军时的照片

22岁的时候,吴天一终于得偿所愿,加入志愿军,赴朝支援。随军回国后,他被分配到青海。

“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1956年,吴天一在中国医科大学被评为全5分优秀学员

在这里,吴天一见过走高山如履平地的牧民,也见过从内地来支援建设的战友临终前的不甘心。吴天一回忆:他(战友)已经气很短,四川人,他说龟儿子的,我在朝鲜打美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都没把我打死,我到了这个鬼地方,这样的鬼病把我就弄死了

吴天一决定要搞清楚,比飞机大炮还凶残的病,到底是什么。

“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1957年,吴天一入朝在志愿军512医院工作

在高海拔地区,一旦感冒,极易引发肺水肿,危及生命。对如今的人们来说,这是常识。但在那时,专业的医生也只以为,随便叫什么吧,反正这病会要命。

当时人们对这概念都非常含糊,高山肺炎、高山心力衰竭、高原肺充血症什么的,这些都是现象嘛。吴天一说。

“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1964年,吴天一在果洛骑兵支队下连当骑兵战士,荣立三等功

结合国际文献,通过大量临床案例,1963年,吴天一在《军事医学参考》杂志上,首次明确了高原肺水肿这一概念。

尸体解剖,一打开两个肺全部肿胀,一挤的话泡沫都出来了,这就是高原肺水肿。吴天一介绍:它的原因就是肺动脉压力增高以后,把水压到肺里去,它不是心脏功能衰竭。这篇文章就是让在高山上的医生再碰到这样的病人,知道这是什么病。

我的背后是喜马拉雅

在高原牧区跑的日子长了,去的地方多了,吴天一也能跟当地人一样如履平地。而他的医学研究工作,也在高原上疾驰飞奔。

1958年就到果洛去看,藏民在这高山上有如平地,疾走如飞,我们走几步就气喘了。藏民不知道什么是高原,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吴天一说。

1980年,吴天一发表了一篇名为《高原适应的强者》的文章,赞叹我国藏族人民的高原适应性。远在美国的家人看到了这篇文章,通过大使馆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够到美国来生活。此后三年,吴天一去美国做访学学者,顺便与家人团聚。在此期间,美国的大学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吴天一一时难以抉择,他回忆:这个决定很艰难,我的父母年迈了在美国,但是我没有犹豫,下了决心,回来了!我在国外可能是一个科学家,但是青藏高原需要我。我在国外做报告做演讲,我的腰板是直直的,为什么?我后面是喜马拉雅,他们没有;我后面有适应最佳的高原人群,他们没有。

天路建设大军保护神

1991年,吴天一设计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高低压氧舱站,氧舱模拟海拔最高可达1.2万米,最低可达水下30米。通过人为制造高于或低于外部的大气压环境,高低压氧舱可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的急慢性高原病。这项成果,被应用于青藏铁路的建设。

急性高原病发生了,立即进高压舱,比吸氧什么的都有效,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抢救手段。吴天一说:国家支持建设了45个制氧站、38个高压氧舱,基本上一路密布,保证了每个发病的病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急诊治疗。

吴天一制定的大群体不换,个体换的劳动模式,其合理性得到充分证明。五年的天路修建过程中,14万筑路工人,无一因高原病死亡。

“我是党培养的,哪里最偏远我就去哪里”

吴天一在高原地区介绍高原病防治

经过了多次的讨论总结,在青海西宁举行的世界高第六届世界高原学会上,吴天一提出了全球通用的高原病防治救治诊断标准——青海标准。

吴天一介绍:“2005年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布,青海标准作为全世界慢性高山病的标准,都按这个标准执行。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的部长说,一个疾病的救治诊断标准以中国地名来命名是非常少的,可能就这一个。

玉树地震救治现场,有古稀之年的吴天一;正在修建的川藏铁路现场,有耄耋之年的吴天一。

两次的实地考察,我就坐车一段一段地走。特别是我从墨脱回来,全沿线的每一个点我都做了记录,比如当地的地理、海拔情况。吴天一实地考察发现,川藏铁路和青藏铁路的情况很不一样,因为地势起伏,高山峡谷,所以泥石流、塌方特别严重;第二,它森林密布,会有很多传染病,要采取新的措施。

继续向高原医学的珠峰攀登

在多年的调研途中,吴天一先后遭遇过六次车祸,十四处骨折。至今,右腿里留下的一根十多公分长的钢板,还牵绊着他的步态。

在高低压综合舱的人体实验中,吴天一耳膜穿孔;长期在高原上奔波,导致慢性高原心脏病。但在高原医学这座珠峰上,吴天一的攀爬,从未停过。

他说,自己每天睡觉前都会想一想,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是不是对得起这一天?快八十岁的时候,我带队到珠穆朗玛峰去了,虽然年纪很大,但是身体状态还比较好,体力精力还有。我这辈子,在高原医学的建设,对高原人群健康,还应该最后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攀登吧,向高峰攀登!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抖音@中国网直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3
1
1
0
0
0
0